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对完颜亮所任用的一部分宰执进行了个案分析,可以得出完颜亮的宰执任用政策并不成功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孙晶 《华章》2011,(27)
1616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与明朝对峙的后金政权,任用一些汉人管理汉民,即所谓的汉官.在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时期,这些汉官虽被任用,但经常遭到女真统治者的怀疑与打击,有的民族意识复苏,叛金归明.其中刘兴祚和李永芳、李延庚父子的艰难境遇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北京政府的文官任用制度,沿袭南京临时政府的文官任用制度,并影响了其后的南京国民政府文官任用制度,也被当今国家公务员任用制度所借鉴。以北京政府时期文官任用制度为立足点,对文官考试、分发、任用三个环节做全面的概括。从表层的文官任用制度诸内容、深层的文官任用制度实施概况、具体的文官任用制度运作成效三个方面来探讨北京政府文官任用制度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4.
一、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1.民族政权并立。如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与汉族相比,少数民族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处于落后状态,但辽、西夏、金这几个政权自身内部统一,经济、军事的综合国力并不弱。两宋政府都未能完成全国的大一统,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形成均势,于是造成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我国公办高等院校校级领导的几种主要任用形式各有利弊。文章指出了我国高校干部任用中应防止出现把个别领导指令当成主管部门意见,搭车提拔,超标任用中层干部等问题,并略论了由此而产生的影响。从校级领导决定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学术氛围,干部任用机制隐含决策者对高等教育的态度两方面论述了高校领导任用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公办高等院校校级领导的几种主要任用形式各有利弊。文章指出了我国高校干部任用中应防止出现把个别领导指令当成主管部门意见,搭车提拔,超标任用中层干部等问题,并略论了由此而产生的影响。从校级领导决定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学术氛围,干部任用机制隐含决策者对高等教育的态度两方面论述了高校领导任用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实施变法而退出政府中枢,在洛阳编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史鉴中反映司马光对政敌进行攻击最具攻击力的有两个方面:以历代朋党之争的祸害和最高统治者对朋党的残酷惩治拟喻现实,劝勉皇帝要善于从谏,尤其要谨慎选择宰执大臣。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39位“985工程”学校校长基本情况、教育与学术背景、任职情况进行分析发现,39位校长中,几乎全是男性、汉族和中共党员,平均年龄57岁,平均任职年龄53岁,主要来自东部和中西部中小城市,拥有院士等名目繁多的人才头衔,全部毕业于国内外名校、具有博士学位和正高职称,均为博士生导师,多数是本校校友,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理工科类居多,提拔升任是最主要的选任方式,多为副部长级别,多人身兼行政职务。通过对39位校长个人特征分析,文章进一步提出了加大女性大学校长选拔和任用力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校长的培养和储备、促进大学校长学科研究转型、扩大大学校长选任视野、回归大学校长选任本真、加快大学校长职业化进程大学校长选择任用的六条建议。  相似文献   

9.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如何选拔任用合适、优秀的校长,是教育界探索的重大问题。本文从分析法国、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国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的有益成分入手,审视我国当前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的不足,通过汲取国外合理的机制成分,试图对我国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的改进作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从意大利大学教师任用制度的特点出发,阐述该国大学教师任用制度的历次改革,并对意大利大学教师的任用制度及其改革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述评,以期为我国大学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西汉的内朝制度不仅是西汉政治的一大特色,而且对后世许多朝代的政治制度也有过深远的影响。政治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权力的分配秩序,西汉内朝政治的实质就是分割以宰相为首的政府官僚集团的权力,藉以巩固和加强皇权,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冲突的结果。它具体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皇帝制度和宰相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而从一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从《二年律令》看汉初丞相与御史大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家一直认为汉初丞相位尊权重,有很强的独立性,然而通过《二年律令》,我们可以看出西汉初相权并不完全独立,御史大夫比丞相承担更多的日常政务,对丞相进行监督与牵制,这是封建官制不断加强皇权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刘裕依靠京口集团的力量,击败桓玄,恢复名义上的东晋统治,实际上,刘裕确立起霸府统治,控制东晋的军国大权,东晋皇帝成为傀儡,东晋的朝廷机构形同虚设。刘裕的车骑将军府、太尉府、相国府、宋国机构是当时实际的政治、军事权力中心。  相似文献   

14.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职设于秦,西汉时渐成定制。西汉三公制演变分为三个阶段,西汉初期,以功臣为三公,丞相位尊权重;西汉中期,太尉易名大司马,横跨中外朝;西汉后期,大司马专朝,御史大夫禄秩同丞相,三公制日臻完备。  相似文献   

15.
西汉的内朝制度不仅是西汉政治的一大特色,而且对后世许多朝代的政治制度也有过深远的影响。政治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权力的分配秩序,西汉内朝政治的实质就是分割以宰相为首的政府官僚集团的权力,藉以巩固和加强皇权,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冲突的结果。它具体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皇帝制度和宰相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而从一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西晋据有宁州不久,遂改变两汉以来在宁州的治策,改而施行强硬的镇压政策。以后宁州的政局出现动乱,宣告两晋在宁州的统治以失败告终。除政策失误外,两晋统治宁州失败还有未处理好与宁州大姓关系方面的原因。南朝继两晋之后统治宁州,由于南朝自身衰弱和宁州地区长期动乱等方面的原因,南朝对宁州地区的统治,大部分时间是鞭长莫及。另一方面,两晋、南朝时期,宁州地区社会结构的改变和民族的融合却出现了深化的趋势,乃至形成了新的地方民族白蛮。  相似文献   

17.
东晋"风流宰相"谢安四十多岁始出仕,身居要职而"东山之志始末不渝"。这一行为取向与其所受社会舆论压力、政治处境以及对隐逸生活所蕴涵的文化理想的追求和实践有关。  相似文献   

18.
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绍兴和议"成,高宗与丞相秦桧为维护"和议"这一"国是",在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系列出版限制(文禁),主要有禁反对派文集(特别是禁私史)以及禁程颐道学等。一系列的出版限制带来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告讦之风的盛行败坏了社会风气,大量书籍的焚毁使文化遭受摧残,士子们争相创作谄诗谀文更使文坛蒙尘。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怒江流域的民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结合汉代及唐宋时期的有关史料,探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分布在怒江流域的各民族及其社会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20.
研究者向来把汉代的司徒视为丞相,不同的仅是名称而已,这种偏见严重影响了汉代司徒职官研究的深入。由丞相到大司徒,其间的职权有着重大变化,致使二者的性质不可同日而语。传世文献资料中关于"司徒樊陵"的记载是有误的。司徒的职权有辟举权、荐举权、谏议权、参加和主持"公卿议"之权等,范围很广。司徒的属官有司直、长史、中士等,其中"中士"为传世文献资料所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