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法制现代化过程中东西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法制深受西方法律化的冲击和影响,传统的法律体系解体了,但传统的法律心理、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仍然渗透在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法制现代化绝不意味着西方化,而应当是“西方化”与“本土化”张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一切管理都是化的产儿。化自觉既是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的思想基础,也是推动管理发展的力量。西方管理思想对中国传统化的吸纳以及中国管理思想对自身化基础的反省,反映出中西方管理思维由差异慢慢走向互补的变化趋势。化作为管理的思想前提要有较大的开放度和较强的宽容性,实现当今管理的现代化必须要走出中西方古今化之争,容纳中西古今化之学。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与西方法化比较中“任人”,“任法”之辨与“人治”,“法治”之争是有着根本区别的,它反映了不同历史背景和化积淀下形成的迥异的法观念,继承优秀化遗产,及汲取西方先进法理念是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途径之一,中国法化差异的存在取决于诸多缘由,不仅表现在经济基础和政治化背景的不同,而且在对人性论认识上也存在差别,对此深入研究对重构当代中国法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法治的目标应是人心系于制度,风气定于法律,在“法治”与“德治”的相互促进中,快速提升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法律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在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文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撞击和冲突中展开的。直至19世纪末,西方法文化对中国的冲击和挑战,也终未能改变清政府对其扼制的政策。清政府对西方法文化传播政策的根本改变,是在进入20世纪后。清末修律从法治原则、立法观念、司法制度等方面,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基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清末西方法文化政策在法制近代化方面仍存有诸多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延缓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中国化和西方化都创造过辉蝗。但到了近代,西方化领导了时代潮流,中国化则徘徊不前。原因主要有两点:一个是西方化自我更新的速度要比中国化快一些,另一个原因是地理环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语言表达的不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中西方化差异所形成的语言表达差异是提高语言教学质量、增进中西方准确交流沟通的重要措施。本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中西方化差异形成的一些语言表达差异现象的分析阐述,指出了差异形成的物质化因素和精神化因素,并就如何克服这种差异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因中西化的差异,在问候语、民情、风俗、姓名顺序,称谓以及非语言行为等方面,中西方的表达各有特色,如果不了解中西方化差异,就无法进行跨化交际。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化差异是一个热门话题,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中西化差异亦有人研究,但本论及的是一个特定范围的中西方化差异,即中国目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那一部分(含整个中国大陆及海南岛等)与西方之间的化差异,这是一个目前尚未引起注意的问题,因此本立意较新,不拾人牙慧,作以几个生动的,确凿的例子揭示这种差异的存在,指出在英语教学中研究这种差异的意义,并根据作本人的教学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思维表达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西方化有看显的差异,其差异产生的主要渊源,以及这种化差异所带来的中西方人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表达方式的差异都是当前关注的热点。排除母语化和母语思维的干扰,按照西方人的思维理念进行交流,是掌握英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论品牌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根据中西化的特点和差异,通过化与品牌的关系以及化在品牌运作中的作用,比较了中西品牌。强调在西方品牌大规模向中国进军时,打造中国民族化品牌,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十五大报告明确了依法治国的目标和任务,从而将我国的法制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依法治国的历史角度出发,并在与西方法制现状及政治文化思想传统相比较的基础上,我们更容易看出中国现在依法治国症结的本质所在。文章试图分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中与现代法治相悖的几种因素,以凸现文化传统历史继承性角度上依法治国的困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尝试从构建当代中国法律文化角度审视历史的经验与当今法文化建设的关系,在分析中国近代转型后的法律制度与社会现实脱节原因的基础上,指出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构建必须从扩大开放、吸收中外法律文化优秀成果、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化法学研究和法制教育等方面创造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13.
礼与法作为传统法律文化特有的现象,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又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虽有对立,但融合始终是主流。二者的融合自汉开始,中经魏晋,至唐其融合基本成熟与定型,明清时期这种融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礼与法的渗透与融合构成了中华法系最本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从法学基础理论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法文化与现代法文化的本质区别进行分析,从是否为法律至上,是否为良法之治,是否能有效制约公权行使、保障私权实现等三个方面阐述传统法文化之于现代法文化的区别所在,以期深层次探讨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伦理法”是相对于中国传统法文化而言的,即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质为“伦理法”。但“伦理法”的概括,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外延与伦理的外延全部重叠,而是就其总体精神而言,中国古代法受着伦理道德的支配,从而成为伦理的附属物。其主要表现为:立法的道德化、司法的道德化、实现法律价值取向的道德化。  相似文献   

16.
域外强奸犯罪的立法变革源于其人权的张扬、女性运动和对同性恋的宽容等社会现实引起的性文化观念的革新,我国大陆地区由于传统文化观念依然占据主流地位,女性的主体意识,特别是性主体意识和相应的文化观念尚未普遍形成,女性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影响男女平等观念的确立。因此,在现有的制度和文化背景下,不宜立即变革强奸罪立法,而应当积极采取以司法个案推进体现正义和平等的性文化观念,最终实现强奸罪的立法变革是目前大陆地区比较稳妥的做法。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高度理论自觉和化自觉的党,在领导中国化建设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指导我国化建设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党的这些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与化发展规律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是对化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的结果,是化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和具体运用,因而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化建设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为切入点反思当代法治建设的理论渊源和借鉴蓝本,透视当代中国法治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以人文精神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探寻法治缺失人文精神的表征,并以此为法治改革的视域,以期弘扬21世纪法治人文精神的本有属性。  相似文献   

19.
市民社会理论与中国法律文化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久以来,中国法学理论界政治解释学、法律注释学的倾向比较浓重,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批判主义、自由主义等法学观念及研究方法逐渐被我国学者所接受,并将其“本土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法理学研究的发展,并从更深远的意义上促进了中国法律文化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以此为代表的是90年代后兴起的“市民社会理论”,促使法理学的变革和更新,促进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研究市民社会理论与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的关系,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政治文明建设是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并举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治国方略 ,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 ,决不意味着取代“依法治国”,不意味着要回到传统德治模式中去 ,而是用社会主义道德更好地和法治一起发挥功能 ,治理好国家。“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所强调的角度、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两者殊途同归 ,其终极的价值目标都是为了要营造一个安定团结、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 ,需德法合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