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审美教育,育美工作应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物理学科美包括基于形象感性的“形态美”,基于科学理性的“神韵美”,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意境美”三个层次。通过育美的准备阶段(助学寻美)、育美的实施过程(协同审美)、育美的终极目标(自主创美)的美育实施路径,实现“以美促智”“以美促德”“以美促美”的学科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审美教育,育美工作应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物理学科美包括基于形象感性的“形态美”,基于科学理性的“神韵美”,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意境美”三个层次。通过育美的准备阶段(助学寻美)、育美的实施过程(协同审美)、育美的终极目标(自主创美)的美育实施路径,实现“以美促智”“以美促德”“以美促美”的学科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阮庆贺 《广西教育》2022,(10):27-29+59
本文论述学校通过以美育德、以美育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等方式,促进美育与德智体劳融合的策略,发挥美育的独特价值,助推其他各育发展,有效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审美素养是美育的主要目的,是审美活动发生的基础保障。文章拟从审美活动的发生与审美素养内涵的思考,构成以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审美体验的审美素养教育为纵向支柱的美育模式,以及以美育为出发点,以美启善、以美求真、以美塑健、以美促劳与德、智、体、劳的相互关系为横向连接的五育协同模式,探讨审美素养在“五育并举”中的建构作用,加强审美素养,达到完善人格教育的理论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立了美育应有的地位,但是,当前在基础教育领域,依然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美育,美育缺大纲、缺教材、缺师资、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安排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实现整体提高中学生审美素质的目标,安徽宣州市教委成立了“中学整体实施美育研究”课题组(该课题为省级重点科研题目)。近八年来,我们努力构建“大美育”格局,力争使中学“美育管理制度化,美育实施工作规范化,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系统化,美育实施途径系列化”。  相似文献   

6.
在“大美育”理念背景下,从当下高校美育教育现状及深层原因入手,深度挖掘制约高校美育教育发展的问题及挑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深入揭示当前高校及大学生所面临的美育困境。在育人目标、育人过程、育人评估“三个环节”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美育育人新模式,切实满足学生向美愿望和需求,为同类院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成为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遵循,美育应强调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用审美的、艺术的教育实现知、情、意、行的融会贯通。本文以《音乐名著欣赏》课程为例,探索高校艺术美育的实施路径,为全面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供新的实践路向。  相似文献   

8.
在新形势下,五育融合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变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福州第四中学“惠泽大美育”课程正是基于“五育融合”发展目标而逐步探索出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它秉承“适性发展,成人致美”的办学理念,从优化全育课程架构、制定学科大美育课程实施策略、开发大美育课程校本教材、拓展大美育系列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维度、探索多元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课程建设,实现五育融合共通,“五位一体”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教材中包含有丰富的美育材料。在教学中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审美教育:指导学生“美读”,体现美育的直觉性;引导学生“遵路”,突出美育的形象性;带领学生“体验”,抓住美育的情感性;启发学生在鉴赏美时创造美。  相似文献   

10.
以美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重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分析揭示出“美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深层机制,并进而提出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而实施“大美育”的原则性构想。  相似文献   

11.
审美识别是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美素养的基本要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识别能力是中小学校美育的基本内容。审美识别能力作为美育的起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影响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等活动的顺利开展。审美识别的主要方式为:审美认知、审美辨别、审美分析。审美识别活动包括审美直觉的初步体验,通过审美认知来理解美的对象,重建知性思维来深入识别美的对象三个阶段。培养中小学生审美识别能力,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构建五育融合发展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审美探究学习,合理开发利用美育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2.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小学语文神话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就是凭借小学神话教材,挖掘其中的审美因素,使儿童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具有对语言、文字、文章乃至文学的审美能力。小学语文神话教材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审美素质教育的内容,它包括自然环境、人物形象的美、想象美等。在小学语文神话教学中,审美素质教育的途径主要有:指导学生“美读”,体现美育的直觉性;引导学生“遵路”,突出美育的形象性,带领学生“入境”,抓住美育的情感性;促进学生“发展”,明了美育的功利性;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体现美育的欣赏性。  相似文献   

13.
高校美术课程作为美育与德育融合实践的课程,通过美育发挥德育的作用,可以实现“以美启善”“以美启真”“以美怡情”。然而,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实现德育与美育融合还面临着“融合意识”淡薄、“融合措施”缺失、融合过程中“融而不合”等问题。构建“五育融合”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以美育德”新生态需要多方发力,树立并强化“融合意识”;多措并举,制定切实可行的“融合措施”;多管齐下,着力解决融合过程中的“融而不合”。  相似文献   

14.
“五育融合”是重塑教育完整性、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新时代美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旨趣,立足美育推进五育融合,是五育由分裂走向完整的教育回归。要想“以美促全”,应形成美育文化浸润、学科建设、智能引领及美育具身实践等机制去推动“五育融合”。“五育融合”的实现需要融美于教,立足美育的发展过程和实践路径,以“感美”“尚美”“立美”“创美”为突破口,分别探寻“五育”教学理念、方式、体系、活动,并在整体协调的美育教学活动中实现“五育融合”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生成。  相似文献   

15.
花艺疗法利用植物的生命影响人,可作为高校生态美育的一种有效方式。根据农林高校的特点,提出德心智美劳“五育”融合视域下运用花艺疗法进行疗愈实践,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多途径加强学生身心素养教育,以期为高校进一步开展“五育”融合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审美教学的简单化、形式化和边缘化是我国美育低效的重要原因。进一步分析发现,根本原因在于审美教学层次不清、路径不明。如此就呼唤着审美教学阶梯的构建。审美教学阶梯的构建契合时代需要,能够助力“五育融合”;明晰教学路径,能够引领深度教学;深入教学内核,能够打造“真美”课堂。审美教学阶梯的核心是感美、立美、创美三阶梯,亦即从“审美感知”到“审美判断”,从“审美体验”到“审美发现”,从“审美实践”到“审美创造”不断演进的阶梯路径。在建设层面,需要着力建设好唤醒、感知、分析、综合、掌握、拓展之阶梯步骤。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强调“五育并举”,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如何渗透美育知识,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这一问题,应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18.
陈长莲 《教师》2012,(9):59-59
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主要是通过情感陶冶来实现的。语文课在满足学生“认知需要”的基础上,要满足他们“美的需要”。这就带来了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应通过挖掘教材的审美价值,在课堂教学各环节中运用各种途径实施美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爱美、感受美、理解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挖掘教材中的五育融合要素,是“创享语文”践行“五育”融合教育的基本要求。可从自然、个人、人际、社会四大领域挖掘小语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可依托教材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力、分析判断能力;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体育要素,安排体育活动,引导学生交流、分享心得体会,激发体育兴趣;从插图美、内容美、语言美等角度挖掘小语教材中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根据教材内容梳理劳动要素清单和劳动教育重点,探索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20.
王道斌 《甘肃教育》2022,(13):26-29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背景下,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美育作为学生重要的素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还对学生的五育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以美育带动五育发展,主要目的是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奠定良好的综合能力发展基础,还可以丰富学校的办学模式。让美育进学科、进课程、进活动,实现从单一的“一校一品”到“一校多品”,可实现美育日常化。文章基于美育城乡接合部学校如何形成“一校多品”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