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陆萍 《池州师专学报》2000,14(1):114-116
性别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作通过对英语语言的深入研究,发现语言是存在着性别差异的,这种差异在音系层,词汇语法层,话语层等各层面上普遍存在。同时,作的研究还表明:性别歧视现象是语言性别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社会的差异与发展是造成语言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存在与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很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性别差异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并且它已经成为了语言学家所兴趣的非常重要的课题之一。本文浅谈英语语言中存在的性别差异,并且分析其根源。  相似文献   

3.
万明莉 《考试周刊》2012,(67):90-91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由于男性与女性在社会地位中存在巨大的差异,社会中的性别偏见普遍存在语言中,造成语言的性别差异。鉴于此,本文从词的外延意义、内涵意义、联想意义及搭配意义等语义方面论述英语语言的性别差异,以期消除语言文化中长期存在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4.
语言的运用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存在着性别差异,这就是性差言语交际.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本文主要从用语角度谈及性别差异,并试析产生语言性别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林虹 《文教资料》2011,(18):39-40
当今人们越来越重视比较各语言之间的异同.由性别差异而引起的语言使用的差异因此也成为语言学关注的焦点之一。它不仅蕴含着语言使用者的文化、心理,而且反映出社会规范。本文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在语音、词汇、礼貌、言语交际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并试图对性别差异现象作出科学、准确、客观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论女性语言特点及语言的性别歧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女性英语语言的特点来分析语言的性别歧视现象并找出其存在的社会、心理因素及当今语言性别差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语言的性别差异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社会,是语言社会变体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性别差异表现在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各方面,本文在总结开封方言音系特点的基础上,试从社会经济和文化心理层面分析语音性别差异的表现和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8.
具体分析了英、汉语言中存在的性别差异和男女两性使用语言时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阐明语言的性别差异,并探讨产生这种差异的社会根源,为更好地促进男女间的交流和理解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存在着性别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研究性别和语言的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性别差异在语言上主要表现为语音语调及词汇都因性别不同而不同,那么这种现象在外语课堂上会随着学生的性别不同而展现出来。究其原因,语言上的性别差异主要是由于历史、生理、社会、心理等因素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性别差异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是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对性别语言的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出语言使用中存在的性别差异,并分析其社会和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1.
词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方法论问题。方法论问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语言和言语的区分问题。因为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是现代语言学中的一个方法论原则。在词汇学研究中区分语言和言语是有益词汇学的科学化进程的。  相似文献   

12.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寻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和民族区分的关系。采用大学生民族认同问卷对26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①民族认同和民族区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或P〈0.001);②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之外的民族区分态度和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民族认同对民族区分有直接而显著的预测作用(P〈0.05或P〈0.001)。由此可见:个体对本民族(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和外民族(国外民族)的低区分联系在一起;民族认同的排他性(民族区分)受个体所处的情境以及个体间的竞争性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学对象的主体差异,是中西文学形象比较中不可忽视的一方面,其源头应在于中西文化元典的异质性。文章试从文化元典对人主体性判断的角度,来考察反映在文学形象上的主体差异性,并举美狄亚和杨贵妃两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各种类型的怀疑论本质上包含这样一个共同的观点:我们没有知识.同样,休谟的怀疑论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缺乏知识.但是,体谟虽然否认我们拥有排除怀疑的确定性意义上的知识,却并不否认我们拥有后来所称的“得到辩护的真实信念”这种意义的知识.休谟的知识观由此可以称作知识二重性论题.这种知识的区分虽然预示人们所熟悉的分析与综合的二分,但同时也暗示蒯因后来对这种区分的攻击以及这种二分的消解.  相似文献   

15.
礼貌原则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礼貌现象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礼貌这一普遍现象在不同文化中具有文化差异性。中西礼貌用语的差异常常构成跨文化交际障碍,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克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增强意识以便达到预期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法律化中人格观念,在关于人的本质、人性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直接决定了中西方法律传统的不同。这些差异,是由中西方各自独特的化类型及其思维方式和社会特点所决定。中国的法治建设,不仅仅在于制度层面。更应深入反思中国传统化。  相似文献   

17.
分与物化:庄周梦蝶的主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周梦蝶的寓言充满浪漫,同时也充满悬念,让人费解。“庄周梦蝶”寓言的深意在于揭示“齐”与“分”的关系:《齐物论》主旨虽然是“齐”,但“齐”的基础则在于“分”。“分”的根本在于区分真与幻并自觉守护生命真性,“分”亦是参透“物化”的基础。“庄周梦蝶”的深层结构在于:从区分梦、觉挺进为区分真、幻;梦、觉本身皆不可恃,唯有从根本上回到生命源头处的真性,才能真正齐梦觉、齐生死、齐万物,从而进入逍遥无待的真实的生命境域。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article I argue that the subject‐object distinction, operative in Continental Europe during the late‐1700s and early‐1800s, led to the religion‐secular distin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Many scholars believe the origins of the shifting nature of the religion‐secular distinction resided with some form of influence that student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encountered while they pursued advanced academic work in Germany. These scholars studied this influence at an institutional or organizational level. An intellectual approach to history would assess the metaphysical currents of idealism that proved to be the primary influence that student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encountered during their time in Germany. While idealism would never fully take hold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gave shape and direction to the emerging movement of pragmatism. As a result, the separation of subject and object, under the guise of pragmatism, is reified in the religion‐secular distinction in the academy in the United States. Once religion becomes the object of a subject, the subject's sense of self‐dependence forces the religion‐secular distinction. However, the religion‐secular distinction proves to be a transitory relationship.

Inevitably, the underlying issue proves to be that only the secular can serve as the sustainable object of its subject.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是一些学者、专家进行探讨、评析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之一。其争论主要在于 :对“类”字的不同理解 ,对“教”字的各种看法。现在对这个概念的解释已基本形成共识 ,但对“有教无类”教育主张的系统论述还较缺乏。本文从“有教无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实施的目的及配套教学方法两大方面来系统地论述“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并从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及教学方法三方面论述了“有教无类”与“全民教育”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文化色彩较浓的两性角色在社会的许多方面都体现出其差异性,在言语交际中,由于性别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言语风格。本文就男女两性的言语风格从话语主题、话语量和话语得体性,即遵从礼貌准则和合作原则的差异等方面,探讨两性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和造成此差异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