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如果说经典文化,包括诗词在内,向我们少儿普及,没有必要讨论,就应该这样。其实,过去凡是读经都不是泛指的经典文化,都指的是读经尊孔。我们现在转过头来看,儒家的经典,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儒家经典是否还有可取之处?“五四”运动打出孔家店当时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肯定是对的。当时自然也有过激之处,就是笼统地否认了儒家,笼统地否认了孔孟之道。现在再回头看,经过“文革”,经过商品经济的大潮,可以说是道德沦丧,甚至是人性泯灭,这都不是东方道德还是西方道德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开展经典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日前,两岸著名学者在京举行论坛,就经典教育的现状、问题以及推进的策略、措施进行了研讨。国学大师钱穆之子、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钱逊教授对当前儿童读经提出几点看法。他认为:目前全靠民间力量在推动。一所学校是否开展读经活动完全取决于校长对经典的认识,这容易导致人亡政息。他希望把经典教育纳入正规教育系统。当务之急应解决:1.读什么。针对现在的无序状态,要研究一下哪些篇目是必读的,编成读本。2.怎么读。背诵是学习经典的有效方法,但不是惟一方法。除了读背经典,还应学习包含经典思想的故事。他认为活生生的人和事都是践行经典思想的好教材。3.师资问题。现在很多年轻教师都没读过经典,没有接受过经典思想的教育。如果不培养师资,经典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他的看法得到与会专家的广泛呼应。大家认为:经典教育不能总是“体外循环”,应进入正规教育体系;经典不光是供人读的,更是指导人去做的。只有落实到行动,推广到社会,民族素养的提高才有希望。台湾华山书院王才贵教授在为内地儿童的读经活动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对钱逊教授的意见表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不管是否能把读经纳入正规教育,民间都要先干起来。...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时代,读“经”是必要的。但何为“经”,“当今时代”有何特点,这些问题要先搞清楚,才能进一步研究如何读经。  相似文献   

4.
读经的困惑     
我们到底要不要读经?这是去年七月以来,一场由“少儿读经”运动引发的大讨论中提出的问题,一个对已经习惯了没有经典的国人来说有点突兀的问题,一个即使在知识界也让人产生困惑的问题。困惑的不是要不要读经,而是为什么读经成了问题,究竟是何种禁忌使民族文化经典曾经被我们弃若敝屣。  相似文献   

5.
"及早读经,大量读经,老实读经,快乐读经","只要一个人把任何一本经典读一百遍,必能从经典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必定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处世之道,必定能变化其气质,开阔其胸襟,启发其智慧……"——这是全球读经运动的发起人王财贵教授读经主张的方法、态度、价值观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6.
“经”是中国文化的记载,但《读经》这门功课被挤出中小学课本已经100年了,而且围绕是否让儿童读经学界一直存在争论。在一部分国人的眼中,“经”是个负面词汇,总是和保守、愚昧、落后、封建等内容相关联,他们对于21世纪的人还要去读2000年前的经书(经典)无法想象,  相似文献   

7.
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经”,例如“四书五经”、“十三经”是一个历史概念,指的是经过汉宋等历代经师阐发意义的先秦儒家经典。如果读“经”指的是这个“经”,显然是不妥当的。另一个说法是把诸子百家甚至一切古代诗文都称“经”,这不符合学术上一贯运用的“经”这个术语的内涵。这些古代诗文,传统的说法合称“经、史、子、集”,采用一种中性的说法,不妨一律称作“古代文献”。如果把“提倡读经”改为“提倡诵读优秀的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包括散文、韵文),  相似文献   

8.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在阅读能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上,大家已达成共识。但在读什么样的书上,却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读经派主张读“四书“”五经”,内容上越深越好,认为孩子在13岁以前应该满腹经伦;儿童文学派反对读经,认为儿童就应该读童书。大家都强调是让儿童在最适合的年龄读了最适合的书。我个人认为,儿童阅读就是在汲取他们精神成长所需的“营养”,这个“营养”的搭配必须全面、合理与均衡。因而,我主张儿童阅读应“两条腿”走路。一、古诗、古词、古文——孩子成长的“母乳”从小多读一些经典诗文、名家名篇,除滋养…  相似文献   

9.
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首先有一桶水”。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这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教师有的应该是源源不断的活水。时代要求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更要有一定的学术宽度,知识面太窄,发展有限,就会影响深度。无论是教哪一个学科的老师,都不应有人文缺失,提高文字能力、提高阅读能力,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尤其是当今社会,随着“读经”之声的持续不断,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积累也越来越重视。面对阅读面扩大,阅读量增加了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更需要阅读经典。  相似文献   

10.
杨启亮 《中国德育》2009,(12):24-27
儿童读经本身不是问题。中国幼儿学外语都不是问题,读点儿中国文化经典竟然成了问题?但是,如果不想想儿童为什么要读经,不问问儿童读什么经合适,不知道儿童如何读经有益,不懂得如何教儿童读经,成人不读经只让儿童读经,这就是问题了。儿童读经不可能是儿童自主选择,只能是成人选择,而且还是成人组织、实施教学、操纵评价的。说到底,这是个教育事件,  相似文献   

11.
永恒主义“名著”课程观及其对我国读经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读经教育在我国已成为社会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西方永恒主义教育流派将经典称为名著(Great Books),认为名著代表了人类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永恒性,并提出了“名著”课程观。借鉴永恒主义的“名著”课程观,我们可以从读经的价值、读经的选择和读经的方法三个维度得出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我看来,有些学者强调儿童读经的理由未必经得起推敲。比如郭齐家先生在文章里提到的:“既然西方人从小诵念《圣经》,伊斯兰人从小诵念《古兰经》,我们中华民族有那么多的文化经典,为什么不培养少儿诵读呢?”(《小学语文》2009年第9期)这里的逻辑是值得推敲的。西方人读《圣经》与中国人读《孝经》(力倡儿童读经的当代学者蒋庆曾出版系列读本,他将《孝经》列为第一。另有学者认为《孝经》是不必读的儒学伪经、文化糟粕)的差别大得很,  相似文献   

13.
儿童读经,自古有之。翻开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典籍诗赋,始终伴随朗朗童稚声音,流淌绵延到今日。问题是,对于当代儿童而言,何谓经典,怎样读经,依然模糊着我们的双眼。  相似文献   

14.
学生“读经”浅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漪 《中文自修》2004,(11):23-24
是不是一种历史的惯性使然?100年来,孔子曾被打倒在地。自民国废止读经之后,曾有过三次儿童读经运动,目前出现了第四次儿童读经运动。据说10年来已“惠及”数百万儿童。“读经热”是不是反映了对传统文化一种重新的认识?由此本刊在今年第9期“热点追踪”栏目发表了上海市九峰实验学校关于学生诵读《三字经》做法的一文之后,引起了广大师生的关注。著名语文教师于漪应本刊之约,就此谈了谈她对儿童读经的一些看法:要传承而不是复古;可以读点经典,但要慎选,读得少而精些。  相似文献   

15.
张明 《湖南教育》2014,(11):40-41
儿童读经,自古有之。翻开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典籍诗赋,始终伴随朗朗童稚声音,流淌绵延到今日。问题是,对于当代儿童而言,何谓经典,怎样读经,依然模糊着我们的双眼。  相似文献   

16.
民国废止读经后曾有过三次儿童读经运动,目前出现了第四次儿童读经运动。王财贵是第四次儿童读经运动的核心人物,他试图颠覆儿童教育的现代观念,提出“填牛”理论和记忆的“黄金时期”理论,主张让儿童死记硬背“经典”。他的这些主张在理论方面是极为错误的。在实践方面是极其有害的。  相似文献   

17.
怎么样读经     
人们反对读经,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读经仍然延续旧时私塾中所采取的那一套——读、背,且不管学习者是否理解。台湾学者王财贵先生将其归纳为“六字”教学法:“小朋友跟我念”。基于这一点而言,读经的方式是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在为《化学奇谈》译本写的序里指出:“国文本是‘读’的学科。”重温这句经典语言,有助于我们把“读”与学习语言的关系想清楚,彻底扭转现在还盛行的“重讲轻读”的偏向。  相似文献   

19.
徐梓 《中国德育》2013,(11):38-41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发轫并持续至今的儿童读经,主要是民间自发的活动。由于没有统一的擘划,因而众说纷纭。单就名称而论,就有"儿童读经教育""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国学育德工程""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儿童国学经典导读""儿童经典育读工程""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等多种称谓。  相似文献   

20.
从1994年王财贵先生在台湾发起“儿童读经”运动时起,儿童“读经”教育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逐渐推广。2004年,儒学崇拜者蒋庆先生花两年时间编撰的一套12册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通本》正式出版,但遭到耶鲁大学历史系薛涌博土的撰文批评,由此引发了“我们要不要读经”的大讨论。整个讨论形成了旗帜鲜明的支持和反对两大阵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