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肖克文 《中国教师》2009,(24):40-41
<正>据《云门匡真禅师广录》记载,云门文偃禅师曾问僧徒:"我不问你们十五日月圆以前如何,我只问十五日以后如何?"僧徒表示不知。云门道:"日日是好日。"宋朝的慧开禅师特别为云门所说的"日日是好日"写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  相似文献   

2.
春铃文学社     
正苏轼诗云:"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四川省成都市双流棠湖中学依傍棠湖公园,海棠满目,2014年12月13日,春铃文学社,从这里放歌。棠湖中学秉承"尊重差异,因人施教"的理念,先后创办了《春晓》《大棠人物》、诗刊《燎原》、小说专刊《时光》《棠影》等十二种校园刊物,寓意十二生肖,旨在弘扬传统文  相似文献   

3.
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十二"大部分资料都认为是非确指,多年的意思。课改后的各种版本的教材和《教师用书》,也仍然沿用着这样的注释:"军书十二卷","十二"表示多数,非确指,下文"十年"、十二转"、十二年"情形相同。到底这里的  相似文献   

4.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①,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②,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③,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④. 狄人伐廧咎如⑤,获其二女,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⑥,以叔隗妻赵衰⑦,生盾.将适齐⑧,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⑨.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⑩.  相似文献   

5.
(一)今人称“伯父、叔父”可以简称“伯”与“叔”,古代这两组称呼有严格的区别:“伯、叔”为兄弟行,“伯父、叔父”才指父辈。《尔雅·释诂》:“伯,长也。”凡“伯”均有长义。《礼记·曲礼下》:“五官之长曰伯。”《荀子·王霸》注:“为诸侯之长曰伯。”后专用为兄弟之长。《左传》定公四年传疏:“伯是兄弟之长。”长兄称为  相似文献   

6.
庄子《秋水》有伯、若两个形象。《尔雅·释诂》曰:"伯,长也。""伯"通"霸"。河伯,即黄河地方之"伯",之"霸"。神,《说文》云:"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其作用为滋生万物。老子的神是"谷"。谷,中盛处下,中虚而用弱,是"道"的别称。庄子的神是"神人",海神"若"是"神","若",《甲骨文字典》解释说"象一人跽而理发使顺形,故有顺义。""顺"之本义是"同天序",可见,"若"和"神"的内涵是相同的,都完成了"物化"的过程,进入"道"的境界。通过"伯"、"神"、"若"三个字的观照,我们可以知道,"伯"是大知的形象,海神"若"是达至道极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王圣俞在《苏长公小品》中说:"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是随事记录便是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以下简称《文》)一文,便是最好的注释。元丰(1079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见  相似文献   

8.
嬴姓诸国的源流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嬴姓的祖先是伯益,据《路史·后纪七》说:“伯翳、大费能驯鸟兽,知其话言以服事虞夏,始食于嬴,为嬴氏。”其实嬴氏乃燕氏之同音异字,系以燕为图腾,史学界大致都认为燕族最早起源于燕山一带,以后逐渐南迁,如嬴姓的徐人起初也发源于燕山之南的徐无山一带,后来因族类繁衍,分化为燕、偃、嬴、奄诸国,嬴姓自此也自成一族,它的发源地当也与燕、偃所在的冀中相近。《山海经·海内经》中“有嬴民,鸟足。”郭璞注:“音盈。”  相似文献   

9.
"倾听"音乐中的乐句《六月——船歌》第一段乐曲介绍:此曲选自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1876年,柴可夫斯基应彼得堡《小说家》月刊的邀请,每个月为其创作一首钢琴曲。月刊发行人按照十二个月的自然、风俗特点,选定了十二首诗,提供给作曲家,作为十二首曲子  相似文献   

10.
【课文导入】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老"课文,却总是令人常读常新。《春》的魅力何在?《春》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写作技巧?【技巧揭秘】朱自清的《春》是一篇美文:情美、景美、辞美,美不胜收。意蕴的情感美。《春》读起来为什么那么生动感人?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1.
小语第十二册《早春》一诗中有“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其中的“处”字作什么讲呢?“教参”上没有明说,只是对“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作了这样的解释:“这句意思是,这是一年春景中最好的时光”。如一一对应起来  相似文献   

12.
舍生取义     
<正>(根据《世说新语》中的故事改编)《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403—444)组织文人们编写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广泛反映了魏晋时期所谓的名士风流及士族阶层清谈放诞的风气,对后世笔记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原文】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去,宁以我身代  相似文献   

13.
邓超 《语文知识》2014,(1):43-45
《陈情表》自问世以来,获赞誉无数。为文中之真情感动者有之,如宋代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1]为文章结构之精妙赞叹者亦有之,如清人余诚在《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七中说道:"层次说来,无一语不委婉动人。固是至性至情之文。而通体局势浑成,步骤安详,更极尽结构之妙。读者须细玩其词旨,及其转落承接,方不辜负作者  相似文献   

14.
<正>南宋赵与时在《宾退录》中援引安子顺"读《出师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友",对后世的阅读者产生深远影响。《陈情表》,自然也就成为古今彰显孝道的第一奇文。《陈情表》是言孝吗?我们不妨从"表"的文体特  相似文献   

15.
《论语·宪问》:"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这一篇中子服景伯说的两句话断句有歧异。何晏《集解》在"固有惑志"后出注,曰:"孔曰:‘季孙信谗,恚子路。’"可见《集解》是在"固有惑志"后断句。而朱熹《四书集注》在"肆诸市朝"后才出注,并言"夫子,指季孙,言其有疑于寮之言也"。后人依据"其有疑于寮之言",则  相似文献   

16.
《考试》2007,(9)
《陈情表》是一篇以情感人的美文。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陈情表》之情之真之深之切,其传诵千年而不衰,终在于此。  相似文献   

17.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就是因为这三篇都是流露了强烈  相似文献   

18.
三、高句丽人是帝高阳的后代商人东迁的一支 《晋书·慕容云载记》有“慕容云字子雨,宝之养子也。祖父和,高句丽之支庶,自云高阳氏之苗裔,故以高为氏焉。“《三国史记·高句丽本记》载,广开土王“十七年春三月,遣使北燕,且叙宗族。北燕王云遣侍御史李拔报之。云祖父高和,句丽之支属,自云高阳氏之苗裔,故以高为氏焉。慕容宝之为太子,云以武艺侍东宫。宝子之,赐姓慕容氏。”这两条  相似文献   

19.
成语“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僵”,注家都注为“硬”。我们认为,这个“僵”应作“仰倒”,“死而不僵”就是死后不倒翻的意思。按《说文解字》:“僵,偃也。”“偃,僵也。”僵、偃互训。段玉裁《注》云:“僵谓仰倒。”“凡仰仆曰偃。”可见僵和偃都有仰倒义。《吴越春秋》记载要离谓吴王语曰:“臣迎风则僵,负风则伏。”僵与伏相对,也可证僵为仰倒或仰卧。魏人曹冏《上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II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将一篇写戴安澜将军的传记作品命名为"将军赋采薇",该命名来源于毛泽东在1942年所作《五律·海鸥将军千古》(又作《五律·挽戴安澜将军》)中的"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唐代王绩《野望》中有"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史记·伯夷列传》有"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诗经·小雅·采薇》更是以"采薇"为篇名,那么,"采薇"具有怎样的含义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