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9 毫秒
1.
马可波罗在甘州与额里折兀之间插叙了亦集乃城、哈剌和林、巴尔忽平原诸地,以致国内外学者在其来华途中是否路经亦集乃城、哈剌和林问题上存在较大争议。仔细分析研究《马可波罗寰宇记》主要版本对亦集乃城记载内容,在考狄埃、伯希和等前人研究基础上,可进一步论证马可波罗事实上并没有到过亦集乃城。马可波罗对亦集乃城的记载,应均为道听途说之辞。  相似文献   

2.
我和马可波罗结识,已经有六十多年了。 我读马可波罗的《游记》(现应称《寰宇记》)开始于1938年。那年秋天,我在云南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后,作为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所外研究生,从事元史的研究工作。我以《元代回族史》为题,研读  相似文献   

3.
"南方丝绸之路",是人们对古代从四川经云南到缅甸、印度等国道路的雅称。1287年前后,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沿这条道路,从成都经云南到缅甸出使。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了他此次旅行的亲身见闻,包括沿途居民的饮食习俗。马可波罗讲述的见闻,得到历代有关记载的证实,因此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4.
明弘治十八年乙丑(1505年)夏,中书舍人何景明奉哀诏出使云南,于次年夏返京。一年的时间不算长,可在何景明短暂的一生中,却相当重要。对此,刘海涵的《何大复年谱》有所记载;在此基础上写成的付开沛的《何大复年谱》(载《信阳师院学报》1982年第2、3期)。载之更详。为了进一步弄清何景明的这段经历,推动何景明研究走向深入,我们在查阅有关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下述问题有待进一步考证,在此提出就教于方家。一、何景明出使的是云南,而不是云南和贵州弘治十八年五月七日,孝宗驾崩,武宗继位。改弘治年号为正德,颁哀诏于天下,九道使节齐出。何景明即为其中之一,出使云南。  相似文献   

5.
几乎每部介绍元代历史或中西交通史的书籍都会提到马可波罗 (MarcoPolo ,1 2 54—1 3 2 4年 )及其举世闻名的游记。但早在 1 9世纪 70年代 ,学术界就有人指出《马可波罗游记》中有关中国的记载有不少遗漏 ,如英国的亨利·玉尔 (HenryYule ,1 82 0— 1 889年 )在其翻译的《马可波罗游记》导言中就曾指出波罗遗漏了诸如万里长城、茶叶、妇女缠足、鸬鹚捕鱼、印刷、汉字等足以反映中国特色的事物和风俗① 。 2 0世纪 60年代 ,德国著名的蒙古学家傅海波 (HerbertFranke)在其《蒙古帝国时期的中西接触》一文中 ,…  相似文献   

6.
阿·马·波兹德涅耶夫(1851—1920)所写的《蒙古及蒙古人》一书,在上个世纪末已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世界上研究蒙古历史和现状的名著之一。据蒙古史学界有的同志们评论,这部书的历史资料价值有些方面不亚于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所写的《马可波罗行纪》。波兹德涅耶夫也因此书一举成  相似文献   

7.
张骞出使西域、苏武牧羊、卫青霍去病勇战匈奴、唐三藏法师西天取经、马可波罗探访中土大国……这一幕幕传奇都与西北的要塞——河西走廊,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2000年8月16至20日,由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元史研究会及香港教育学院共同举办的“马可波罗与13世纪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天津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英国、意大利、瑞士、日本、韩国、克罗地亚等国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各大学、科研院所、机关团体及新闻出版界的60余位学者专家。本次讨论会共收到学术论文59篇,与会学者专家围绕马可波罗来华与否,马可波罗及其《寰宇记》,《寰宇记》所描述的13世纪中国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无论在选题上,还是研究深度上,与会者的论文和发言都反映了世界范围内马可波罗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9.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2000年这龙腾虎跃的千禧之年,元史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00年1月,社会科学献出版社出版了徐梓的《元代书院研究》,作在书中对元代书院作了详细的论述;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杨志玖的《马可波罗在中国》,该书带着“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他的书是真的吗”这两个疑问,以中国史籍为印证,从各个方面论证其确实到过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吴海航的《元代法化》,该书主要追溯了元代法化的来源,  相似文献   

10.
答:过去研究马可波罗的学者都认为马可波罗在1292年初离开中国.根据是:马可波罗到达中国的年代据一般考订是在1275年夏天,马可波罗书中说他在中国停留了十七年,从1275年下推17年,正是1292年,因而这个说法曾长期为人们接受.1941年,本文著者在一本讲元代驿站的官书(书名《站赤》,在残存的《永乐大典》中)中,发现了一段材料,讲的是元廷派遣兀鲁(角孚)、阿必失呵、火者三使臣往波斯阿鲁浑大王处的事.这三位使臣的名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有记载,他们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诸多中外学者陆续探讨<马可·波罗行记>的真实性,力辨书中之"所见"与"所闻".特别是英国学者弗朗西丝·伍德(Frances Wood)依据种种疑点,否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但通过<行记>中一条地名Tiunguy的考证,从历史地理、方言特征、几种主要的版本和可能出现的书写讹误,以及当时当地陶瓷生产的情况分析,可证实Tiunguy即"丰州",重新检测了<行记>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诸多中外学者陆续探讨《马可·波罗行记》的真实性,力辨书中之“所见”与“所闻”。特别是英国学者弗朗西丝·伍德(FrancesWood)依据种种疑点,否定了马可·波罗到过中国。本文则通过《行记》中一条地名Tiunguy的考证,从历史地理、方言特征、几种主要的版本和可能出现的书写讹误,以及当时当地陶瓷生产的情况分析,证实Tiunguy即“丰州”,解决了有关《行记》地名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疑点,重新检测了《行记》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3.
<马可波罗游记>对13世纪末的杭州在地理位置、人口、交通、商业、娱乐、风俗习惯等各方面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述,它与我国史料记载互为补充,为我们了解当时杭州提供了很好的见证.其价值在于为杭州出现的早期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第一手史料,同时也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4.
对郑和、马可.波罗、哥伦布这三位伟大的旅行家、航海家、政治家的事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所做出的贡献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对比分析,着重从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和郑和下西洋入手,分析他们之间航海的动因、目的和历史背景的差异,从而指出了他们对后世及各自不同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的悬殊,并论证了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A) In the 13th century(世纪), the famous Italian traveller, Marco Polo, travelled a long way to China.During his stayin China, he saw many wonderful things. One of the things he discovered was that the Chinese used paper money. In western countries,people did not use paper money until the 15th century.However, people in China began to use paper money in the 7th century.  相似文献   

16.
从七七事变爆发到同年11月24目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闭幕.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罪行始终抱“中立”、“不干涉”政策,国联会议、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之所以没有对日本侵华实行制裁.也主要是由美国政府的绥靖主义政策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一贯道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最大规模的全国性会道门组织.从七七事变爆发到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侵华日军(包括日伪政府)和国民政府是一贯道主要传播区域内的当权政治势力.一贯道与上述当权政治势力在勾结、合作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日寇为了侵华而利用一贯道美化侵略政策、筹措军需物资、搜集情报;国民党反动势力则利用一贯道散布反共舆论、刺探中共军事情报、进攻解放区等.一贯道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利用当权势力为靠山,在这些当权势力统治集团内部及其统治区域内求得生存发展空间,壮大自己势力.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我国参加了在巴黎举办的四次世博会,法国民众有了与中国的近距离接触。至1900年,法国人对中国的了解,除了马可.波罗"皇家花园"式的传统想象之外,又因中国在世博会上的亮相,增添了美学意义上的理想形象。21世纪法国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比较典型的有三种:其一,古老而遥远;其二,觉醒的雄狮;其三,令人恐惧的东方巨龙。  相似文献   

19.
卢沟桥事变后,伪蒙疆地区输入品腾贵,导致物价上涨。一般而言,作为抑制物价上涨的基本对策是控制通货膨胀以及解决物资供应的相对不足,但当时蒙疆在货币及物资两方面无法采取以上对策。于是控制物价上涨的措施只好执行“公定价格”制,实行低物价政策、公布暴利取缔令等经济警察手段,即实行物价统制政策。日本占领当局试图通过统制物价,达到平抑价格,安定民心,维护统治;方便其掠夺该地区铁矿石、煤炭、畜产品等各种重要战略资源,为战争经济服务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