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企业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模型、方法、策略、技术四个方面对国内学者针对企业隐性知识显性化方面开展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然后,从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根源--隐性信息出发,提出了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信息可视化、信息扩展化、知识显性化.最后,从企业经营主要涉及三大系统--ERP、SCM、CRM角度出发,提出企业隐性知识显性化机制,指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隐性知识显性化与技术创新绩效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采集的部分知识密集型产业企业样本为数据来源,运用结构方程分析了信息资源、制度结构、情境系统因素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影响及它们进而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信息资源、制度结构、情境系统因素对隐性知识显性化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信息资源、情境系统因素之间显著相关,具有很强的协同效应;制度结构因素对技术创新绩效存在着间接影响,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而实现;信息资源、情境系统因素、隐性知识显性化对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性知识的共享和传播是知识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从隐性知识的内涵和特征入手,对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SECI转化模型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对策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关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转化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超过物质资产和金融资产,成为企业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源泉."知识"包括可以直接编码的显性知识和抽象的隐性知识,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隐性知识的价值必须通过显性知识的转化来实现,并通过这种循环转化而形成了一个螺旋形上升的知识创新过程.  相似文献   

5.
陈帅 《科技管理研究》2005,25(7):136-138
隐性知识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本文探讨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内涵,详细分析了在隐性知识转化过程中将遇到的风险,并提出规避风险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6.
企业隐性知识的产生途径及转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知识的存在及其显性化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阐述了隐性知识的产生和有效转移是建立在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基础之上的,探讨了促进企业隐性知识转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隐性知识是人们已经认知但未能用各种媒体表达出来的知识,主要包括个体隐性知识和集体隐性知识,图书馆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如何显性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着重阐述了图书馆隐陛知识特点,提出了图书馆知识管理中促使隐陛知识显性化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隐性知识竞争战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从企业的组织保障、网络基础和隐性知识显性化角度阐述了应采取的隐性知识竞争战略。  相似文献   

9.
论企业隐性知识的产生途径及转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晓红 《现代情报》2005,25(11):183-184,187
隐性知识的存在及其显性化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阐述了隐性知识的产生和有效转移是建立在非正式网络的基础之上的,并探讨了促进企业隐性知识转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案例的隐性知识挖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提出了通过跟踪案例求解者的思路,建立专家求解到知识领域的映射关系,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图来进行隐性知识挖掘,探索建立了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时代,隐性知识作为知识型员工进行创新的主要源动力,实现隐性知识的外化,也即是使隐性知识编码化、文档化,是企业进行专利权申报、获得专利权的前提,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以技术专利化为研究视角,通过构建隐性知识外化过程中的博弈模型,得出企业对高、低位势隐性知识主体的激励力度以及知识主体完成某项创新成果的概率等都是影响企业技术专利化的因素,进而提出,加强对高位势隐性知识主体的激励力度、提高对低位势隐性知识主体激励的重视程度以及实施产权化策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知识创造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王丰  宣国良 《软科学》2001,15(5):2-5
知识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企业所创造的大部分价值来自于对知识资产的管理。知识资产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知识通过社会化模式、外部化模式、组合模式和内部化模式相互转换,并且知识以螺旋式渐进的方式不停地进行这四种模式的相互转化,本文将上述知识创造的机理称为Spiral-SECI过程。  相似文献   

13.
企业隐性知识外部化过程中企业与员工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条件需要将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外部化,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企业与员工的相互博弈。据此提出一个动态重复博弈模型,分析了企业与员工在隐性知识显性化进程中的博弈过程,探讨了企业与员工最佳博弈策略的选择.最后提出了基于博弈结果的政策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4.
基于Web2.0的隐性知识外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芦昆 《情报科学》2008,26(2):247-251
当今世界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隐性知识的外化又是知识管理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对隐性知识外化难点的分析与思考,并且利用Web2.0之后的新概念和新工具提出一种基于Web2.0环境下的隐性知识挖掘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measu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and innovation in the Polish (n = 350) and US (n = 379) IT industries. Conceptually, the study identifies the potential sources of tacit knowledge development by individuals. That is, the study examines how “learning by doing” and “learning by interaction” lead to a willingness to share knowledge and, as a consequence, to support process and product/service innovation. This study empirically demonstrates that tacit knowledge internaliz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 (awareness and sharing) significantly mediate between tacit knowledge experimentation and socialization (acquisition) and its final combination (knowledge in action). While such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already exist, they have not yet been empirically explained and revealed in a single structural model. Further, this empirical approach enabled a demonstration that internaliz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 of tacit knowledge may occur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with equal success. Even so, the study also showed conscious tacit knowledge’s greater impact on innovation. Therefore, an organizational effort to manage autonomous, informal, and strongly contextual tacit knowledge is worthwhile and creates the capacity for superi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Finally, this study also demonstrates that national context influences tacit knowledge acquisition. In the US, “learning by doing” is dominant, whereas in Poland, “learning by interac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are more common. This might be related to factors such as risk acceptance that could be studied in more detail and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6.
张建华  郭增茂  刘潇 《情报杂志》2012,31(6):112-115
针对当前知识管理(KM)对隐性知识研究乏力的突出问题,通过案例知识表示实现对隐性知识的外显化与编码,以提高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效益.首先,对案例内涵以及现有知识表示方法进行了综述研究,分析了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可行性;进而,述评主流案例结构,设计并提出新的案例知识逻辑结构;而后,基于优劣互补思想分析并设计了面向对象基于框架方法的案例知识物理结构;在此基础上,设计KM之案例知识表示子系统模型,并阐释了模型工作机理,实现了对案例知识表示的完整支持.  相似文献   

17.
企业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研究   总被引:75,自引:0,他引:75  
隐性知识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本文探讨了企业隐性知识的主要内涵;较全面地分析了企业内部不同层次知识主体相互之间、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之间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的方式和障碍因素;建立了企业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模型;结合我国企业实际状况,较详细地探讨了促进企业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知识创造是创新主体不断吸收与转化知识,并将不同领域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有效利用的过程。从知识创造视角出发,构建了契合颠覆性创新特征的SECI改进模型(B-SECI),根据知识转移流动和创造演化等维度对颠覆性创新的发展特征与演化过程进行解构,旨在更能精准把握颠覆性创新演化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颠覆性创新主要包含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遵循社会化、外显化、组合化和内隐化等过程,并在具体形式上经历了创意社会化、方案外显化、技术雏形化以及最终的产品商业化阶段。  相似文献   

19.
从供应链某一节点企业的角度,将知识划分为内部显性知识、内部隐性知识、外部显性知识和外部隐性知识四种类型;同时引入知识内部化和知识外部化的概念,以SECI模型中的四种转化模式为基础将供应链企业知识转化模式扩展为外(内)部知识局部外化、联合性内(外)部化、内(外)部知识局部内化、社会性外(内)部化八种。本文认为在供应链企业知识转化模型中,知识转化可以以任一形态下的知识为起点,以顺时针、逆时针或者两者并行的方式自由转化。通过知识转化,推动供应链知识管理活动的进行,最终实现知识创新。  相似文献   

20.
开放式创新是企业获取外部隐性知识和扩大社会资本的重要渠道,对企业提高自身的突破性创新能力从而更加有效地实施突破性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及对长三角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开放式创新对技能型隐性知识获取、认知型隐性知识获取和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均有显著正向影响;(2)技能型隐性知识获取对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认知型隐性知识获取对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显著正向影响没有得到证实,但技能型隐性知识获取和认知性隐性知识获取显著正相关;(3)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和企业外部社会资本在开放式创新和突破性创新能力之间均有正向调节作用,且前者的调节作用大于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