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育人导向、课程内容结构、学业质量标准、指导性以及学段衔接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线教师应理解并掌握这些变化,用以指导初中地理教学实践。通过分析《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育人导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编排、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变化,提出教学应对策略,以期为地理教师把握课程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2021年山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山西省中考命题"一核·六维·四手段"理论体系指导下,秉承地理课程标准中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性质,将课程标准要求与学科核心素养有机融合,将学科核心素养有机融合试题。试题以任务情境为载体,以问题驱动为手段,着重考查地理能力、地理思维和学科素养,充分体现学科育人价值,真正发挥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3.
从评价内容涉及的时间尺度、表现维度、描述维度、水平划分、作用、教学侧重点、层次递进、表征结构、课程内容与学科视角融合、地理工具与地理实践等方面,分析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学业质量标准差异,以期帮助一线地理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落实学业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深入解读和有效落实地理学科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学科育人价值提供了政策引领与策略支撑。着眼课程性质,明确教学追求,有利于把握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育人价值的关系。在深入解读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基础上,学校应发挥学科育人优势,加强实践探索,不断提升学科育人高度,拓展学科育人宽度,增加学科育人厚度,提高育人温度,彰显地理学科的育人特点与内涵,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追求与功能,以更好地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担当。  相似文献   

5.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及初中地理课程特点,结合案例,思考如何提高作业质量,在区域地理作业设计中落实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为培养初中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结合内容分析法,对比了2011年版和2022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的结构特点及内容要求的语义特征,发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结构与内容要求的语义表述上,都更加契合培育核心素养的地理课程目标,更注重增强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强化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为此,一线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充分理解核心素养内涵;增加学科知识储备,重视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强化地理实践,关注工具、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与学习。  相似文献   

7.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与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标准(实验)》最大不同是:"重视对问题的探究"。探究,能改变地理教师授课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教学;探究,能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实践证明,探  相似文献   

8.
基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课程内容要求的行为动词进行分类和比较,引导地理教师规范使用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9.
在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为解决传统单科教学中学生思维固化、视角片面等问题,培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开展了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课程目标,整体性地构建课程内容,根据跨学科教学特点探索双师交互协同教学的有效方式。以生物与地理跨学科融合为例,从自然环境演变下的人类进化过程这一主线构建双师共研同课的创新课堂,帮助学生提高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为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提供案例支撑。  相似文献   

10.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其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总结了新时代对地理教师的新要求:加强理论学习,把握育人方向;落实课程目标,审思核心素养;增强“实践力”,提升“教学力”;创设主题情境,贯彻主题教学;强化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发展;“教—学—评”一体化,放大教育功能;提升综合能力,胜任跨学科主题教学。  相似文献   

11.
叶德伟  肖龙海 《化学教学》2022,(9):14-18+28
以“物质”内容为例,从宏观呈现方式、中观编排体系、微观课程难度三个角度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行比较,挖掘《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做出的调整和优化,以期为教师依托新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实践提供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杨俐 《甘肃教育》2024,(6):112-115
跨学科融合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有效方式。跨学科融合是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跨学科融合能够打破各学科间的界限,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需要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下,了解跨学科融合的价值,有效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活动。文章从初中地理教学的具体工作入手,分析了跨学科融合对学科教学的作用,并对初中地理教学中跨学科融合的实践进行探究,以期在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为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在多个学科中的应用带来新探索。  相似文献   

13.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1]提出:为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要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大概念”的说法首次出现在课标中,为传统教学设计中知识繁杂、结构零散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2]也提出要构建大概念统领的化学课程内容体系,要注重学科内的融合及学科间的联系,明确学习主题,凝练大概念。由此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伴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变化,我国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进行了多次修订.日前,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是21世纪以来颁布的第三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新课标凝练了地理学科本质,提炼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通过对三版课程标准的分析比较,探...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应推进教学改革,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充分融合,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如何发挥出信息技术的育人作用,提升地理课程教学效果,成为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新版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作为研究背景,以初中学段地理学科为例,基于以往的教学经验,分析初中地理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路径。本文的研究旨在推动初中地理教学信息化建设,提升初中地理“教”与“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初中地理教学应该尝试跨学科主题教学,这是地理学科教学改革中的跨越式行动,旨在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学科融合,充分发挥多学科、多领域的育人优势,突出地理学科特色,更好地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从而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基于此,结合跨学科整合教学的实践意义,提出几项相关的实践策略以及注意事项,旨在多层次、多角度地对跨学科整合教学展开分析,寻找科学合适的教学途径,充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突出强调,课程标准“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得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得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地落实”。由此可见,在教师教学和落实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有效的支撑——大概念。《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又指出:“核心素养不来源于碎片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习得,  相似文献   

18.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要求综合设计课程和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加强课程之间的协同育人功能。同时,规定历史课程总课时中的10%用于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融合教学指基于主题、任务、观念和学生的活动需求,将两门或更多学科的思想方法、内容知识和活动经验进行整合和融通,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备素养,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文章以“交通运输”为例,通过地理与历史学科融合,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以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高度重视地理核心素养在学生发展阶段中的落实,重视地理学科在学生终身发展过程的育人价值,而区域认知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之一。文章探究南水北调为例,阐述促进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发展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