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的认知与语言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感知和体验。基于美汉语料的研究分析发现,英汉语中“脸、面”词义演变的多义网络结构呈现出以下特征:英汉“脸、面”词义的延伸都是围绕其中心意义(即典型),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进行的;在两者的词义延伸过程中,转喻不仅是和隐喻同样重要的认知机制,而且是更基本的认知方式;民族文化的异质性使得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不同,导致英汉语中“脸、面”的词义范畴出现文化个性;语言自身的特点也对“脸、面”词义的概念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对日汉语文化教学与研究起步于 90年代初。近 10年来 ,在日本国民性及文化背景对汉语学习的影响、汉语习得中“文化迁移”、中日语言与文化比较和文化课教学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也存在着问题和不足。我们应重新认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 ,合理设置课程 ,借鉴并合理吸收国内外文化学、认知心理学、外语教学研究的成果 ,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对外汉语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3.
文化认知理论是基于文化与认知互动视角建立起来的关系理论模型,强调了沉浸于文化中的认知,和以文 化为主要对象的认知.汉语教育在基于文化背景中的认知视域,其本质是民族差异,是通过文化互动的差异性运动促进的言学习.因而,在文化认知理论观照下,汉语教育的文化教学应以汉语文化团体的交际文化为中心,以拉近学习者与汉语文化适应性接触的认知距离为重点,并关注学习者如何平稳度过文化教学中的适应性否定期.  相似文献   

4.
王媛 《考试周刊》2011,(40):76-7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浸润着某一文化背景下的人文传统色彩,同时也折射出特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价值观。语言学习和文化研究是相辅相成的,研究文化尤其需要研究该文化的语言和语言现象;学习语言,尤其深入学习研究语言就需要了解和研究该语言所植根的文化。俗语是语言当中出现的较为生动、通俗、形象的语言现象,英语和汉语当中的俗语可谓俯拾皆是。本文从分析英语俗语文化渊源来解析西方文化的一些基本内涵,同时也比较了英汉俗语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从一个微观的视角去领悟和分析语言的学习。  相似文献   

5.
本文借助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具体分析了“时间就是金钱”的概念隐喻在英语和汉语中表达的异同。通过具体例子说明,相同的概念隐喻在不同语言中并不具有完全等同的表达,这主要是由每种语言各自的句法形式、词义的概念化以及使用该语言的人群的民族文化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学习汉语不仅要学习语言及文化背景知识,还要加强对文化因素即语言系统内部的文化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融合文化内容与语言结构于一体的对外汉语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对教材中文化因素的挖掘和研究。在文化语言学理论基础上,以文化因素为研究视角,采用静态文本分析法对《发展汉语·高级综合Ⅱ》中语义、语构和语用文化因素进行整理和解读。  相似文献   

7.
汉语中“吃”的隐喻意义利用“人体是容器”这一概念隐喻。本文尝试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分析汉语中与“吃”的动作有关的隐喻,力求以新的视角探讨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当今的汉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语言能力,而且要求学生掌握汉语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我们要改变单纯的“为语言而学语言”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本文联系实际,阐述了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内容以及如何在汉语教学中运用多重教学方法来传授文化背景知识,有效地激励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汉语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基于文化自觉和语言自觉的“中国”教育学,其内涵在于:学科主体研究者的文化身份是由“中国文化”所建立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生活”;所用语言是汉语传统且规范标准的思想语汇;运用西方教育学的汉译名来为“教育学”命名,并且表达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运用汉语表达教育学理论的过程,也是运用中国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解决教育学的问题。对于中国教育学而言,基于文化自觉和语言自觉进行知识生产和理论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隐喻对人类思维、概念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心/heart”是英汉语言系统中对人体相同重要部位所赋予的不同语言概念.基于英汉语中关于“心/heart”的隐喻语料,可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同思维模式下“心/heart”的隐喻构建机制和运行方面的特点,从生理、哲学、语言三个层面看,英汉“心/heart”的认知模式有共性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论认知语义学及其对语言教学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它以体验哲学观为基础,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主张意义的构建是认知的概念化过程,而概念化过程以心智的体验性为基础,以意象图式结构为中心,通过隐喻性推理进行运作.认知语义学力求对语言意义产生的认知机制做出统一而合理的解释,为语言教学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英语该类结构均由“主词+介词+修饰语”构成,遵循从射体到界标的语序;汉语的则均由“修饰语+的+主词”构成,遵循从界标到射体的视角,语序相反.英汉内向结构是不同的意象,其构建的视角不同.这种视角差异是由英汉语民族认知方式的差异造成的:英语母语者多采用“核心突破式”认知方式,而汉语母语者则采用“外围剥离式”的认知方式来构建意象.英汉语内向结构对射体和界标选定的一致性体现了语言的共性,而语序的差异是英汉语使用者认知方式逆向化在语言中的体现.对外汉语教学要以真实语料库为语言事实材料,从认知方式的高度来解释语言差异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但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特征。隐喻在情感的概念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情感语言绝大部分是隐喻化的。本文以人类五种基本情感中的恐惧为研究对象,采用语言分析法对英汉语中的恐惧隐喻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将相同点归因于英汉恐惧隐喻共有的认知基础,并尝试从文化相对性方面,即英汉两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尤其是中医学相关理论对汉语恐惧隐喻的影响方面探讨其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回顾了近期学者对“来”的研究,并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多义网络模式”理论,认为“来”的意义网络是基于人类对于客观世界进行认知加工的基础之上,以“主一客一主”为互动模式的基型,主要通过人类隐喻化的认知能力构建。基于该理论框架,论证了“来”的多义络构建过程,以求揭示概念化、语法化在语言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期望该尝试能为汉语运动类动词的多义现象研究提供方法论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范畴化、原型范畴理论是人类认知世界规律的概括。人们在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知命名的过程中,总在遵循着这种规律。然而,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秽世间事物命名的范畴化过程、视角或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因而即使是最简单的翻译也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范畴认知转换。英汉语“笔”概念的范畴认知转换就足以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语言共同化视角,针对民族院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汉语教学中存在的情感困难、认知困难和条件困难的现状,分析发现其原因为文化关系理解含混不清、中华优秀文化融入不足、融合平台单一,提出从加强价值引导、科学建设课程和创新教辅活动三个方面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汉语教学的“三位一体”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7.
认知理论把隐喻看作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一个经验领域投射到另一个经验领域。新经验主义利用人类的总体经验来解释这种映射。本文试图分析“heart”和“心”在英汉语中各自的意义,基于对词典中“heart”和“心”的定义及其复合词的分析,从认知角度、结合新经验主义观,找出“heart”和“心”这两个词获得隐喻义的过程,以此对比英汉语在认知、文化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将隐喻视为语言的本质现象,是一种认知手段,反映语言与现实及人类认知的相互关系。隐喻的实质是用一事物理解另一事物,用具体、生动的形象理解复杂、抽象的概念。隐喻对理解复杂、抽象的金融市场语言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利用汉语语料对金融市场语言的隐喻研究较少。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从语言、认知、语用三个视角分析期货和债券市场汉语新闻报道中的隐喻用法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在综合考虑认知语言学语言观、理论假设及其“社会”转向的基础上提出系统建立体验认知教学模式的六大互动、融合实践方案:调用学习者原有知识并适时开展具身体验性课堂活动;运用百科知识探究语言理据进行有效词汇-短语教学;基于象征性假设和基础身体经验解释抽象语法现象;利用概念化和识解方式培养学生对意义建构过程和多样化表达的把握;基于具体使用实例和真实情景培养学习者语用能力;统筹语言、文化和认知三大因素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继而从外语课堂教学“实战”角度出发,以实际教学实例为媒介,初步建立一套“去高深化”、“去理想化”和实践性强的体验认知教学模式。希翼以此弥补以往教学过程中忽视语言教学认知基础的不足、填补国内CL指导下系统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20.
汉语习语作为汉语中的精华和核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语言习惯、智慧和特点。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核心,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利用生态翻译学,将习语翻译纳入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翻译生态环境)中重新审视,并结合具体实例,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原则的指导下,从单个词、整个句子以及篇章三个层次来使汉语习语译文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层面达到最高“整合适应选择度”,真正实现语用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