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职业倦怠(burnout),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在1974年首次发现并提出的,随后玛勒诗与派恩斯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提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部分,表征着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即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增长.近年来,国内外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特别是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很多,而学校则是形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关键场所和主导因素已形成共识.本文重点从学校教学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影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盛艳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28):88-89
“职业倦怠”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洛登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他用“burnout”一词来描述“那些供职于助人行业(helpingprofessions)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之后,玛诗勒(Maslach)和派恩斯(Pines)又进一步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提出,职业倦怠是由3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部分,指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即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据研究,教师倦怠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的降低.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指感到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就是去个性化.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倾向的增长.  相似文献   

4.
据研究,教师倦怠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的降低.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指感到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就是去个性化.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倾向的增长.体育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之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这除了对自己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外,还会对学生的发展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因此探讨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对于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卿素兰 《辽宁教育》2013,(2X):19-19
<正>问题:我当老师快十年了,激情也燃烧得差不多了,一方面是教材都教了好几遍了,该有的知识和技能都已经有了,另一方面我们确实很累,后来听说我这种状态叫职业倦怠,我现在怎样才能克服这种倦怠?专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卿素兰):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等症状。对教师而言,情绪衰竭是由  相似文献   

6.
职业倦怠指的是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本文从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工作性质和特征阐释高职英语教师罹患职业倦怠的原因,并提出该如何消除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现实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而出现的一种极端反应,表现为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退状态,将直接导致出现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进行了现实考察,结果表明:(1)中小学教师已经感受到了职业倦怠的影响,其中,情绪衰竭现象达到了较为严重的程度;(2)教龄不同的男女教师,职业倦怠的变化趋势明显不同;(3)小学教师在低成就感上显著高于中学教师。  相似文献   

8.
职业倦怠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对教师而言,此种衰竭状态会进一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情感、态度以及教育教学行为。本文以幼儿园性质及幼儿园教师学历、年龄、教龄四个人口学变量对职业倦怠进行元分析发现:幼儿园性质对教师情绪衰竭影响显著,对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影响不显著;教师学历对情绪衰竭影响显著,高学历教师高于低学历教师,而学历对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影响不显著;教师年龄对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具有显著影响,对情绪衰竭影响最大;教师教龄对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影响不显著,而对个人成就感降低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最近心理学界广泛认为职业倦怠包括三个核心成份:(1)情绪衰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2)非人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来访者;(3)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下面的这个小测试可以帮助你从以上三个方面考察自己是否有职业倦怠倾向,并给出了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关注教师职业倦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压力,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美国学者Maslach于1981年研究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份:(1)情绪衰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2)非人性化或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对象;(3)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份。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  相似文献   

11.
吴全华 《中国教师》2009,(24):13-15
<正>职业倦怠也称"职业枯竭"职业衰竭",与三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密切相关,即情感耗竭、工作非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情感耗竭是个体对压力的评估,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工作非人性化是个体对他人的反应,表现为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低个人成就感是个体对自我的评估,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1]  相似文献   

12.
最近心理学界广泛认为职业倦怠包括三个核心成份:(1)情绪衰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2)非人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来访者;(3)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下面的这个小测试可以帮助你从以上三个方面考察自己是否有职业倦怠倾向,并给出了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3.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倦怠是不能有效应对职业压力而出现的一种极端反应,表现为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退状态,将直接导致出现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特殊教育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特殊群体,普遍的职业倦怠现象在他们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中,情绪衰竭现象达到了较为严重的程度。本文对我国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基础上阐述了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表现,总结多年来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经验。为学校、社会、教育行政机构等了解和认识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职业倦怠研究已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这种研究在给人们展示某一职业从业人员生存状态的某些不利方面的同时,可能给这些从业人员造成某种消极暗示。职业倦怠指强大工作压力下,个体工作者在工作中因过度劳累而出现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主要体现在对工作消极怠工,情绪衰竭,成就感降低和对学生没有足够耐心等方面。目前,很多学校中学教师相继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如果长期发展,就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何朗 《教书育人》2006,(3):28-29
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而出现的一种极端反应,表现为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退状态,将直接导致出现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许多中等卫校的临床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从教之初的豪情壮志与新鲜感荡然无存,对教育教学再无激情,得过且过的念头日渐强烈,原先可爱的学生似乎变得令人生厌。  相似文献   

16.
高校“80后”学生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职业倦怠的表现 职业倦怠(Feurnout)一词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1974年在《职业心理学》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其定义为: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学者马勒诗(Maslach)等人也在1981年提出了职业倦怠具有广泛时代特征的三个核心部分,即精神衰竭、人格解体、低成就感。  相似文献   

17.
对全国范围的职业院校1238 名任课或兼课教师进行调查,比较职业院校不同教师群体的职业倦怠状况.结果发现,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低成就感和人格解体的检出率分别为34.2%、15.7%和11.1%,情绪衰竭在婚姻、教龄、职称、兼任行政职务和学校层次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低成就感在年龄、职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人格解体在性别、学校层次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以宁波市13所幼儿园425名幼儿教师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法和访谈法,从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及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较为严重,其严重程度依次为个人成就感下降、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年龄和教龄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在编、公办幼儿园、高学历教师更容易出现个人成就感下降;婚姻状况影响幼儿教师的情绪衰竭;职务高低、收入水平、一周工作天数等因素在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以及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程度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论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urn-out“在英语国家里原本是精疲力竭的意思,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首次将它引入心理学,用来代表教师行业中的职业倦怠现象.1981年玛勒斯等人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1)情绪衰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的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2)非人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来访者;(3)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这是目前西方国家实证研究职业倦怠的普遍采用的指标.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的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  相似文献   

20.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Maslach提出来的一个概念.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的降低.通过实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实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和实验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分析,认为可以通过诊断、咨询、辅导等手段对实验教师职业倦怠进行调适和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