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谷科 《科教导刊》2020,(2):38-39
在学科大类的培养体系下,如何对各个专业的公共课程、公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从顶层进行规划,建立联系和区分,改革计算机专业大类人才的基础教育课程培养体系,加强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发展兴趣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教改课题。本文以新时代教育方针下的要求作为指导方向,根据现有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探讨和改进省属重点高校计算机专业大类人才培养方案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内容和目标,主要包括新时代教育方针下省属重点高校计算机专业大类人才基础课程培养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的具体措施、体系改革的实效性分析等。  相似文献   

2.
通识教育逐渐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共识。本文总结了清华大学土木类学科通识教育的大类宽口径培养模式。立足于高水平本科教育和专业教育,充分调研了国外高水平土木类学科的本科培养模式,阐述了清华大学土木大类宽口径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专业重塑、培养路径以及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并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给出了四年制171学分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方案;总结了土木大类本科培养的主要支撑体系建设,包括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大类学生管理体系以及大类培养质量控制与反馈体系的建设。同时,结合外部教育专家评审和近4年的大类培养实践,总结了土木大类宽口径本科培养的经验,并提出了大类培养面临的外部评价等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分层培养已成为本科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按学科大类招生,实质上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因此,新形势下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照通识教育和专业培养相结合的思路,设置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打通学科基础,突出专业特色,构建从学科大类基础培养到专业特色培养的分层培养教育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理论教学、实验与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的人才培养体系论述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阐述了通识教育课—专业大类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并应用于制定新的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5.
大类招生条件下本科专业分层培养教育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层培养已成为本科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按学科大类招生,实质上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因此,新形势下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照通识教育和专业培养相结合的思路,设置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打通学科基础,突出专业特色,构建从学科大类基础培养到专业特色培养的分层培养教育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建设新型课程体系培养宽知识面人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加强基础、宽知识面、实现全面学分制的教学”是高等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进行的“机械大类”教学及课程体系改革构想,从我国“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入手,探讨了我国“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新型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7.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能力的基础。通过对现行的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反思,我们认为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养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基础实践、专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等。  相似文献   

8.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对构建该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体系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及实现方式,进而对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建筑学科大类的专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过程性、验证性、探究性、综合性和创新性。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和阶段教学目标,构建了"三层次七系列"复合型实验教学体系,即"基础—综合—创新"3个循序渐进的实验层次和"建筑设计基础、艺术与表达、风景园林、建筑技术、数字化技术、设计研究、设计实践"7个实验课程系列,逐步形成了体系完整、层次丰富、与专业主干课程高度匹配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对建筑学科大类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类培养模式下化学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大类培养的教育新形势,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依托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改项目的立项支持,对矿冶材料类、生物医学类、化工与制药类等本科专业的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科学方法训练平台、教学团队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中取得了一些实效,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我校近年来在构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取得的成功经验。通过构建公共基础、学科大类、专业实践、校企共建实践创新四级平台体系,采取实践平台建设项目合理立项、科学管理、效益评估三段管理,加强平台建设与创新教育、科研训练、工程实践的融合,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基础技能、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与保障。  相似文献   

12.
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满足物业管理行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土建大类的高职专业,物业管理专业具有与土建大类其他专业不同的特点。通过专业定位分析,探讨目前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工学结合视角重构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要素,以此来完善适应市场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如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已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关注的焦点.厦门理工学院主动适应福建互联网+、智能制造2025、创新创业等重大战略的需要,成立新工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群,组建基础电路课程群,依据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大类共性和专业特性,按照"培养目标→知识能力→课程教学"的方针,对基础电路课程进行了模块化教学的研究与探索.研究成果打破了基础电路课程在不同专业各成体系的现状,为不同专业设置了可自定义的多学时方案,促进不同相关学科专业的交叉、整合和融合,以适应各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14.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为材料专业基础模块,材料专业实验模块,材料综合设计实验模块.新的教学体系的构建,注重了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教学,强调了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着重于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已成为本科人才培养的主流,该模式下专业之间课程设置普适性和特殊性显得尤为重要。江西理工大学材料学科、冶金学科和化学学科进行合并大类招生,提出夯实化学基础,构建了两年相同的通识课程,三年级分流。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突出材料学科基础,强化成形理论与技术,紧密结合前沿设置特色课程,旨在培养高素质"三实"人才。  相似文献   

16.
大类培养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有别于以专业教育为主的传统培养模式,也对传统教学运行机制提出了新挑战。本文结合浙江大学开展大类培养的本科教育实践,探讨了大类培养环境中的教学管理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并付诸实践,建立了以选课制为核心的教学运行新机制,对我国高校教学运行管理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培养能够从事与新能源材料及器件相关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技术推广与社会服务等工作的技术人才,天津理工大学依托既有的优势学科和先进的科研平台,结合京津冀地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特色,明确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其中包括:优化专业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和创新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并对创新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教学平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学科大类招生的背景下,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必须适应大类学科的教学要求。文章针对江西理工大学大材料招生的培养方案,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多样化和教学团队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来提升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以满足大类招生下"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论述地方学院应培养素质高、基础好、知识广、能力强、有个性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基础上,采用树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机械动力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筑建广博的"科学 人文 艺术"通识课程平台、宽厚的"工程 管理"学科基础课体系、精深的"技术 特色 创新"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配套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形成四面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表明,应用树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拓宽通识教育,夯实学科基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灵活专业方向,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的工作适应性与就业针对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当前材料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对人才的急需,研究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从传统的培养方案出发,提出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采取CDIO培养模式并与导师制结合。该模式从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方面出发,结合基础化学、材料合成以及材料结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体系改革,该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