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初步感悟作品的能力。2、了解诗词所表现的诗人情怀,学习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领会诗中所具有的深厚的感染力。3、了解和这首诗有关的文学常识。  相似文献   

2.
漫步在我国古代诗歌的长廊中,我们会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许多诗人的别称,常常源自他们诗中的名句。在此,我们摭取数例加以介绍,以从一个侧面领略古代诗歌的无限风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间不知有多少位诗人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熠熠闪光。他们各自在诗歌的王同里恣意驰骋,各领风骚,因此获得了后人的一致赞誉。他们的别称,就是人们对他们最好的肯定。  相似文献   

4.
写作,源于一种生命的觉醒,源于心灵对世界、对人的一种惊喜和感悟,源于对自身情感、自身经验的一种珍惜。因此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真实的感受,是一个人个性与人格的体现。只有有足够的空间,深入生活,观察自然,洞察社会,了解历史,并坚持不懈地用心去感悟、思索,学生的笔端才能流淌出有灵性和活力的欢歌。写作才会成为学生表达情感、展现美景、认识世界的一种需要。让学生写作时感受到心灵沟通、感情宣泄的快乐,感受到发现真理的自豪,就要给他们一片蓝天,让他们的思想自由放飞。  相似文献   

5.
昝娟娟 《阅读与鉴赏》2008,(1):37-37,35
一首好诗,往往是意境深远、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作品。在诗人营造出的朦胧意境里。你会被深深打动。仿佛在一瞬间就被诗人带入到或是凄婉哀转、或是情思澎湃的精神世界里。  相似文献   

6.
"以突显部分代整体"的思维定势有助于人们经济简约地把握和认识世界。探究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的别称,对于了解其历史、地理、文化、物产以及旅游是大有禆益的。作为一种命名活动,别称同样体现了一般的命名机制,而基于语言认知视角解读其别称的研究却是一片空白。因此,文章选取人们熟知的国家和城市的别称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认知语言学中的"命名转喻观"来探讨别称的认知理据以及所遵循的主要原则,以期深化人们对命名转喻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欣赏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赏析古诗应从了解诗人、诗词的背景资料,赏析诗词意境,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学习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等入手,重点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8.
在艺术之林的大干世界里,每一个诗人都应该是一棵独立的树。尽管他们都根植于同一大地,从生活中吸取艺术的养份,但他们都以自己的特点生长。就是同一棵树上的每一片叶子,它们有着同一属性,但其形状也是千差万别的。诗人,一个在艺太上真正有所造就的诗人,他们在艺术世界中赖以存在的条件不是别的,而只能是自己独特的风格。风格是成熟的标志,是一位诗人艺术个性的集中表现,是作品赖以传世的重要因素。布封在其著名的《风格论》中说道,一部作品里尽管有丰富的知识,奇警的故事,乃至新颖的发现,这些都不能成为作品不朽的保证。因为知识,事实与发现很容易脱离作品而转入别人手里,“这些东西都是身外之物,风格却是本人的。”是的,只有风格才属于作家自己,只有风格才能成为一个  相似文献   

9.
杨桂姝 《辽宁教育》2007,(10):56-56
一、说教材 《望月有感》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以白描的手法,抒写了诗人兄弟姐妹流离异地的真实情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中期藩镇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学习这首诗要求学生在了解作品写作背景的的痛苦。学习这首诗要求学生在了解作品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在反复的吟诵中探究赏析作品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0.
诗人特殊的心理素质决定了其情感的发生率比常人更高,情感的内容更为丰富、复杂、细腻。但诗歌表现的情感不是诗人自然情感的原始重复,而是审美化了的、单纯化了的、要具持续感染力的情感,是诗人经过艺术思维,与审美观念和审美需要结合后物化在作品中的艺术情感。审美情感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源于诗人的审美实践活动,其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审美情感贵在真实、独特,具有非实用性、普遍适应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学史上很有影响的一位作家,以往对他的研究大都是从其作品上切入的。从印度佛教、音乐和名诗人泰戈尔等几个角度论述了印度化对许地山学思想的影响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认真了解这些可以对他的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李白在诗中使用的“兴”及与“兴”相关的词汇如“逸兴”、“游兴”等.有突出的表现特点和深刻的内涵,由此可以了解和认识这位伟大诗人的思想状态、作品风格、性情个性等。李白不仅是浪漫的主观诗人,同时还是一个生活在日常中且为世俗的规则和生活目标所影响的诗人。  相似文献   

13.
明清徽州文学发展到鼎盛,徽州女性文学更是蓬勃发展。明清之际徽州闺媛数量达到140余人,这些女性或是名父之女、或是名士之妻、或是令子之母,抑或多种身份兼而有之。创作的诗词数量颇丰,题材丰富多样。其中的弃妇诗更能代表徽州女性的价值取向和情感世界。徽州闺媛诗人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学存在,她们的作品不仅具有女性诗作共有的特征,也体现了"程朱阙里"闺媛诗人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4.
果戈理是19世纪俄国名的讽刺作家。请看关于他的一个故事:一次,果戈理请来了当时名诗人茹科夫斯基来评论自己的剧本。吃过午饭后,果戈理请茹科夫斯基坐在椅子上,自己便朗读其作品来。茹科夫斯基听着听着,便打起瞌睡。不久,老诗人猛睁开眼,赶忙向果戈理道歉,解释自己年事已高,且又有午睡的习惯,控制不住。果戈理却丝毫没有责怪这位诗人,相反,他真诚地说:“您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说明我的剧本不成功!”于是,他便把剧本投入了火中。  相似文献   

15.
我国戏曲从金、元以来,流传下丰富剧目。产生众多戏剧大师,如关汉聊、王实甫、汤显祖、孔尚仁、洪升等,他们和诗人作家不同的地方是面向舞台,面向观众,不象诗文作家只爱在少数文人中间寻觅读者与知音。他们的作品有不少还吸收民间艺人的成就,因此能较多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愿望。文笔也力求浅近通俗,与诗人作家要求典雅、精炼不同。但由于向来封建文人对戏曲的歧视,他们的作品大多  相似文献   

16.
分裂的痛苦     
关于诗人的死,评论者总是妄图从他们的作品、经历或是生平的角度去追寻其中的原因,可是这些琐碎无谓的客观理由常常使得我们的发现沦落到舍本逐末的歧途上,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灵魂如此高大的群体。完美的诗者应该具有极度敏感的内心,这种近乎极致的敏锐让他们清醒地感受着现实的苦难以及世事的无常,他们异常脆弱,无法摆脱眼前的悲怆,从而选择了逃避的路径,近乎疯狂的创作姿态是他们逃遁的出口,他们不停地在脑海中构筑着幸福的样子和上帝的脸。我们在地面读到了他们脑中意淫出的画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把我的幻影和梦,放…  相似文献   

17.
新课改下语文学科的特质与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是和谐自然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叙事性强或富有思辩性的作品,还有充满幽默、风趣、给人快感的佳作,那些刻画精妙、描写优美的作品对学生吸引力大,作品能够带给他们自身生活环境的弥补或是人际之间的沟通,甚至是情感的转移和渲泄。所以,语文学科的教学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素质上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用凝炼、形象而有韵律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生活、抒发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入选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这些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一、了解诗人,解读诗题,理解诗句,勾画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诗人不同,诗风也不同,例如李白和杜甫,一个浪漫主义,一个  相似文献   

20.
汉代赋家倡优论是由于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赋家及倡优而导致的误解。本文采用比较及统计的方法区别汉代赋家及倡优的不同,从本质上区分二者。倡优的本质是从事歌舞、戏谑的艺人;汉代赋家本质是一群包含从帝王到平民多样身份的才人。从政治地位而言,汉代赋家其中包括至高无上的天子,有服侍皇帝的郎官,有各类大夫,有王侯,有执掌州县的太守,县令,有各级属官属吏,也有乡官平民,有的赋家即使是平民也享受着特殊尊荣。汉代赋家绝大多数人都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从智识的角度而言,赋家或是经学家,或是史学家,或是目录学家,或是文字学家,或是诗人,或是科学家,他们大多属于士的阶层。赋家的赋作继承古诗颂美讽谏的传统,同时也抒发个人情志。他们的赋有别于倡优的奉承取悦人主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