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礼乐”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论语》提出的“和为贵”是礼乐文化的根本精神,也是儒家思想的普世价值所在。它要求并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乐文化的规范和模式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目的。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3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显然,上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我国古代礼乐文化的“贵和”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有必要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礼乐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试论和谐社会背景下学习型家庭的创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谐(Harmony),指事物协调地生存与发展的状态。古今中外的哲人,曾留下了探究“和谐”思想的记录。中国古代典籍中,“和”的概念出现很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和”字;在《易经》“兑”卦中,“和”是大吉大利的征象;在《尚书》中,“和”被广泛地应用到家庭、国家、天下等领域中去,用以描述这些组织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不仅包含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制度和规范,而且还包容了与这些制度和规范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为贵”是“礼”的根本精神。它要求并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的规范和模式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目的。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显然,上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我国古代“礼”文化的“贵和”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有必要以开放的胸怀,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礼"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4.
吴洋 《天中学刊》2014,(1):55-57
“和谐社会”的概念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内涵与社会意义,体现出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身心和谐四个方面。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价值理念对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和谐”(harmony),在古希腊语中(harmonia)原意是将不同的事物连接或调和在一起,通常用于音乐表示将不同的音调调和在一起成为音阶。在中国古代典籍《易经》中,“和”是大吉大利的征象:在《尚书》中,“和”被用以描述家庭、国家、天下等系统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的状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和”具有和谐、和平、和睦、和气等内涵。近来,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如今,和谐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或价值已经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组合,产生最好效益。素质教育是要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在人的天赋条件的基础上,融进社会的新质,使人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提高人的各  相似文献   

6.
和谐是指事物各部分、各要素处在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致力于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在协调与促进状态下的社会生存状态,它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学校的育人作用及社会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和谐学校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和”,最早见于甲骨文,本指乐器和声音的相应和谐,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谐”,本指音韵的和洽,引申为协调关系或适当状态。“和”、“谐”合用表达了人们对匀称、适当、适中和协调的追求。古代的和谐观意在强调一种有价值的普遍的和谐关系。“和”还与“中”合用,称为“中和”。“中”,本为正中、适当、恰当、适量,在哲学上是指相对于事物的两个极端而言,意在强调“度”的分界。“中和”也就是指“适中、适度与和谐”,并成为儒家人生哲学中核心理论“中庸”的主要内容。孔孟以“和”为目的的“中庸”之道,强调高度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并用来处理人伦和社会关系。“和合”概念,自秦汉以来被普遍运用,《吕氏春秋》将此概念用于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的起源、构成。“和合”文化自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被普遍认同。而“天人合一”的观念则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共产党关于“和谐社会”的提法,就是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的,寻绎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前追求、构建和谐社会理想的渊源,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另一方面,实现“和谐校园”将直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和谐校园”的和谐源于协调和默契,表现为水乳交融的自然状态,营造的是融洽的人际关系,协调的是各方面利益。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和而不同”的重要思想,其实质就是倡导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一直是新昌中学的理想和追求,广大教职工都在思考、摸索,并探索性地推出了一些符合学校实际的举措。一、创建和谐的教育环境所谓教育环境的…  相似文献   

9.
和谐的社会状态是人类古已有之的一种大同社会的理想。在我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中,就不乏有关和谐的观念和对和谐社会状态的憧憬。《易经》所谓的“保合太和”,孔子所言的“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惠施宣扬的“汜爱万物,天地一体”,《春秋繁露》所载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以及张载所径直表述的“天人和一”,如此等等,表明和谐观念向来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战略任务。虽然这是我党第一次在党的文献上正式提出“和谐社会”,但“和谐社会”并不是凭空提出的。“和谐社会”是千百年来人类共同的追求,而“和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且传承至今绵延不绝,早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特征、优良传统。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我们对“和谐”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但这些都是以我们对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认识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最早即“和”。“和”作为一种古老的概念,早在《尚书》《诗经》《国语》等文献中就有了相关思想。“和”字最初有三种原始意义:一是稼禾成熟;二是声音相和;三是五味调和。《易经》中的“和”常见和谐、和善这两个意思,是大吉大利的征象,即“太和”。《易经》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1]且认为“太和”是宇宙的最佳和谐状态。在《尚书》中,“和”被广泛应用到家庭、国家、天下等领域,用以描述这些组织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的状态。儒家对“和”的研究和阐述比较多。孔子从道德方面论述了“和”的范畴,如,他极力主张“和为贵”,[2]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3]。后来,儒家又提...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而“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建立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谐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有序。因此,构建和谐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一、和谐社会与和谐教育“和谐社会”作为一个意义的表述古已有之,《左传》中记载:“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在西方思想史上,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整个天是一个和谐”、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空…  相似文献   

12.
“和谐”作为社会状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是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在内的共产主叉社会本质的一种表征。建立在唯物史观理论基础之上的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观点,它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其内容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其自身的和谐关系。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和同时代学者思想的基础上,全面而深刻地提出了“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把人类对该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是有机联系、互动共进的。和谐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发展”,而“和谐”是为了发展营造良好的主客观条件;和谐发展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科学、协调地发展;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是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全面地兼顾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发展。只有兼顾其它方面,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使中国社会达到一个和谐、健康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4.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国古代和谐思想内容广泛,包含着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就是内心和谐、社会和谐、宇宙和谐。这一宝贵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协调各方面伦理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以达到内心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西汉大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被誉为“西汉大师说经第一书”。该书海纳百川,集前代学术之大成,非常系统地阐释了“天人合一”等重要理念,更为宝贵的是,该著从四个方面开拓性地阐发了中国古代和谐理念的重要内涵。《春秋繁露》所体现的和谐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思维,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当前高校校园的某些不和谐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教育的长足发展,同时也有悖于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要构建和谐校园,就必须立足“以人为本”,全方位、多角度协调各方利益,从而达到校园内和外顺、稳定有序的良性运行状态,最终实现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7.
自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对什么是和谐社会,众说纷纭,可以说是千人千看法,万人万理解;在实践中,和谐社会就像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对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第三产业地位与作用谈的就更少。所以,弄清第三产业在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阐释(一)和谐、和谐社会含义的界定和谐是人类追求和获得幸福所必需的生存环境,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有序协调的秩序。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种共存状态。通俗的讲,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安其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的一种良好的秩序,而不是事物错位、僭(jian)越、混乱的无序或恶序。就像一个人,当脉络畅通没有生病时,是有序;当生小病时,有点无序;当大病是,有可能是恶序。由此可以推出,和谐社会是一种秩序状态。再具体一点讲,和谐社会是在一定区域内,众多不同事物系统各司其职、相互支持、良性互动的有序协调的共存状态。(二)和谐社会的前提特征从对和谐社会概念的引申,从逻辑上讲,和...  相似文献   

18.
安徽科技学院李晓元、汪元宏、王有炜合著的《和谐人——一场人文化的变革》一书,于2005年12月由国家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这部极具现实感和创造力的著作中,体现了著者对其“和谐人”思想的深入思考和理论创见,进一步明晰了当代人特别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中人的生存和发展进路,从而实现人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心理文化状态的超越与变革,具有一定的指向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的贾母形象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见的睿智通达的老祖母的形象。在她的身上,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其中最突出的是传统“和”文化。依据文本,从贾母自身的和谐、与人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等几方面探索中国“和”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和谐?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指出:“在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从古至今中国人追求的境界,比如人与自然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与人之间是和而不同的思想就是例证,我们现在讲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代的和谐社会。”《尚书·尧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