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顺应理论对影视作品字幕的翻译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以2016年广受好评的俄罗斯电影《他是龙》的字幕翻译为语料,以维索尔伦顺应论中的语境关系顺应为理论基础,从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两个层面着手,详细分析了俄汉语在这两种语境中所体现的语言选择过程,旨在探索在俄语字幕翻译中实现语境关系顺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依据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语言使用过程即选择过程,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在语言结构与语境之间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受顺应论启发,公示语汉英翻译也是一个在语言结构和语境之间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考虑到制约语言选择的语言因素,还要考虑到语境因素,考虑语境因素中的心理世界则要顺应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模式、审美标准、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这样,才能让翻译出来的公示语达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3.
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论指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基于内部或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选择的目的是为了顺应交际的需要。从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四个方面来研究翻译,可发现顺应论对翻译有着相当重要的阐释作用。  相似文献   

4.
福尔摩斯系列小说大多创作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是英国侦探小说家阿瑟·柯南·道尔的代表作。翻译是作者与读者间的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翻译时必然会受到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的制约和影响,从语境顺应的视角剖析福尔摩斯小说的译本能为侦探小说翻译带来新的启示与指导。本文以维索尔伦的语境顺应理论为指导,从语言语境顺应和交际语境顺应两个维度选取实例,分析陈羽纶《波西米亚丑闻》中译本的优点及问题,并探究如何运用语境顺应理论指导侦探小说翻译,为侦探小说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张婷玉 《考试周刊》2010,(44):23-24
本文以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基础,具体分析了翻译时要怎样进行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的顺应。译者应根据不同的语境作出动态的顺应.以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从而将原文信息最大限度地传达给译文读者。本文旨在对翻译的语境顺应理论进行新而全面的阐述.力图使其更加全面、客观和实用.从而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6.
韩旭 《甘肃教育》2004,(12):29-30
维索尔伦在其《语用学新解》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动态语境观。他在广泛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顺应论的角度全面探讨了语境的本质属性。他在顺应理论中指出,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维索尔伦将语境划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其中交际语境包括:(1)说话人和听话人;(2)心理世界,它由说话人和听话入的个性、情感、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通过语用学中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理论对广告这种特殊文体的翻译进行分析。维索尔伦认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并且可以从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的意识程度四个角度对语言现象进行解释。因此,本文在此理论基础上,从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的角度探讨顺应论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公示语根据其所展示的信息状态具有静态和动态之分。动态公示语包括提示性公示语、限制性公示语和强制性公示语。维索尔伦提出的语言顺应理论三个核心概念为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与顺应性,四个分析维度为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以维索尔伦顺应理论为指导,以动态公示语为语料,两者结合探索动态公示语汉英翻译中非语言层次上的翻译,相应的翻译原则主要包含物理原则、心理原则、文化原则、面子原则与突显原则。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的字幕翻译为研究对象,以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理论基础,从语言语境、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出发,分析了英、汉语分别在三种语境下的顺应关系,总结了顺应理论下的电影字幕翻译实践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维索尔伦的语言观为汉英公示语翻译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揭示了汉英公示语翻译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考虑到语言语境顺应和非语言语境顺应,动态地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译文应在语言表达方式、格式措辞等方面尽量顺应英语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11.
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在顺应论指导下,从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角度出发,对选取的《雾都孤儿》荣如德译本进行案例分析,探讨语境顺应在译本中的应用以及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取,以期为文学翻译中语言的选择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维索尔伦的语境顺应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红楼梦》英译本的称谓语在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顺应的动态性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四个方面做出的动态顺应,阐述了翻译过程也是译者语言选择、协商和顺应的过程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3.
武洁  王玉峰  张晟 《学周刊C版》2014,(6):228-229
本文以维索尔伦的语境顺应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红楼梦》英译本的称谓语在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顺应的动态性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四个方面做出的动态顺应,阐述了翻译过程也是译者语言选择、协商和顺应的过程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4.
语言顺应理论由维索尔伦提出,该理论提出了四个研究角度,语境因素的顺应角度是其中之一。本文通过实地收集山东省不同城市的户外标语,从语境因素的顺应角度分析户外标语对语言语境的顺应及对交际语境的顺应,为语言选择的策略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顺应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交际者在某种程度意识下根据语境而做出语言选择的动态顺应过程。该理论对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翻译中译文的选择也是一个动态顺应的过程。作者以顺应理论为基础,从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两个层面探讨翻译中的顺应问题。  相似文献   

16.
阳兰梅 《现代语文》2007,(12):78-79
引言 关于翻译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标准或者理论,历来众说纷纭.最近,维索尔伦(Verschueren)推出了顺应理论.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解释力、发展前途和应用价值的语用学理论,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觉去理解和阐释当今的语用学.本文将从维索尔伦的语境关系顺应论出发,探讨顺应文化语境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7.
林黛玉语言顺应论的忠实践行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顺应论,是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在其著作《语用学新解》中提出的。他认为,语言使用实际上是人们不断地对语言作出选择的过程,语言选择必须与语境相顺应。自语言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以来,人们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践行着语言顺应理论。巧舌如簧的林黛玉是忠实践行语言顺应理论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8.
维索尔伦的语用综观说的核心内容是顺应论,他阐明了这样一个观点: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用语言表达意义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因人们顺应的意识程度不同而影响着语境和语言结构间关系的变化.本文按照这一理论框架对重复展开研究,讨论了重复结构的类型及其语境顺应性.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使用重复是人们有意识无意识进行语言选择的结果,交际者之所以要使用重复是为了进行顺应,从而实现或接近某个或某些具体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9.
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解释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ef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在顺应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作出动态的顺应过程。只有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等诸方面对源语和目标语做出动态顺应,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因此,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通过对《围城》中语码转换的分析得出,语码转换是交际者的语言选择与交际语境相互顺应的结果。语码转换作为一种语用策略,可以传递语言本身以外的许多语用信息。由于交际语境和顺应过程的动态性,语码转换的语用效果并非总能与说话人的预期愿望一致,因此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