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是人的主体性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客观性本质,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人的完整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人的本质是由两个方面组成的 :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是人的内在主体性本质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作为主体和历史存在的客观性本质 ,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人的完整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杜春梅 《承德师专学报》2006,26(2):85-86,108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从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两个向度,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人的类本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个体本质,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4.
从整个人类自由自觉劳动的类本质到社会群体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群体本质再到现实个人以实践为存在方式而不断生成的个体本质,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在形成过程中的这三个阶段的论断看似说法不一、前后冲突,实则环环相接、层层深入,并以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人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切入角度.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实现了从批判继承走向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通过否定性辩证法和“内在关系”视角去审视人的本质,从三个视角去阐明了人的本质:利益与需要是人的本质产生、发展和扬弃的内驱力.“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一定的“社会关系总和”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制约其自身的人的现实本质。马克思从而将需要、劳动、社会关系联系起来,也将人的本质、实践唯物观与共产主义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人性属性的根本,应当从“关系”来理解人的本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论述是从“自由自觉的活动”到“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并不是后者对前者的否定,而是科学的进程,它首先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再研究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存在的实在方式。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人类劳动的重要思想,常被西方学者批评为"抽象"、"先验"和"非科学"的"费尔巴哈主义人本主义"。事实上,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过程并不存在"费尔巴哈阶段",把"自由自觉的人类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正是马克思完全超越主观唯心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的地方,是马克思对人类现实劳动历史地位的科学抽象。同时,"劳动类本质"与"社会关系总和"的思想并不冲突,"劳动类本质"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逻辑起点,"社会关系总和"论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成熟的人本质理论,二者从不同角度规定了人的本质,在理论上各有偏重。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先后从两条逻辑进路界定了人的两种不同本质:应然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和实然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种本质在《资本论》时期达到统一。应然本质和实然本质分别集中体现了价值的马克思和科学的马克思,二者的统一证明了“两个马克思”的一致性。因此,所谓“两个马克思”的断裂不过是一种认识佯谬而已。  相似文献   

9.
人的本质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人作为自然存在、类存在、社会存在和个性存在,其本质是人的需要,自由自觉的活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及他的独特性或个性。  相似文献   

10.
从整个人类自由自觉劳动的类本质到社会群体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群体本质再到现实个人以实践为存在方式而不断生成的个体本质,马克思人的本质现在形成过程中的这三个阶段的论断看似说法不一、前后冲突,实则以实践为其基点环环相接、层层深入,并以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人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切入角度.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实现了从批判继承到自我超越,不仅如此,马克思研究问题时的批判精神和现实关怀,为我们在当前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繁荣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乃至建构中国当代人文精神都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积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理论探索,阐发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结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观三个方面:人的劳动即人的类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的个体本质(现实本质)以及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又是将人的类本质与人的个体本质联结起来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1.人的一般特性:人的类特性人的类特性是指人作为种属的一般特性,反映的是人这个类与别的类的区别。马克思认为人作为类存在物还有其特性,即人的自由自觉的生产劳动。犤1犦这是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区别于其他哲学家的一个所在。所谓“自由自觉的劳动”就是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并在劳动活动中能使自己的意志服从自然发展的规律。劳动作为人的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人只有通过这一形式才能表现自己的“类本质”的特性。人的自由自觉的生产劳动,是类存在物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马克思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受到了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抽象劳动的能动性和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影响,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出发,论证了人的类存在和对象性存在。强调了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本质的统一。由于对异化劳动的考察规定和结果,马克思最终将社会实践与人的类本质联系起来。认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劳动或实践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构成了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相似文献   

14.
人作为类的存在物,必然有其类本质,这种类本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这种根本区别是由劳动体现出来的,但不是劳动本身,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展示,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人的类本质是创造和超越,人正是在创造中实现着超越,在超越中进行新的创造。创造和超越决定了人之为人。  相似文献   

15.
技术作为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和活动形式,直接关涉人的本质存在。技术作为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形式和成果,体现人的主体性本质,形成人的客观性本质,构成人的一切社会关系之总和的物质根源。技术作为人的内在尺度和需要形成与外化的过程,标志着人的本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技术作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表征并确证人的本质的存在和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的思想家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和人类新的实践,对人的本质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进行探索。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劳动或实践;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是相互统一的。  相似文献   

17.
幸福思想史上的思想家们总是以人性为出发点来认识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及其关系。只有科学的人性论才能科学地解读人的幸福。马克思的人性论是科学的人性观,人的本质是最根本的人性,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人的需要和社会关系的总和三者的完整统一,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可以确证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及其统一。  相似文献   

18.
“人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但“人的本质”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又是一个亟需厘清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人的本质分为“使用工具的劳动”的类本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个体本质,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本质的论断为依据,对人的个体本质进行理论阐释,明确人的个体本质的逻辑起点、理论属性和价值旨归,即人的个体本质产生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形成于社会实践的总体结果、受制于社会实践的运作规律,实践是它的逻辑起点;人的个体本质是丰富的、现实的和历史的,具体是它的理论属性;人的个体本质可以解析过去的社会、批判当下的社会和指引未来的社会,现实是它的价值指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学说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属性不是其生理属性,而是其社会性。教育活动的本质就是“使个体社会化”,即通过教育使作为个体的人在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化,成为社会所要求的尽可能完善的社会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提出了两个著名的论断,一是"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一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者之间并不是相互否定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关系,而是在不同层面上对人的本质进行的判断,内在地存在一种理论上的递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