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90年代的女性散文文本在女性意识的表达、对两性关系的探索及艺术表达方式方面与80年代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背后又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写作的独特视角与叙述方式为基点考察,揭示出女性作家选择散文文体的心理倾向。结合具体文本,分析作品与作家性别经验的关系,进而指出90年代女性散文的文化含义表现为对女性独立意识的追求和展示女性丰富的生理、精神感受与渴求。  相似文献   

3.
女性散文的兴起,是近代女权思想昌盛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大陆女性散文继承五四女性散文传统,在思想的裂变中走向现代.《九十年代文学潮流大系·女性散文》卷,代表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女性散文创作主流.从题材内容上看可分为四类关注社会,呼吁社会;关照文化;描画榜样,缅怀故人;歌颂母亲以及倾吐自身做母亲的感受.文章通过对《九十年代文学潮流大系·女性散文》的梳理来考察90年代女性散文的创新与变革.即在思想层面上重塑现代女性人格与精神;在形式层面上寻找新颖的艺术趣味与技巧.  相似文献   

4.
从女性被讲述到女性自述的散文历程中指出90年代女性散文创作的独特意义,并简要剖析其生成原因;从文本中发掘出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的精神特质,并指出作家的性别经验与文学的关系;进而指出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散文和“小女人散文”是90年代出现的两个重要的散文流派。新生代散文主要由60年代后出生的作者构成,他们以其纯粹的文学追求体现出一种“雅”的风貌;“小女人散文”则由一些女性作者构成,她们主要写一些娱乐性的晚报专栏散文,体现了散文“俗”的一面。两个流派各自有着自己的一些特点,现比较如下:一、在文体意义上有巨大区别;二、在写作风格上有明显不同;三、都有着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二十年代女性散文作为二十年代散文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感应着“五四”时代的脉搏,具有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核,作为一种女性书写,它从女性的独特视野,观照着社会人生与女性自我,以富有女性质感的语语,表现了女作家独特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以及审美追求,展示了一个真实而灵动的女性世界。  相似文献   

7.
中国1990年代散文创作呈现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共生共有的局面。循此线索观察,此期出现了“散文热”等现象,散文创作的基本特征比较明显,出现了诗人散文、小说家散文、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女性散文等,杂文创作也有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8.
女性与文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即使在男权盛行的社会里,她们依然在努力地寻求属于自己的清新自由的空间。即使在女性文学与男性文学基本抗衡的年代里,女性散文仍能闪亮地镶嵌在文学宝库中。所以,对女性散文的研究就成为了我们打开女性文学的一把钥匙,更是走入女性心灵深处的一扇大门。在众多的文体中,为什么女性首先钟情于散文,并在散文界一直独树一帜,且沿着自己的轨迹向前发展呢。本文将从自身的实践与体验中予以精微的剖析。  相似文献   

9.
当代散文与性别歧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歧视在1990年代以来的散文中有所呈现。季羡林、贾平凹、摩罗、梁晓声等的散文及“小女人散文”中,都有对女性形象的歧视性书写,折射出数千年来等级制度下的男权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当代女性散文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十七年的沉默,文革后的反思忆悼,八十年代中期的多种形态与风格的林立,以及不同代际作家的创作实绩等等,当代女作家的散文创作成为中国散文以及女性文学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电影繁荣于上海,上海特殊的租界文化语境影响了电影的表达.在30年代的电影中,上海租界中的典型公共空间具有隐喻与象征的色彩,成为一座陌生、罪恶的城市.30年代的经典影片,在叙事策略、内容等方面借鉴好莱坞电影的同时,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突围.  相似文献   

12.
风景描写历来是乡土文学艺术魅力的重要构成,乡土散文亦不例外。1980年代以降的乡土散文中的风景描写出现了与1930年代迥乎不同的艺术风貌,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风景"的呈现因"行走"方式而改变,归根结底是因作家的心灵视野与感悟方式而改变;对"风景"的陈述、议论代替了对风景的感觉、体悟,导致了风景描写的理念化;在本质层面上,乡土散文中的风景描写的弱化、异化意味着乡土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变化,乡土风景从散文家的精神同一体异化为了散文家的沉思"对象"。  相似文献   

13.
汪曾祺小说的"太和"之美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在内容上追求生命的和谐原则,追求人和自然,人与群体,人与自身的和谐。二是在情感表达上讲究适度原则,强调作家主体感情的节制,要"除净感伤主义"。三是在审美上讲求协调原则,允许事物的差异性,通过人内在心灵的调适,在对立统一中去达到和谐。  相似文献   

14.
吴祖光在40年代连续创作了三部风格独特的神话剧作品《牛郎织女》、《捉鬼传》和《嫦娥奔月》,这种回溯古老神话传说的戏剧形式在当时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与欢迎。现代神话剧既是对古老神话戏曲传统的继承,也是对现代话剧表现形式的拓展。吴祖光的神话剧分别采用了仙境-人间与鬼域-人间的空间模式,借助古老的神话题材体现出对于现实社会的思考。论文主要从吴祖光神话剧的双重空间形态的视角来考察剧作家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主体性哲学美学成为反思历史、重塑个体的强大文化思潮;文学与美学也在不断地与政治分化的过程中,实现了个体的自由和审美的理想,呈现出从集体话语、个体彰显,再到诗化哲学、审美自由和审美文化的历史转型。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和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便成为"美学热"中从哲学到审美、从群体到自我、从机械反映论到主体实践论的理论动力,人道主义也不仅仅是思想解放的热情,更是以"主体性"的面貌成为系统化的理论表述和具有学科意识的理性思索。而此种回归人性、倡导自由和文化启蒙的美学思潮也将持续而深入地影响历史。  相似文献   

16.
杜威是哲学家,亦是教育哲学家,本身也是教师,是有高度理论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教师。杜威的教育理论是对其教育教学实践切身体悟的结晶,可以说是其个人教育哲学的表达。既有高度的教育理论素养又有教育实践智慧和教育理想追求是杜威对好教师形象的表达。从教育理论素养上讲,好教师应形成个人的教育哲学;从教育实践智慧上讲,好教师应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理智兴趣;从教育理想追求上讲,好教师应努力培养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左翼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在中国出现的原因:20年代电影业畸形发展的反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形势的激发;左翼文学运动的催化。左翼电影在严格的审查制度、法西斯式的暴力侵扰以及来自其他阶层电影人的理论冲击的合力“围剿”中艰难前行,始终坚持反帝反封建的创作方向,同时也促进了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其成就主要表现在:拓展了社会性的主题,深化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探索了民族化的表现风格,发展了有声电影的技术和技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现代主义思潮的背景下,废名的小说创作出现了新的迹象和新的蕴含,一改以往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手法,大胆走向现代主义,使三者有机地结合。这正是他极具前卫和先锋意识地运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张竹坡时《金瓶梅》的评点,把古典小说美学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他继承并发展了汉代“发愤著书”的学说,认为《金瓶梅》是一部泄愤之作。从创作的原动力是渊源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强烈感受“喷”,这种感受化为不得不发的激情“泄”,到如何“泄”,即艺术表达方式要用“史公文字”,批判整个社会黑暗与人伦道德。他深刻总结了市井小说的创作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小说美学观。  相似文献   

20.
路翎的成名作《饥饿的郭素娥》继承了鲁迅文学精神,即发掘以农民为主体的底层民众,面对封建专制等级秩序及其伦理道德的严酷压迫,仍然不屈服地进行抗争并寻求解放,可以说郭素娥们是祥林嫂们的新生与发展。但是这种对人民的"原始的强力"的发掘,又是以对人民所遭受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及其礼教秩序的"几千年的精神奴役底创伤"的忽略为代价的。因而在接受胡风的批评后,路翎的小说对于人民的"原始的强力"的发掘也有了更深沉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