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前学术界有观点认为图书馆员正在走向“去职业化”,面对着中国图书馆职业“边缘化”发展的趋向和涌现出来的风险,论文界定了图书馆员职业化概念,提出应在职业资质、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素养方面推进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而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研究应该滞后。  相似文献   

2.
丁冬 《图书馆建设》2012,(2):84-85,89
目前学术界有观点认为图书馆员正在走向"去职业化",体现为图书馆学院系易名、图书馆业务外包、图书馆人员结构呈非专业化、存在图书馆专业歧视等。然而,这些观点没有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的实质性问题和职业发展趋向,更多的只是一种对图书馆发展与变革的职业担忧,不足以支撑"去职业化"的推论。  相似文献   

3.
"去职业化"已成为我国高校图书馆职业发展的一种趋向。图书馆核心业务的转移与缺失、图书馆从业人员的非专业化、图书馆员自身职业精神的削弱等现象体现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去职业化"问题。为防止高校图书馆"去职业化",有必要建立相关的图书馆法及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等制度,并重建适应信息时代的高校图书馆核心业务。  相似文献   

4.
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图书馆员职业化经历了至少两百年的时间.本文针对近年出现的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理论思潮与现象,阐述了去职业化的概念,对英国、美国、日本以及中国的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现象进行了描述.研究发现,图书馆员去职业化虽然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但也可能带来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丧失、图书馆职业被淡化等问题.图书馆员去职业化主要是由图书馆的财政压力、网络环境的冲击、现有制度的制约以及专业教育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等原因造成.提出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营造图书馆员终身学习环境、慎重对待核心业务外包、变革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等防止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对策.图6.参考文献70.  相似文献   

5.
"去职业化"已成为我国图书馆界一种趋向,高校图书馆作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同样存在"去职业化"现象。本文对其产生的根源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以期图书馆事业及图书馆员职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处于良性状态。  相似文献   

6.
去职业化已成为我国高校图书馆职业发展的一种趋向.图书馆法的不完备、核心业务的外包、图书馆从业人员专业水准的降低、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削弱等现象体现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去职业化问题.为防止高校图书馆去职业化,有必要建立相关的图书馆法及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等制度,并重建适应信息时代的高校图书馆核心业务.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有关文献的系统梳理与归纳分析,将国内目前关于图书馆职业的研究内容分为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及其拓展、图书馆员职业能力与胜任力、图书馆员职业素养与素质、图书馆员职业生涯发展、图书馆员职业倦怠、图书馆员职业资格、图书馆员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图书馆职业化与去职业化八个方面。在研究内容上,主题分布较为零散,现象描述较为普遍;在研究实践上,缺乏生动的图书馆职业活动实践;在研究方法上,思辨性理论探讨较多,实证类调查研究偏少。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建立了一个整合分析框架,提出未来研究的五大趋向:图书馆人力资源职业化管理体系、图书馆职业生态的综合评估、图书馆员职业发展支持体系、图书馆职业体系与教育体系的有效对接、图书馆职业标准与规范体系。以期为我国图书馆职业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8.
我国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阐述图书馆“职业化”进程,引出目前图书馆界存在的“去职业化”现象。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内外部原因及“去职业化”在图书馆中的具体表现,提出尽管图书馆员“去职业化”可以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增加图书馆员专业多样性,但还存在着如图书馆业务质量降低、图书馆核心能力下降等重要问题。基于以上观点,从图书馆具体工作、图书馆学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等角度提出应对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问题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再芳 《图书馆学刊》2010,32(6):18-20,104
基于对图书馆员职业化内涵的分析,指出了我国图书馆员职业化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加强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是图书馆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问题与馆员群体、行业学会或协会、制度环境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图书馆业界首先要做的是馆员群体与行业学会一起联手解决自身职业认同和行业自律问题,夯实自身职业化基础,以促进并力推制度环境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现象日益显著,文章在分析高校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现实境遇的基础上,分别从图书馆法律法规建设、制度建设、馆员自身发展以及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等方面提出防止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路由选择。  相似文献   

11.
介绍什么是职业化,用冰山理论解释职业化和专业化的不同,分析职业化与大学生的关系;提出高校图书馆应该对大学生馆员进行职业化管理的方案,把对大学生馆员的管理上升到人才培养及技术训练的高度;并从平等与参与、责任、培训、赏识激励和评价四个方面深入探讨高校图书馆如何对大学生馆员进行职业化管理。参考文献8。  相似文献   

12.
美国各州已有公共图书馆员职业认证制度,其认证制度由各个州自行决定,差别较大。通过文献调研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美国不同州的公共图书馆员职业认证制度进行分析,发现美国公共图书馆员职业认证制度包括以下特点:重视继续教育及职业发展;加强小型公共图书馆员认证;强化公共图书馆领导认证;政府成为认证制度的推手;职业认证成为一种趋势。美国公共图书馆的馆员认证制度可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员职业认证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探讨我国图书馆行业职业化发展的现状及路径。[方法/过程]通过专项调研,利用网络调查图书馆主页的方式,重点考察我国本科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职业的专业性、公共性和自治性三大职业特征。[结果/结论]结果显示:我国图书馆学科馆员专业性较强,副研究馆员、博士、硕士占所调查学科馆员整体的90.11%,具有图书情报教育学历者占21.56%;公共性较弱,学科馆员服务范围覆盖全校所有用户者占所调查图书馆的18.11%。提出学科馆员专业性、公共性的加强,迫切需要行业职业化的变革,同时学科馆员服务的发展也将助力行业职业化,是走向职业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根据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研究结论,对当今图书馆事业边缘化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方法/过程]综合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系列研究的成果,对与当今图书馆事业边缘化相关的4个议题--图书馆学理论和教育与实践相脱节、尴尬的图书馆学学科地位、图书馆员自我边缘化、图书馆学学生职业背离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研究表明:①创造机会让学生深入参与实践,加强研究理论和教育对图书馆实践的专业化改造,可以解决图书馆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②专业化职业价值的展示与传递,是提升学科专业地位的潜在路径;③恢复图书馆学专业在实践中的话语权,重拾职业的专业自信,是解决图书馆员自我边缘化问题的最根本途径;④取消本科教育与提升未来职业者的专业认同感,是解决职业背离现象的可行方案.总之,解决图书馆事业边缘化诸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重塑对职业专业化的信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学科馆员"这一主题相关论文的统计分析,找出目前学科馆员服务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转变观念,创新服务模式;加强实践的创新研究,减少理论性的研究;通过培训、交流等提高学科馆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合理的考评体系等建议,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潘燕桃 《图书馆论坛》2006,26(6):332-334,318
由于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中山大学广州市图书馆专业人才高级研修班主办和承办单位秉承“面向现实、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理念进行课程设计,采用将理念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三者融于一体的培训方式。为广州市图书馆事业培养了人才,也为其他地方政府支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民幸福特别是幸福指数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借助有关资料,探讨我国图书馆员当前职业生存状态,分析了影响图书馆员职业幸福指数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即社会层面上应增强馆员的职业威望,提高馆员的社会地位;组织层面上图书馆应把握机遇,完善内部管理体制;个体层面上馆员应调整个人心态,促进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8.
国内学科馆员研究综述   总被引:85,自引:1,他引:85  
国内关于学科馆员的研究起步较晚 ,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本文从总体状况、研究热点以及存在问题三个方面 ,对国内学科馆员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s:Within many institutions, there are debates over whether medical librarians should be classified as faculty or professional staff, a distinction that may have considerable effect on the perception of librarians within their local institutions. This study is a pilot exploration of how faculty status may affect the professional experiences of academic medical librarians within their local institutions.Methods:Surveys were sent to 209 medical librarians listed as having some instructional function at Liaison Committee on Medical Education (LCME) accredited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Survey responses were captured using Qualtrics survey tool and analyzed for frequencies and associations using SPSS version 27.Results:Sixty-four medical librarians at academic medical institutions completed the survey developed for this study. Of the respondents, 60.9% indicated that librarians at their institution have faculty status, while 71.9% believe that librarians at their institution should have faculty status. Ninety percent of librarians with faculty status reported that they are expected to generate scholarly materials, compared to 28% of those without faculty status.Conclusions:Many medical libraries offer faculty status to librarians. While many medical librarians are active in instruction, research, and other activities normally associated with faculty status, it is not clear if faculty status impacts how librarians are perceived by other health care workers within their institu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