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优秀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区域优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二者的结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以及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探讨了区域优秀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优秀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间区域协作是带动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是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实现互惠共赢的重要途径。中国政府间区域协作存在着区域强制协作、区域利益协作、区域共识价值协作和区域惯性协作四种机制。区域性社会合作机制的缺失制约了经济合作的前进步伐,主要体现为诸如地方本位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的强大影响、利益的区域分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及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标准制约等"中国情境"。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干预经济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造成的主要问题有:地方割据、产业同构与恶性竞争、区域公共服务缺失。地方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是追求地区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导致了地方经济竞争的失衡。因此,为规避地方政府干预地方经济行为,应从制度、政府、企业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普遍存在着环境创设程式化、材料投放不当等问题,制约着区域活动教育价值的发挥。让农村区域活动真正"活"起来,需要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组织途径: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方特色开展区域活动;亲近自然,科学利用现有物品丰富区域材料;等等。  相似文献   

5.
“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下、效益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的重要"瓶颈"之一。笔者在调研与总结我国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进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资源应用效率低下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在新的发展时期建设"微课"资源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本文论述了"微课"的概念、组成、特点及分类,并结合佛山市"微课"资源库建设实践,总结了区域"微课"资源库开发步骤及途径,展望了"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杨国钢 《亚太教育》2023,(6):102-104
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学习的核心素养之一。新课标强调学生地理学习应能够解决真实情景下的问题,而区域就是承载真实情景的主要平台。通过区域地理复习,不仅要帮助学生构建头脑中的世界、中国地图,更需要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特别是陌生区域识别能力,而不仅仅是背诵地图的能力。因此,以“中国的河流”一课为例,从情境选择、问题构建、方法选择等方面阐述对于任务型区域地理复习课模式的探究与实践,探讨如何通过任务的方式,突破传统区域地理复习旧有窠臼,构建指向学生区域认知能力提升的区域地理复习课。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层面的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资源工作的新热点.同时,网络技术与数字视频技术的成熟使微课资源的建设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从而引领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文章介绍了微课的概念,以佛山市为典型案例,阐述了区域微课建设与应用的现状,并深入剖析了在建设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微课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以期为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池州师专学报》2014,(2):F0003-F0003
池州学院区域产业经济创新研究中心成立于2013年。研究中心以服务地方为宗旨,积极推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扎根于皖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面向地方和省内外开展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和教育培训工作、依托自身在区域产业发展研究领域中的学科专业优势,  相似文献   

9.
一、知识构建 研读课标“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分析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不难发现,其强调的是“分析”,强调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特征,并会比较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异,即掌握分析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方法。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  相似文献   

10.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为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四节内容,是高考重点考查的章节,授课课型为探究课。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与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土地、气候、水等资源密切相关。因此,本课设计按课标要求在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本课重点和难点在于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及区域农业一般方法的学习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地理内容主要以区域地理为主,根据教材编写中体现出“区域自然环境为基础、区域人文特色是核心、区域中的人地关系是落脚点、区域学习方法是重点”的特点,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式主要有五种:基于典型案例的学习、基于核心要素的学习、基于地图图像的学习、基于比较分析的学习、基于整体联系的学习,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学习阶段、课型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和整合,使课标、教材、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统一到学习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清末新政时期,县以下实行“城镇乡”地方自治.对于“城自治”区域的划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虽然规定“凡府厅州县治城厢地方为城”,但对于何者为“厢”,厢区应该如何划分,却并未予以详细说明,最终致使一些县在城厢自治区域的划分上费尽周折.清末武阳“城自治”区域划分过程的艰难与反复,即充分展示了城乡双方所能够利用的各种制度空间及其背后运作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地方高校融入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体现其办学价值,是其“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时代新模式之一。文章从地方高校办学的内外在条件因素,分析指出了该类高校融入区域协同创新的优弱势,并从“培育协同创新体”、“夯实协同创新基础”、“增强科研导向性”三大方面,提出地方高校融入区域协同创新的践行路径之思考。  相似文献   

14.
【教材版本】八年级《地理》(湘教版·下册)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课标解读】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某区域发展的影响。本条课标不要求掌握外向型经济的规范概念,而是要求运用有关资料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重在影响。因此,教师教学中应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读图分析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以及外向型经济优越性;二是运用有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外向型经济的特点,以及外向型经济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5.
《大学.研究与评价》2015,(1):73-77,72
该课题采用了点面结合、纵横比较、学科交叉法等研究方法,研究线路是:纵横考察——定点实验——理论探讨——归纳总结,从而研究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形成互动的基本规律。研究认为,地方院校与区域经济建设互动是学科建设的长久之策,必须将学科专业体系的构建与地方经济建设对接,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地方高校需要加强学科建设专业一体化建设与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互动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因地制宜,全面探索地方院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区域经济的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6.
《大学.研究与评价》2015,(1):73-77,72
该课题采用了点面结合、纵横比较、学科交叉法等研究方法,研究线路是:纵横考察——定点实验——理论探讨——归纳总结,从而研究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形成互动的基本规律。研究认为,地方院校与区域经济建设互动是学科建设的长久之策,必须将学科专业体系的构建与地方经济建设对接,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地方高校需要加强学科建设专业一体化建设与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互动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因地制宜,全面探索地方院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区域经济的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7.
赣南在地方历史和区域文化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业已取得较大成果,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本文从赣南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成果和特点入手,分析当下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因应之道。提出赣南客家研究应在坚持既有的在地研究的基础上,赋以区域研究在人类学知识体系建构上的意义,重视在地研究与离散视野的结合,实现在理论视野和学术话语上从“赣南客家”到“客家赣南”的转变,在研究区域上从“赣南研究”到“超越赣南”或“走出赣南”的跨越。  相似文献   

18.
地方本科高校不仅在行政关系上隶属于地方政府,而且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其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的贴近度越大,获得政府的认可度就越高,也越能显示其生存价值.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必须建立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学科布局.文章通过对地方本科高校生存特征、学科发展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五种取向.  相似文献   

19.
一、知识构建研读课标“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分析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不难发现,其强调的是“分析”,强调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特征,并会比较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异,即掌握分析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方法.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确定比较的两个目标区域(要有可比性);第二,明确两个区域划分的依据;第三,明确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第四,能分析各区域的自然特征;第五,理解各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六,比较两区域自然环境的特征差异;第七,比较两区域人类活动的差异;第八,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利条件,为区域发展提供依据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以服务区域社会为己任建设地方高校服务平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地方院校根植于区域社会,应定位于服务区域社会,建设好区域社会服务平台,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文化引领等方面提供有用、有效和先进的服务.地方大学只有在服务区域社会中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为此,地方院校应注重服务区域社会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