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教师的教育立场,就是教师在面对教育问题时,能自觉地从教育的视域出发,以相应的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教育问题。教育的原点、过程和结果决定了教师教育立场的内在结构,包括教育的人性假设、内在逻辑和价值追求三要素。由此,教师基本的教育立场体现为生命立场、过程立场和意义立场。为了提升教师的教育立场,需要教师优化教育思维,坚定教育责任,修炼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2.
杨钦芬 《教育导刊》2014,(10):14-17
教师的教育立场,就是教师在面对教育问题时,能自觉地从教育的视域出发,以相应的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教育问题。教育的原点、过程和结果决定了教师教育立场的内在结构包括教育的人性假设、内在逻辑和价值追求三要素。由此,教师基本的教育立场体现为生命立场、过程立场和意义立场。为了提升教师的教育立场,需要教师优化教育思维,坚定教育责任,修炼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3.
哲学人性论的本体论立场消解人性的具体复杂性,客体化立场否认人性的主体选择性,预成立场遮蔽人性发展过程,均质立场抑制人性的升华,对解决教育场域中的人性问题具有局限性.教育工作者应确立人性的教育学立场,即生命立场,复杂取向;主体立场,实践取向;生成立场,过程取向;价值立场,超越取向.从教育学立场看,人性是以先天的遗传和发育为基础,个体在生命成长历程中逐步生成、发展和完善的内在特性.它的形成和变化主要取决于个体在后天环境中的人生实践与自我选择,可能丰盈也可能枯槁,可能上升也可能堕落.教育对人性发展之可为与应为在于:尊重人性,顺势导引;化育人性,启发自觉;提升人性,引领超越.  相似文献   

4.
对于教学过程的认识是教师进行教学构思和设计理性依据。文章认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我们能够发现教学不同的意义显现。具体而言,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教学过程就是认识过程;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教学过程就是教育过程;站在社会学的立场上,教学过程就是生活过程。  相似文献   

5.
王坤庆  方红 《教育研究》2012,(8):108-112
教师知识构成了教师境界的根基,它为教师的境界追求提供可靠的保障与前提。在现实中,教师是具有多重身份的社会个体,身份不同则知识立场不同,立场的复杂性导致了境界的复杂性。面对复杂多元的身份属性,教师理应秉持合理的知识立场和开放性的思维,发挥知识的功用及其价值,直面教师知识立场的多元性、多样性之复杂现实,在多重身份的重叠和冲突中求得知识学习和知识传授的平衡,睿智地破译教师知识的"逻各斯",通过知识提升教师境界,以此达到较高的教育境界和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6.
张芹 《新教育(海南)》2023,(S2):230-231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强调儿童作为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关注儿童的兴趣、需要、天性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在一日活动中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如何真正地从儿童的视角看待问题、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尝试用儿童的思维解决问题,不断探索如何真正地了解孩子。  相似文献   

7.
价值立场决定目标设计,目标设计决定、引导思维和行动。法庭论辩三方的价值立场不同,其法律思维也不同。相互对抗的"律师"和检察官由期望的法律后果确定价值立场,决定其由结果推过程的逆向法律思维方式。客观中立的价值立场使得专业范式和法律话语成为"法官"法律思维特征。法律思维即扎根于法理学智慧中。  相似文献   

8.
历史人类学作为一种研究路径,是史学和人类学的“联姻”,它源于各自学科的研究局限和困境,是学科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诉求。该路径下的教育研究基于时间和空间两大维度融合的研究视角,聚焦于教育中人的日常生活研究,在资料搜集上海纳百川,在资料分析上不拘一格。历史人类学路径下的教育研究的基本立场应是教育学立场——以关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初衷和思维审视天下的教育世界观,以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及人类发展为宗旨的教育目的观和价值观,以契合研究问题和对象为导向的教育研究方法论,以多元开放、兼收并蓄为依托的教育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师德评价中,教师是被评价对象,是评价的客体,往往很少有主动权。师德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规范教师教育言行,更重要的是提升教师的教育品质,鼓励教师自觉修炼师德,完善人格。师德评价要从教师的立场理解教师需求,辩证分析评价结果,在客观公正的评价过程中帮助教师专业发展。师德评价的教师立场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儿童立场是教育的基本立场,具有教育母题的性质。这一概念提出后,在认知和实践层面都有很大进步,但对儿童立场内涵的把握还不够完整。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思想,是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武器。要处理好国家立场与儿童立场的关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照耀儿童立场;要处理好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关系,防止个人中心的膨胀;要处理好自由与规范、愉快与刻苦等关系,进行价值澄清和引领。教师把握好儿童立场的关鍵,要确立儿童的主体性,聚焦于爱与意志,让儿童文化在社会情境中经受锻炼,同时要引导儿童自主变革有关制度。儿童立场的完整性在新时代将有更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教育技术学学科立场是解决与学科发展相关的一系列前提性问题的基本立足点。从学科内在逻辑的角度分析,教育技术学学科立场整体上是教育技术学学科的时代诉求和研究主体的价值追求的融合形成。在此构成机理下认知的教育技术学学科立场本质属性表现为由历史性,时代性和个性化综合而成的文化性,它对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影响根本且彻底。  相似文献   

12.
作为教育过程中一种先导性的文化意识,文化立场决定了教育对待各种文化的立足点和态度。以利维斯主义与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精英文化立场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有着巨大的影响,但也越来越暴露出一些问题与局限。根据文化研究理论的文化观念,媒介素养教育的文化立场应是一种现实维度与价值维度辩证结合的、与媒介文化"若即若离"、"既进又出"的批判立场。  相似文献   

13.
教师和家长是天然的同盟者。但由于两者的教育立场、教育场所、教育时间、教育途径的不同,在教育儿童的整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认识上的分歧和行为上的差异。当问题存在于教师和家长中间时,做为老师,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实践立场及其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学的实践品性决定了教育理论工作者要有实践立场,从这一立场出发的实践关怀是教育理论研究的道德使命;关怀实践有不同的心态,值得推崇的态度是“视人为目的”和“有耐心地守望”;实践关怀说到底是理论逻辑对实践逻辑的干预,但那是一种“有分寸的干预”;介入式的实践关怀需要的条件是:以“内在利益”为取向,在研究中不断提升实践智慧,保持思维方式上的自觉反省。  相似文献   

15.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为教育学的元问题在今天应从新的视角进行新的思考。在当代中国时空境遇中,在深度介入原生态教育实践过程中,从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出发,以动态生成的过程思维审视这一“老问题”时,会发现它不再是一个抽象命题,而是在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以“理论者·实践者”关系为中介的具体的“人·事”关系。  相似文献   

16.
教育活动唯有在真实中发展,在朴实中创新,才是真正的基于学生立场,以生为本。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开放的问题设计,启发学生思维,及时把握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在问题的不断生成和解决中有效推进课堂教学,真正基于学生立场构建本真课堂。  相似文献   

17.
当前的教育教学,由于社会的功利思想以及对儿童的不正确认识,童心正在被忽视,甚至扼杀。因此,教师要怀有一份敬畏童心、守护童心的理想,让我们课堂从教师立场、考试立场向学生立场的转变,实现课堂的智慧与灵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相似文献   

18.
<正>成尚荣先生在《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一文中写道:"教育的立场应该有三条基准线:教育是为了谁的,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的,是从哪里出发的。"基于此,我们回顾数学课程标准,早在2001年,它就引导教师"关照"数学学习中的儿童。仔细解读修订后的课标、教材,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内容调整、要求改变都是基于学生的知识体系、现实背景、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进行的,是对儿童的顺应和引领。我们的课堂若能满足儿童的需要,让儿童成为真  相似文献   

19.
备课是为课堂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应基于提升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拓展数学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形成数学思想与方法。基于上述立场,教师从确定教学目标、找准教学基点、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等四个方面,对数学备课改革的基本设想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学生素养发展、教师职责履行、教师个人成长、师生协作学习等多方需求是教师成为”学的专家”的内在驱动.从教的专家到”学的专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思想认识、教学立场、经验方法、现实条件等是其转变为”学的专家”的障碍.推动教师向”学的专家”转变,教育管理者要引导教师深化学习认知,帮助教师转换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