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具身认知理论是第二代认知科学的代表,强调引导学生在与周围环境交互的过程中建构认知,提倡学生借助自身的行动来生成概念,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提供了指引。文章首先对具身认知理论和数学概念具身教学进行简单阐述,然后分析小学数学概念具身教学的基本原则,最后详细探究小学数学概念具身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具身认知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具身,即认知的身体性、体验性、环境性和生成性。而省属师范大学研究生层次卓越教师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离身,出现师德教育遮蔽身体主体、知识学习剥离身体体验、专业能力训练脱离现实情境、自我发展能力缺乏开放的生成机制等问题。省属师范大学针对教师培养过程中的离身问题,形成了“身体”转向研究生层次卓越教师养成新路径:师德教育具身,凸显身体主体;专业知识学习具身,注重身体体验;专业能力培训具身,重视创设教育教学情境;自我发展能力养成具身,着力构筑开放.  相似文献   

3.
董芬 《教育导刊》2013,(12):19-21
教学改革的本质是处理好身体与心智的关系。当前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身与心相分离的状况。作为当代认知新转向和新发展的具身认知,其核心观点是认知基于身体,身体与认知密切相关,它对身心分离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文章从具身认知理论出发,提出具身性教学策略:构建具身认知的动力环境;知识学习的具身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身感受与领悟。具身性课堂教学的转变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4.
小学阶段,数学教学致力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量感”是核心素养之一。具身学习着重于身心一体,从而实现大脑与环境及身体的互动生成,学生的量感培养离不开丰富的具身体验,而具身学习贴合量感培养的切实需求,通过情境具象化、体验具身化、操作具体化等具身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测量活动中提升“量”的认知、增强应用意识,并逐步发展量感。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小学教学环境存在物质环境简单化,缺乏新颖性;心理环境形式化、控制化,学生主体性丧失,教学环境缺少生机,忽视动态生成等弊端.具身认知理论具有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推进小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健全人格形成,打造优质高效"活课堂"等作用.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创设高效的小学教学环境的实现路径,通过改造教室环境和利用现代技术等,...  相似文献   

6.
基于"具身认知"的小学数学教学,能够让学生充分施展身体的灵活性与能动性,以"体认"的方式认识数学世界、形成数学经验,并解决真实世界中复杂的数学问题,充分发挥基本活动经验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推动与生成作用。  相似文献   

7.
窦平 《江苏教育》2023,(44):48-50+53
具身认知把“身体参与”置于学习活动的核心位置,其理论是在反思与批判身心二元论的传统认知观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小学数学实验体现了具身学习的基本要义,实验的情境性、操作性和探索性让具身学习成为可能。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具身认知的视角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实验,让具身实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进阶。  相似文献   

8.
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个关键期。该阶段数学教学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低幼儿童数学教学的"游戏性"课堂逐渐向义务教育的"正规性"课堂教学的过渡。但当下诸多幼儿园出现过渡教学的功利化、成人化和小学化等问题,是值得重视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课堂教学如何实现基于儿童现有认知特点的一个良性过渡,是当前学前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具身认知揭示了传统认知的重要缺陷——对个体身体的忽视,突出了认知的涉身性、体验性与环境性特点。根据具身认知生成的路径,可以分为实感具身、实境具身和离线具身。此为教学带来新的启示:从纯粹大脑认知的传统教学转到身心投入的主动体验式学习,师生互动的身心融合为生成式学习达成了路径,情境教学则为加强身心体验的重要教学方式,消除对学生和教师身体束缚的负性具身效应。具身认知观还为教育教学评估提供了体验性、参与性与生成性的评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吴溪  丁家骏 《英语教师》2023,(17):179-182
介绍具身认知理论。从小学生、小学英语教材内容、课程标准三个方面分析具身性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表现。结合教学实例,探索具身认知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提出教师要创设实感具身教学情境、实境具身教学情境和离线具身教学情境。实践证明,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具身认知理论,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1.
传统认知科学的身心二元观点在面对人的复杂认知时产生了教学的离身困境,即教学观念的离身性、教学设计的预设性、教学环境的封闭性三重困境。文章以国内外具身认知思想下的认知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进行梳理,从现象学、生物学、技术学三个视角的研究实例中归纳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具身特征,进而提出教学应从体验性具身技术开发、生成性具身课程设计、交互式环境构建三个维度促进认知科学的具身转向。  相似文献   

12.
数学教学需要尽快实现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的转型,通过具身认知让学生主体“在场”。离身认知的主要教学表现有:重抽象,轻具体;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轻个性。而具身认知是一种整体性认知,不仅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更要调动学生的情感、感知、想象等。在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具身认知,教师要创设情境、组织活动、开展评价,激活学生具身认知的外在、内在和活化因子。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课堂逐渐趋向于一个充满技术和更加人本化的泛在学习空间,未来课堂概念应运而生。目前对于未来课堂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未来课堂的空间设计、技术应用、特点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还缺乏与未来课堂特性相应的教与学方式及教学模式的系统研究。开展具有前瞻性的未来课堂教学设计有利于推动未来课堂实践。教学设计中隐含着关于认知和学习的理论。虽然传统认知观对教师主导的,以传授客观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传统课堂教学设计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其作为面向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和实现意义理解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不再是充分的。当代认知理论研究已完成了由离身到具身的范式转型。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及认知、身体与环境交互的重要性。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未来课堂的教学设计不再仅仅是提供具体的可操作性步骤,而是为在教学中产生更多的可能性而做好准备,其具有学习内容的情境性、学习环境的无意识性、教学目标的生成性、教学过程的动态性以及学习活动的体验性等特性。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全新的认知范式,具身认知对于实现课堂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健康、主动、整全地发展具有至为重要的价值。在此理论关照下,课堂教学的"身体"转向已日趋明晰。具身性、生成性、动力性及情境性将成为未来课堂有效教学的应然态势。  相似文献   

15.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规模与质量是制约乡村振兴的主要瓶颈,高职扩招百万为农村社区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注入了新的契机和动力.离身认知视角是农村社区教育培育农民的困境根源,具体包括:教学内容注重陈述性知识忽视程序性知识,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讲授忽视实践体验,教学环境重视物理环境忽视教学情境,要突破此困境需要从离身认知转向具身认知.具身认知的核心意涵主要包括认知的具身性、体验性与环境性.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农村社区教育应坚持立德树人,培育身心合一的新型职业农民;做到教学内容的具身性、教学方式的具身性、教学环境的具身性.  相似文献   

16.
具身认知理论倡导以"身体感知""身体感受""身体体验"来认识世界。基于具身认知视野,小学数学教学要构建学生具身认知情境场、发生场和评价场。通过具身认知,自然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力、探究力,发展学生数学学科素养,赋予学生数学生命自然生长的力量,从而真正彰显、拓展、延伸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杨静 《教育探索》2021,(1):52-56
认知理论经历了由传统身心二分的离身认知到身心统一的具身认知的发展历程。具身认知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具身性、生成性和情境性等三点。在具身认知理论的影响下,我国学校德育也经历着由离身德育向具身德育的转变。在离身德育中,学校德育缺乏对"人"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在德育过程中被忽视,出现学生身体参与度低、德育方法缺乏互动生成、德育情境创设不合理等现实困境。具身德育作为学校德育的新转向,对还原道德教育的本真、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具身认知开展学校德育,应牢固树立具身的德育理念;让学生的身体和生活经验回归道德教育;采用动态生成的德育方法;创设贴合学生经验与实际生活的德育情境。  相似文献   

18.
量感作为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其形成依赖于感知经验的积累与理性的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具身认知理论,通过实施“营造矛盾冲突场,具身感知统一标准的需求;强化感知交互场,具身体验标准单位的表象;建构问题生发场,具身理解单位的扩充过程;创设真实情境场,具身反思度量估测的经历;构筑隐喻联通场,具身表达度量单位的关联”等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增强学生与环境交互的真实体验和结构化反思,有效促进学生量感的建立与提升。  相似文献   

19.
当代具身认知思潮强调身体的感觉和运动系统对思维方式的塑造作用。数学"慢教育"的本质是儿童生活经验的改造,突出具身认知的特点。数学"慢教育"下,具身认知复习课模式,借鉴了数学实验的"动手‘做’"特色,采用活动启动具身认知、实验引动具身认知、实践带动具身认知、行动推动具身认知的范式。  相似文献   

20.
高阶思维的培养一直是教学实践的重点,其形成既依赖认知过程,又以概念的发展为具体表现.生成认知作为学习者认知形成的一种机制与解释,能够有效发展学习者的高阶思维.文章分析了高阶思维的具体含义与现实问题,对生成认知进行了内涵解析,并依据生成认知的涌现性、具身性与行动性特征提出高阶思维的培养路径:置身情境的理解过程,为学习者创设真实情境、虚拟情境与增强情境来促进概念的形成;具身交互的再造过程,使学习者在概念隐喻与具身交互的过程中获取概念;反思实践的创造过程,以超越教学中的技术理性、解决复杂问题、进行反思性实践等来促进概念的发展,以实现学习者高阶思维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