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也谈“一目未瞑”黑龙江同江市一中于祥龙高中语文第六册收袁枚《祭妹文》,其中“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这句话,人教社教参译为:“四肢还温热,一只眼睛还没有闭,你还在挣扎着不死等我啊!”教学中,当我讲到这里时,学生不解,有的摇头晃脑,有的交头...  相似文献   

2.
郭绍虞先生在其《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书中将动词“V-V”结构视为动量结构,书中有关论析似有可疑之处。下面作些讨论。量词是表示事物或行为动作的数的单位,量词和数词组合构成量词短语。量词短语和动词组合成动量结构,这种结构表述动词所形成的量,仍是一种短语。《新探》谈到“动量词的较早形式”时说:“数限于‘一’的,如‘等一等’、‘歇一歇’、‘看一看’、‘去一去’之类。”(第402页)我们认为,这种“V-V”结构不宜视为动量结构,它实际上是动词对称重叠式“VV”结构的变体,其中的“一”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名词一般不能重叠”.“少数带有量词性质的单音节名词可以重叠,重叠后表示‘每一’的语法意义,如‘年年’、‘月月’、‘家家’、‘户户’等”(何世达、郭明玖、柴世森合编的《现代汉语》,北京大学出版社83年10月出版)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也持这一观点。事实上,有些不具量词性质的双音节名词是能重叠的,并且汉语早就有这类词重叠使用的现象。如“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匱也。(《列子·汤问篇》) “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扶着桌子直叫‘嗳哟!’……”(曹雪芹《红楼梦》)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一册《皇帝的新装》有这样一个句子:“皇帝亲自带着一群最高贵的骑士们来了。”我认为,“一群”后的名词 “们”这种形式是不规范的。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里说:“‘们’字并不等于欧洲语言里的复数语尾,不是每逢不止一个人的时候就得加个‘们’。照汉语的习惯,前面有表示数量的词,或‘各’‘其他’等,后面就不加‘们’。”胡裕树  相似文献   

5.
释“楬”     
本文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说文》“”篆所释之本义;(2)、《说文》“”篆所引之本义例证;(3)、当代一些汉语字典辞书关于“”篆研究成果的引证训释方法。(一)、二徐本《说文·木部》均训释曰:“,桀也。从木,曷声。《春秋传》曰:‘而书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正为:“,也”,并注曰:“赵钞本及近刻《五音韵谱》作‘’。宋本、叶本《类篇》、《集韵》、宋刊《五音韵谱》皆作‘’。……今按:作‘桀’不可通。……‘’见《周礼注》:‘今时之书,有所表识谓之。’《广韵》曰:‘,有所表识也。’,汉人语,许…  相似文献   

6.
拜读《语文知识》1998年第10期朱子政先生的《怎样确定“没”和“没有”的词性》一文后,获益匪浅。但对某些提法不敢苟同,特提出来以就教于大家。朱文认为:“‘没有’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的前面时,它是一个动词短语,其中‘没’是否定副词,作动词‘有’的状语。”窃以为名词、代  相似文献   

7.
在一般古汉语教科书和文言虚词专著中,都把“有”字出现在名词前,看成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头。这种观点影响是如此之深,以至有人在探讨国号前附加的“有”、“大”、“皇”诸字意思时,就能断言:“‘大’字为一美称,表示‘广大’、‘伟大’,多为本朝人的称谓。‘皇’也是‘大’的意思。”而“‘有’字井无什么实际内容,只是用在名词前的语首助词,一般是后来加上去的”。“有”字有无实义,学术界曾有探索。秦建明、张懋镕二同志最近撰文,又提出了不  相似文献   

8.
芜崧 《学语文》2006,(5):40-40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二版)上册在谈到语素时说:“‘蝴蝶’只是一个语素。‘蝶’在别的组合如‘粉蝶、彩蝶’中仍是一个语素。”(248页)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重订本195页)、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191页,中央电大出版社,1996年)等几套有影响的高校汉语教材都持相同的观点。然而,王艾录先生对此提出质疑:“承认‘蝴蝶’是语素,同时承认‘蝶’也是语素,这在逻辑上是站不住的。至于说‘蝶’在甲词里语素,在乙词里不是语素,这恐怕在汉语研究史上是没有过的,所以其科学性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9.
近段时间,常在媒体上看到“规上”(见《嘉兴日报》2010.11.17.头条新闻)“经开”(也是《嘉兴日报》的报道)和“未管所”(见《浙江日报》2011.12.15.19版头条新闻)这样的简称名词,感到很是别扭。这‘规上”是什么?这‘经开”又在哪里?只看报纸的大标题“规上工业总产值首破4000亿”,你会怎样猜的呢?我相信...  相似文献   

10.
宋玉柱同志在《汉语里有“没去了几次”这种结构吗》一文(1980年《中国语文》第6期)中提出:“‘没’在‘动+了+数量’中就只有一个位置,即放在数量短语前,而没有放在动词前的形式”;汉语中“没有‘没去了几次’这种结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宋氏推理的过程是:“没有”与“去了”相矛盾,不能说“没有去了”;因而“没去了几次”的说法是错误的。如此推理,也大有漏洞。首先,宋说并未明确此语中否定的指问。高名凯先生在讨论否定句型时指出:关于否定,一般人“以为是约束动词的。否定实在是整个命题的否定说法。如果我们说‘这不…  相似文献   

11.
《清平乐·村居》最后一句“溪头卧剥莲蓬”,有的书籍上作“溪头看剥莲蓬”。是“看剥”还是“卧剥”,没有定论。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选入此词,作“卧剥”,但句末注云:“‘卧剥’原本作‘看剥’,据别本改。用以形容‘无赖’,义较胜。”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版)作“无赖”、作“看剥”。“最喜小儿无赖”句后注云:“虽似口语写实,但大儿、中儿、小儿云云,盖从汉乐府《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化出,只…  相似文献   

12.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的“落木”从来解释为“落叶”.本无疑义。刘永铮《说“落木”》(《中学语教学》2005年第8期)一却认为:“木.就是树木,翻遍古今汉语词典.也不会找到‘木’就是‘叶’的义项”,“‘落木’是‘凋落的树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胡说”一词是我们生活里的常用语。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出现。《红楼梦》贾宝玉初见林黛玉,“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贾母笑道:‘可又胡说,你又何曾见过她?”《现代汉语词典》中“胡说”有两个义项:(1)作动词,瞎说;(2)作名词,没有根据的或没有道理的话。与之相类似的词还有:胡话、胡言、胡乱、胡扯、胡吹、胡搞、胡来、胡诌、胡闹、胡搅蛮缠、胡说八道、胡思乱想、胡作非为等。这里的“胡”作副词,表示随意乱来。  相似文献   

14.
《孔雀东南飞》训诂三则唐遇春日欲瞑,愁思出门啼。“愁思”,中学课本不注,通行注本都释为“忧愁的心思”。案:“思”当训“悲”。先看字义。“思”有“悲”义,一般辞书均收。《辞源》:“思,悲感。《文选·晋张茂先(励志诗)》‘吉土思秋,实感物化。’李善注:‘...  相似文献   

15.
“个”是现代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量词。朱德熙先生曾说过:几乎所有的个体名词(不管有没有自己的专用量词)都能说“个”。我们对俞士汶等著的《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的《名词库》进行了统计,结果是:其中收入了能和个体量词搭配的名词共2240个,而有1516个能和“个”搭配,占了67.7%,1516个名词中又有667个只能和“个”搭配。而在口语中,“个”的使用比例还要高,如在陈建民著的《汉语口语》中,收录了1.8万字的原始口语材料,其中,和“个”搭配的名词达到了86.5%。这说明“个”作为量词来说,其泛用程度相当高。那么,作为一个被普遍运用的量词,它的泛用作用主要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略作解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对《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他盗之出入”的理解,陈文鸿先生不同意“‘之’的用法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而认为“此句是倒装句,确切地说是宾语前置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句式指辨》,《语文月刊》2014年第2期)。对此,我们不敢苟同。陈先生说,“由此‘盗之出入’是‘盗’(宾语)前置,还原为‘入盗’,‘进入盗窃’之意,‘之’的用法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入盗’,即‘进入盗窃’……‘盗窃“变故’都是名词,二者相对,语义相称”,“‘入盗’,即‘进入盗窃’……动宾结构”。陈先生的解说实在怪异。既然说“盗”是名词,是“入”的宾语,“盗之出入”即“入盗”,那么,“入盗”怎么就是“进入盗窃”之意呢?“进入盗窃”又怎么成了“动宾结构”了呢?暂且不说用译文来作结构分析的不严谨,就是文言的“入盗”和现代汉语的“进入盗窃”,它们的结构可都不是动宾结构啊,而应是连动结构。其次,陈文所说的这种类型的宾语前置,“之”跟前置宾语必须是复指关系.陈文后面所举的那些例子莫不如此,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的“之”就是复指“句读”或“惑”的,而“他盗之出入”中的“之”能复指“他盗”吗?文言当中,“入”作“进入”解时,是不及物动词,指人的名词或代词只做它的主语,不做宾语,如“后六年冬,匈奴三万人入上郡,三万人入云中”(《史记·孝文本纪》);当指人的名词或代词作了它的宾语时,“入”则是使动用法了,这时的“入”是“纳入,使进入”的意思,如“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孙子·九地》),“四年,晋率诸侯入敬王于周,子朝为臣,诸侯城周”(《史记·周本纪》)  相似文献   

17.
丁志明老师的《(师说)几个背景知识的梳理》一文(《语文学习》2011年第6期)在谈到唐代儒家师道的衰微情况时说:“这种‘章句之师’是当时社会上一般人所鄙视的。另外.唐代上层社会所重视的师生关系则是科举制度下‘传主’与‘门生’的关系.是一种与政治利害密切相关的‘师’.也与韩愈所谓的‘传道之师’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相似文献   

18.
李学勤先生在《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序》中对“”字的旧释提出了疑问,他说:“卜辞中常见的“”字,或写作‘’,旧释为‘之’,于上下文义不合。后来发现它的用法和‘又’相同,然而,‘’何以读为‘又’?‘有’可以写成‘又’,也可以写成‘又又’,为什么不能写作‘’?却没有令人满意的说明。”对此,我们偿试着来作一点探讨性的解释。卜辞中出现“”字的句子有这样一些:1.甲午卜,,贞于甲。(前七·四0·二)2.翌丁未酒岁于丁尊。(前五·四七)3.贞:于王亥卅牛,辛亥用。(前四·八·三)4.甲寅卜:于唐一牛。(前—·四七…  相似文献   

19.
“相”是个会意字。《说文》:“相,省视也,从‘目’从‘木’,《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段玉裁注:“目接物曰‘相’,故凡彼此交接皆曰‘相’.”一、副词(xiāng)  相似文献   

20.
早在1993年,五省市(湖南、湖北、云南、海南、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第8题的C项设计了一个病句:“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要采集50万朵花粉。”一些杂志随后公布的答案是:“(这个病句)定语中的量词‘朵’和中心语‘花粉’不能搭配,应说‘50万朵花的花粉’。”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