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看了新编课本初级中学“中国历史”第三册以后,觉得的确是一本质量较高的教科书。现在把个人看到的一些优点提出来简单地谈一谈,以供将要教这本书的同志们参考。先从全书的系统来看。这一册的内容包括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夕八十年间的历史。编者基本上采用按照年代次序叙述的方法,把八十年的历史事实分成四编。当然,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在科学上尚有争论,但是慎重地选择一种说法,原是编教科书的唯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在最近举行了一次有关农民战争某些问题的讨论会。座谈了蔡美彪同忐在“历史研究”1961年第4期上发表的“对中国农民战争史讨论中几个问题的商榷”一文。发言的同志认为,蔡美彪同志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值得重视的意见,对于开展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是有好处的。但是,在一些主要问题上,同志们之间也还存在着相反的意见。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志,彼此辩难,各抒已见,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展开了热烈的争论。这篇报导,是根据讨论会记录整理的。  相似文献   

3.
此文原发表于“学术交流网”,因内容涉及我刊去年12期发表的“龚书铎先生访谈录”中的一些观点及访谈本身中的一些问题,现征得作者同意,予以全文转载。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结合我刊原发“访谈录”,与此文对照阅读。我刊自去年10月开展关于中学历史教材编写及课标的讨论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欢迎。一些学者、专家放下手中的研究,特为本刊撰稿,不仅是对编辑部工作的大力支持,更表示了对编好中学历史教材的重视,在此我们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讨论中,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和争论是正常的,我们推出这样的一个讨论平台,就是希望各方面都发表自己的观点,达到下情上达,上下交流的目的。实际上,到现在为止,讨论已经涉及到了较深层次的一些问题:如中学历史教学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如何定位?如何看待历史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如何评价过去几十年来的历史教学体系以及如何继承发展?我们热切欢迎广大读者对此进一步发表自己的意见,把讨论引向深入。我刊计划在今年适当的时候发起召开一次较大规模的关于中学历史课程和教材编写问题的学术研讨会,届时我们希望各方面学者都能够到会交流,以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人生的艺术”与“为艺术的艺术”是19世纪西方文艺理论界的两种不同的主张,产生于不同的美学理论基础,针对不同的实际问题,提倡不同的创作方法.因为存在这么多的“不同”,令人觉得它们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调和的余地.20世纪20年代,这两种艺术主张传到中国,分别为刚刚产生的众多的文艺团体所信奉,所标榜,并因此而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成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当时的文艺界、美学界、学术界的许多著名作家、学者,对这一争论都表明了态度,发表了意见.这场争论虽然是20年代的事,但是,到了30年代、40年代,文艺批评家和美学家们却仍然要旧话重提,进一步探索争论的历史根源和理论基础,分析争论的实质.今天重新认识和评价这场争论,不仅要涉及某些个人、某些团体的功过是非问题,尤其重要的是,它还有深刻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水浒”的“招安问题”有很多的争论。我想谈一点自己的意见。为什么要在这次讨论会上讲这个问题呢?徐士年先生一直认为:梁山泊的好汉接受朝廷招安,是历史规律和“水浒”故事的要求所决定的,是爱国主义思想的表现。这次,他草拟了教学大纲“明清文学”部分,企图把他自己的这种观点遮盖起来。但从他“大纲”仅有的几个标题看,  相似文献   

6.
瞿葆奎 《新教师》2019,(12):1-1
从教育实践和理论的长河来看,“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争论,在本质上正是反映了知识与能力这对范畴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意义。知识与能力这对范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历史的启示中,在前人或别人的肩膀上,人们将继续不断地作进一步的新的探究,必然会有新的争论,并必然能取得一定的新的成果。真理产生在争论中。可是,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无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只能在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在学术史上,简单化地嘲笑前人,他自己会沦为被嘲笑者,因为他没有理解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7.
自由、人权、民族主义的讨论,近几年在学术界成为热点。讨论中之所以产生不同意见,可能是由于对这些问题的“定位”有分歧。我认为应以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即要从不同的时代和国情来“定位”。基于此,我认为,《东方文化》2000年第1期发表的几篇文章有几个问题可以商讨。一、在中国近代史上,怎样看个人自由和国家自由严复是主张个人自由,到孙中山才主张国家自由吗自由是欧洲启蒙的中心观念之一。在中国,“自由”则是由西风东渐传来的。清末第一个系统介绍西学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对此评述说:“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  相似文献   

8.
论题:中国古代的“富民”阶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 ,林文勋教授就强调历史上“三农”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并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同时指导博士生开展唐宋乡村问题的探讨。他较早发现了唐宋以来中国社会中的“富民”阶层 ,并认为这是解构唐宋以来中国乡村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一把钥匙。进而 ,他提出唐宋至明清的中国社会乃是一个“富民社会”的学术观点 ,并指出从汉唐的“豪民社会”到唐宋以来的“富民社会”再到近代的“市民社会” ,构成了一条传统中国社会发展演进的历史线索。  林文勋教授 :我个人认为 ,中国古代的“富民”阶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家知道 ,现在“三农…  相似文献   

9.
目前,史学界正在对历史发展动力问题展开讨论。就已经发表的文章来看,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动力问题,争论似乎主要集中在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是不是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如果不是,那么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呢?如果是,那么这种推动作用究竟怎样估量?是唯一的、根本的,还是多种动力中的一种?等等。看来大家意见纷纭,分歧颇大,要想求得正确而一致的结论,尚有待于今后的共同努力。现在不揣浅陋,姑且提出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以就教于史学界和读者。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设想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是北京版历史教材在新课改后增加的篇目,本课的设计思路源于一次课堂讨论。当我讲“改革开放”一节时说到“生活在新时期的孩子比我们小时候幸福多了”时,没想到却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反对。我随即开展了一个小调查,调查结果为全年级90%以上的孩子认为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不如前辈幸福,剩下的10%也不是完全觉得自己幸福。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人的确对幸福有不同的诠释,但现在的孩子们在物质生活方面都没有幸福感,则意味着他们不会珍惜现在的生活,更何况去让他们体会精神上的幸福了。  相似文献   

11.
对21世纪人文学科建设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1世纪人文学科建设的几点意见北京大学季羡林关于面向21世纪人文学科建设这个问题,我曾经谈过几点意见。对于我所谈的意见,现在争论很大。学术上有争论是好事,如果发表一个意见,没有人理,那最寂寞,最难过。有争论好。我这个人是搞语言的,很死板。清朝桐城派...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影视艺术的繁荣中,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创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中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方面,真实与虚构关系问题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与第五代导演将历史寓言化、距离化不同,第六代导演更多的是将历史拉伸到当下现实生活。在这种对当下的冷静体察中,第六代导演将自己个人经验带入到电影中来,通过对边缘题材的开掘,对失语的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及对一些亚文化层面的进入,实现了个人历史记忆的银幕书写。  相似文献   

13.
教育银行及其运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一次在政策上确认了金融对教育的介入。1994年7月国务院在《纲要》实施意见中又明确提出有关“教育银行”的设想,使“教育银行”有了政策依据。在现实中存在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鼓励利用金融手段融通教育资金是正确的、可行的,但基金的运作应尽量利用现有金融机构”,对设置教育银行的必要性持谨慎态度;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应该设立教育银行。由于缺少对教育银行可行性的充分论证,教育银行目前只停留在“设想”阶段。为此,本人认为,应加紧对教育银行可行  相似文献   

14.
现在的林更新已经摘掉了自己身上“小鲜肉”的标签.在他眼中,现在“95后”都出来演戏了,他们才是真正的“小鲜肉”.在演戏这件事上,林更新不愿轻易被市场潮流所裹挟,希望能多尝试不同类型的角色.“在这个行业里,到了我这个年纪,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作为一名演员,他并不为妥协而生.  相似文献   

15.
现在,我就如何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加快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讲几点意见。 一、我省教育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当前,我省教育工作的形势总的来说是好的。主要标志:一是各类教育有了较快发展。1989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教育奠基,科技兴陕”的战略方针以来,全省各地普遍加快了实施不同年限  相似文献   

16.
邢立宇 《大学教育》2023,(12):89-91+9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和高中历史课在教学目标上存在差异和关联,教师只有做好教学的纵向衔接,才能切实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在认知目标层面上,要实现从“掌握必备历史知识”向“领会重大理论问题”推进,注重强化历史教学的逻辑建构,深化对重大理论问题的历史分析;在能力目标层面上,要实现从“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向“提高明辨历史是非能力”转变,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能力的训练,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深入辨析;在价值目标层面上,要实现从“涵养家国情怀”向“增强使命担当”提升,注重在历史教学中关照现实,增强理想信念和历史担当教育。  相似文献   

17.
“乌托邦”在这里有两层意义,一是我个人写作的“乌托邦”,另一个是中国历史与现实的“乌托邦”。前者是指我通过写作实现梦想和希冀,在小说中创造自己的理想之物:后者是指我们从一个“乌托邦”醒来又跌入了另一个“乌托邦”。而我的写作,我的语言、结构、叙述、故事、人物、形式,还有我对现实的认识等等,正是笼罩在这两种“乌托邦”下的个人书写。  相似文献   

18.
马佩同志随同他的来稿。附有致编辑同志的信。信里说到了写稿的用意和经过,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马佩同志明确地提出了他和王方名同志之间的争论的性质。这是有助于了解马佩同志的意见的。因此,特将原信稍加节略,一并发表如下: “(上略)写一篇与求实同志在贵刊连续发表的文章的讨论文章。本来我早有此意,尤其是当贵刊6月号发表了王方名的‘论古典形式逻辑和归纳逻辑’一文后,写一篇比较系统地与求实、王方名商榷的文章,(一直到我的文章就要寄出时,在新华书店看到了王方名同志的论文集,才知道求实和王方名是一个人。我临时把我文章中求实的名子都构去了)并在这篇文章中阐述一下自己的某些看法,这种想法就更加肯定了。接到您的来信后,我自然欣然同意。无奈本学期以来,反右斗争十分紧张,以致虽然材料齐备,却一直无法写出。为了不让您等待过久,我最近利用了一些星期日的时间,才算把它写出来了,现在谨把它寄给您。“本来关于‘真、假、对、错’等问题我也准备发表一些个人意见的(和我对形式逻辑对象的看法相连系),可是一来文章已经够长了,二来也实在抽不出更多的时间,因此只好留待将来再说罢。 (略去关于稿件处理意见的一小段) “我个人认为,我和王方名之间的争论,乃是形式逻辑中唯物主义路线与唯心主义路线之争。因此,我认为由您组织开展这一争论,使它在更广的范围内展开,这是很有意义的(我顾意继续参加这一斗争)”。(下略) 本刊根据“百花齐放、百家争晓”的方针,“父红又专”和“红透专深”的要求,希望校内外的同志,踊跃参加这一讨论。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历史上“极光记录”的选择原则庄天山编者按:在天山教授《关于中国历史上“极光记录”的选择原则》一文完成于1990年。1992年在福建省天文学会成立大会上交流,曾引起不同学科及同行的热烈争论。文稿现已非正式流至国外并引起有关天文学家的不同反响。该...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是高校思政课程中的重要课程,保证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质量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关键。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地方历史底蕴的凝结,将其融入“纲要”教学中能使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提高。现阶段我国高校“纲要”教学存在一定的不足,通过融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改善这些问题是高校教师迫切需要探讨的话题。本文结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的依据与意义,分析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教学价值,着重研究“纲要”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几点意见,以期有利于推动二者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