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们从社会发展、教育发展、文化发展和学校发展需要出发,提出建构以"成长"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并对其进行校本研究;对"成长"以及课题进行校本界定,并确定其研究价值。设计研究框架,对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线路进行科学设计,提出理论假设。该研究在理论上的创新是:校本教育可定义,学校文化可重塑,践行文化可化人,发展规律可探究。该研究在实践中的建树是:建构"成长理念文化",践行"成长实践文化",形成"成长特质文化"。  相似文献   

2.
在一所学校中,教师研究意识的培养和研究行为的形成,关键是要建构其校本研究文化,引领校本研究。近年来,我校从校本出发,以师为本,重塑了以促进教师成长为核心的校本研究文化——“教师成长文化”。通过“成长文化”的践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学校教育变革的实质就是对学校文化进行重塑——抛弃阻碍学校发展的文化,继承促进学校发展的文化,建构引领学校发展的文化。近年来,我校从校本出发,重塑了以"成长"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成长文化"。通过"成长文化"的践行,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学校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出发,阐述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对课题进行界定,并确定研究价值。设计研究框架,对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线路进行科学设计。该研究在理论上的认识是:推进教育优质均衡的宗旨是让"每一个"得到充分发展,重点是建构"校本的"学校特色文化。该研究在实践中的建树是:按需投入,促进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内并外联,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名校辐射,促进校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造特色,促进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梁红梅 《辽宁教育》2023,(20):16-19
锦州市古塔区保二小学秉承“用爱创享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以“文化治校,课程育人”为发展路径,创设了“大爱志成,涵育未来”的核心文化。学校依托大爱文化价值取向,构建并实施了校本化3.0水平大爱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建构、课堂学习、课后服务、作业管理”,全方位践行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并取得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成果。  相似文献   

6.
“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校本培训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技能、教育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满足学校的发展”。因此,以“师”为本的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好选择。农村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基础教育教学技能,能有效实施素质育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7.
以校为本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校本教研的核心在于改变既有的学校文化,建构一种适合新时期师生共同成长的新的文化土壤,使研究工作重心下移,让研究回归学校,回归教师,回归实践,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是课改的生命线,是学校腾飞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学校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出发,阐述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对课题进行界定,并确定研究价值。设计研究框架,对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线路进行科学设计。该研究在理论上的认识是:推进教育优质均衡的宗旨是让"每一个"得到充分发展,重点是建构"校本的"学校特色文化。该研究在实践中的建树是:按需投入,促进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内并外联,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名校辐射,促进校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造特色,促进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课程改革转型与深化的策略是“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其意蕴是让儿童参与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和个体课程个性化的实施:其意义是生命成长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的需要;其意境是让儿童主动参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让儿童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生本化建构,让儿童主动参与个体课程个性化挖掘。  相似文献   

10.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发和实施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应以“创建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加强教师培训与教育、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为价值追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合理建构:挖掘拓展教材资源,整合优化教师资源,珍视用好学生资源,捕捉生成多样化资源。  相似文献   

11.
依据“新基础教育”研究性实践的经验,借鉴文化发展心理学和生态学的研究观点,本文着重探讨了以学生发展工作为主题的学校文化生态建构问题。学校文化生态建构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价值取向。为实现这一核心目标,学校文化生态建构必须充分考虑儿童发展和文化运作的机制。敏锐觉察儿童发展的势头,顺势开发儿童潜能,将学生组织建成文化生态系统,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建构自己的发展。本文从学校文化生态组织、学校文化生态能源及功能、学校文化活动设计角度和主要活动形态几方面探讨了学校文化生态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市场化、城市化的推进,民族文化承传之流遭遇前所未有的阻截,现代学校成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前沿阵地。然而,当下民族文化学校传承的研究与实践均呈“应然”与“实然”分离之态,传承实践收效甚微。这是长期对民族文化学校传承基本问题的回避使然。因此,需要在探析两者的本质及两者间天然关系的基础上追根溯源,直面当下“教育竞争”现实,在传承内容上寻求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的共同诉求,探索两者之间共生互补机制及和合教育与文化两者天然之姻缘。  相似文献   

13.
江波  朱德全  彭智勇 《中学教育》2009,(7):31-34,37
纵观教育管理史,我国的学校管理经历了经验管理、行政管理、科学管理这三种管理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实施文化管理是其发展的必然。文化管理有着深刻的内涵,学校实践主体尤其是校长应积极建构特色学校文化,并在这一实践中塑造文化管理。  相似文献   

14.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重要的精神支柱,文化育人对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探索文化育人智慧十分必要。高职文化育人智慧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学校教育,用文化管理;品德教育,用文化浸润;智慧课堂,用文化滋养;校园活动,用文化引领;教师发展,用文化引领;安全防线,用文化链接。  相似文献   

15.
和谐的学校文化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发展的深层次条件。本文从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文化、构建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和构建立足于课堂教学的行动文化等三个途径阐述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和谐学校文化策略,以共同的价值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确保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经常化,在教学活动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6.
以关注和促进儿童心灵成长为核心,以儿童化的日记和相关的教育活动为平台,以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和研究促进儿童心灵成长的小学日记教育的理念和新的操作方式,可以达到用日记文化确立学校形象,引领了师生成长,提升了学校品位,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师生的生命发展打造了亮丽的精神底色。  相似文献   

17.
近百年来的钧窑历史研究大致形成了“文献学派”、“考古学派”和“科技学派”三大流派,它们具有各自的学术成就同时又都遭遇史学瓶颈和困境。既往的钧窑历史研究存在着主观性推断、反逻辑推理、循环伪证等方法论问题,常常以偶然性推断普遍性、以特殊性推论一般性,进一步造成了钧窑历史的混乱。钧窑研究应在对既往钧窑研究史学困境和方法论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秉持一种整体的宏观文化史观,坚持历史文献研究、考古研究、现代科技分析及烧造实践的紧密结合,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以开创钧窑历史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人的发展是不断吸取文化的营养的结果。工业化以来建立起的学校文化一味追求标准化和急功近利,缺乏文化内涵。理想的学校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理念,实践重心应该转向对学生多元发展的关注。应当认识到,充满意义的学校文化对于学生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价值。学校要成为丰富和完善人性的场所,就必须对教师的职业角色重新进行定位,走校本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围绕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根据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以构建融合自然与人文、学校与社会的湿地文化课程体系;确立湿地文化多元与包容、体验与创造的价值追求;实现湿地文化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特色发展为目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通过三步循序渐进的研究步骤,开展综合考察,建立课程资源;编著校本教材,形成课程体系;构筑室内、室外两个立体课堂;出版记录过程性研究的文集与杂志;寻找湿地文化可持续研究的生长点,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与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