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体育运动中疲劳产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的角度综述近年来有关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新进展。有关中枢性疲劳,着重介绍r-氨基丁酸、多巴胺、5-羟色胺等中枢神经递质与疲劳的关系及机制。有关外周疲劳机制,分别介绍神经肌肉接头至骨骼肌收缩蛋白等发生疲劳的部位。着重介绍疲劳的突变理论(catastrophe theory)即神经激素免疫调控系统。这些研究表明疲劳产生机制的生理生化研究水平已进入亚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  相似文献   

2.
中枢单胺类递质与运动性疲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查阅大量献资料,总结归纳了疲劳前后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变化机制,探讨了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对脑的影响及在运动中枢疲劳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从一个方面阐释了运动性疲劳发生的可能机制,为预防和治疗运动性疲劳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电刺激神经技术在运动性疲劳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刺激神经技术是目前在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研究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但国内该技术在运动性疲劳研究中的运用几乎处于空白。将该技术应用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其机理为:在运动性疲劳前后,通过对外周神经不同形式的电刺激后比较肌肉的收缩性、兴奋性和反射活动的变化,可反映出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机制。  相似文献   

4.
关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性疲劳一直是体育科学研究中重要的课题,运动疲劳是由于运动而使身体机能暂时降低的现象,对有关运动性疲劳进行研究,对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疲劳的产生机制与学说、疲劳的测定与判断、疲劳的恢复与预防等做了较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运动性疲劳研究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动性疲劳是体育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了对运动性疲劳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归纳,对运动性疲劳做个概括性的叙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体能的恢复是当前体育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对武术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诊断方法及技能恢复过程的生物学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制定了一套恢复运动性疲劳的措施,以此为武术科学化训练提供重要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关于疲劳与恢复的探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等方法,对运动员疲劳产生的原因、疲劳发生的部位、疲劳的判断和运动员疲劳的恢复进行了探讨,针对运动员疲劳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运动员疲劳恢复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8.
细胞凋亡与运动训练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细胞凋亡和坏死是截然不同的细胞死亡形式。目前 ,细胞凋亡的研究已涉及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在运动训练状态下开展有关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 ,可从新的角度解释疲劳的发生机制 ,找出监测疲劳的更有效指标 ,并对开发新的促进恢复的营养补剂和全民健身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综合运用文献资料、生理实验及数理统计法,以生理生化和心理学为主要研究手段,对2008年北京武术比赛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进行科学监控,探讨和寻求优秀散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发生的机制,并通过相应的恢复手段加快疲劳的消除、延缓疲劳的发生以及促进机能水平的恢复,并对此提出科学依据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身体的机能水平不能满足运动需求,即不能达到预定的运动强度的现象。在运动训练中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只有正确对待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并配合积极有效的恢复措施,才能提高运动成绩,达到运动训练的效果。目前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已成为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以及运用逻辑分析法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进行阐述,分析归纳了几种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措施,以期在运动训练中对运动成绩的提高、运动损伤的避免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大强度游泳运动对大鼠肌力和血红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大鼠过度疲劳产生过程中血红蛋白(Hb)、体重及精神状况的改变,探讨过度疲劳出现时局部肌肉功能的变化。结果发现,当大鼠出现体重下降,Hb显著降低,神态倦怠等一系列过度疲劳症候时,局部肌肉的肌力和工作时间仍保持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氢离子浓度是人们研究运动性疲劳机制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就近几年来有关酸中毒与运动性疲劳发生的相关性研究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运动疲劳机理探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英国、美国先后于1980年和1982年召开了国际疲劳讨论会,我国也于1982、1986、1988年连续召开了疲劳讨论会,并在国家体委“七·五”、“八·五”科研规化中两度入题,足见对疲劳研究的重视。为使学术界对疲劳机理研究的现状有较系统的了解,结合我院多年来的研究情况,基于国内外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笔者把运动疲劳机理的研究进行了新的归纳和划分:(1)中枢疲劳理论;(2)外周疲劳理论;(3)神经—肌肉疲劳理论;(4)综合性运动疲劳理论。其中,对“保护性抑制”学说、“衰竭”学说、“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ACh量变理论、全身性疲劳学说,肌肉疲劳的突变理论、外周多层次影响的疲劳理论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力图从概念、论点、论据上对现有疲劳机理研究加以归纳。  相似文献   

14.
乳酸、细胞内pH值与运动性疲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动疲劳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至今仍是运动医学中研究的热点,本文仅从乳酸、细胞内pH值两个方面与疲劳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体育运动训练竞赛中疲劳类型问题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疲劳作为运动训练与竞赛中的一个永恒话题,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要内容。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同样,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然而,不同的项目,在不同的运动训练、比赛阶段或时期,其疲劳产生的类型不一样。疲劳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种疲劳产生的部位和原因不同,其采用的恢复手段与方法各异。因此,正确地诊断产生不同疲劳的类型,是选择合理恢复手段,提高运动训练水平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无机盐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与组织兴奋性、收缩性有关。而目前对阳离子研究较多,有关阴离子的研究较少。作者研究不同组织(血液、组织间液、肌肉)和不同肌肉在运动疲劳时Cl ̄-的变化,并探讨和疲劳的关系。结果表明:运动疲劳时,Cl ̄-:除股直肌外各组织均升高并具有显著性;血液和心肌升高,股直肌降低,臀浅肌尤变化;血液、组织间液、股直肌升高,心肌、臀浅肌无变化。  相似文献   

17.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过程中常见的生理现象,是限制继续训练的因素之一,因此尽快消除疲劳成为运动训练中的重要问题。研究表明,针灸在消除运动性疲劳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在分析运动性疲劳中医学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总结了针灸在消除疲劳中的多方面作用,探讨了其中的医学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从哲学的角度阐述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对疲劳发生过程中的几个辩证关系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了延缓疲劳产生和促使机体恢复的一些措施,为完善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运动训练性疲劳进一步研究提供启示,通过文献综述、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国内外运动训练性疲劳的相关研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同时,基于影响肌肉收缩控制链各环节功能的因素都是引起运动性疲劳原因,提出对运动性疲劳机制的研究需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进行全面的整合及思考.  相似文献   

20.
骨骼肌疲劳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骨骼肌疲劳发生的关键机制不是源于神经传导,而在肌肉本身.其中E-C耦联阻滞起着决定性作用.国外广泛采用电刺激方案建立离体骨骼肌疲劳模型进行膜电位和肌力研究;但国内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晚,且发展缓慢.综述了近年来离子浓度对膜电位和骨胳肌疲劳影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