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书评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艺书评尤为发达,众多的诗话便是有力的说明。但是书评理论很薄弱,书评缺乏理论指导,所评之书不广泛,不系统,散论居多,随意性很大。书评无人说它是一门专门学问。可以说书评在人们眼里尚不成学。近些年来,书评事业有很大发展,书评理论的探索在蓬勃兴起,相继有许多书评理论读物问世。这些著作把书评学大大推进了一步。在诸多学问中,书评可以成为学,成一门独立的学问,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受到社会的关注、承认和重视,这是使人十分高兴的事。  相似文献   

2.
书评在我国读书出版界一直是一个薄弱领域,仅有的少数书评又难免有些投桃报李或互相吹捧、只说好话、不得罪人的人情书评,根本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书评。如何开展书评,使一些严肃客观、言之有理、掷地有声的书评在倡导整个社会的读书风气,进而推动出版业健康发展上起积极作用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期刊出的《<纽约时报书评>如何选书与评书》也许能给我们出版人与书评人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资讯     
声音我不赞成把书评过度理性化,对其提出过高要求。简单地说,它也不过是一个交流渠道。不好的书,没必要去理它,大家都不去理它,它自然就湮没在书的海洋里了,书评作者也  相似文献   

4.
漫话书评     
书评这门学问,既古老又年轻。说它古老,它有悠久历史,远在公元前400年,孔子在《论语》中就多次评论《诗经》;说它年青,它至今未形成理论体系,就连“书评”本身的概念也没定论。何谓书评? 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把“书评”作为动名词,其词意作宾提动前理解,即评书,指对图书进行评论的工作过程,一是把“书评”作为名词,指对图书评论的成果,即一种或一批对图书评论的文章。不过,一般理解,总是不圆满、全面的。把书评的对象仅仅理解为图书欠准确。  相似文献   

5.
这年头,赔本的事情是不大有人做的。我不认识书评刊物的会计师,无从知晓它们的经营情况;不过凭行情来揣摸,书评这桩事大抵是赚不了什么钱的。印“琼瑶”可以盖起大楼,卖“金庸”可以买来汽车,然而煞费苦心地编一本书评刊物,其结果往往令人心酸。不过,书评又的确是一项必要而且崇高的工作,有专家预测,在书籍的出版趋向饱和之后,将是书评的时代。可以说,书评刊物在今天受到一点冷遇,不过是暂时的现象。在暂时  相似文献   

6.
书评编辑几年前,有人向某大报投寄一篇近三千字的书评稿件,经编辑的删削,砍成百把字的书讯发表了。事后了解,这位编辑说:发表书评,岂不影响出版社登广告了吗?这自然是个别的例子,但这位编辑根本不懂得报纸发表书评的意义和职责,则是十分明显的。国外报刊一般重视发表书评,且有权威性书评版;报纸的书评编辑,要求有较高的素养,和很强烈的责任感。 19世纪俄国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都做过书评编辑。1857年,杜勃罗留波夫在中央师  相似文献   

7.
这个题目比较大。它涉及书评与一般社会心理、读者心理以及出版工作者、作者心理诸方面之间的关系。就我国目前的书评来说,尚未造成读者或社会心理难以承受的状况,犹如物价之于消费者那样。读者一般地是对书评不满足,不过瘾。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书评的一般化,缺少锋芒和针砭力。说到此点,当然就使人联想到批评性的书评。而这就涉及到书的作者和出版者的心理承受力的问题。本文所谈的仅仅局限于此。  相似文献   

8.
乱花渐欲迷人眼——图书评论异化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图书市场上纷然杂陈的书籍和报刊上一片叫好的书评,使人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读者常常抱怨,真不知买哪本好。真按书评上说的去买书,读了后又觉得不像说的那样好。花了不少冤枉钱,往往有一种无所适从、被愚弄的感觉。人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的图书评论到底是怎么了?书评的现状书评的现状是鱼龙混杂,什么层次的书评都有。不可否认,写书评的人中也不乏对社会、作者、出版社、读者、自己负责的,他们严肃认真,客观公正,应受尊重。但也确有大量质量低劣的书评。最近,在某网站上有人公开发布了一条广告帖子。不过,他销售的不是一般的产品,…  相似文献   

9.
论综合书评     
一什么是书评?在一般的认识中,都视之为对某一本书的评论。这种认识不能说没有根据,因为我们通常所见到的书评,的的确确差不多都是评论某一本书的,只是偶尔有时连带评两本书或最多三本书。所以,认为书评就是对某一本书的评论,从常识来说,有一定道理。然而,从科学地认识书评来说,这种认识又是不完整的,并不能概括书评的全部内容。至少还有另一种不是对某一本书,也不是对某两本书、三本书而是对某些书——或者说书籍群体进行评论的书评。如果那种对某一本书评论的书评我们可以称之为专书书评的话,那么,这种书评我们就可以称之为综合书评。这种综合书评,在西方是比较多见的,特别是对自然科学书籍的书评。他们称之为State of the Art Survey。这个名词中的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专家,书评作者多为知识分子,他们也热望自己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丰硕的成果,从而成名成家,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可是“书评家”在哪里?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不要说在今天,即使是在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似乎也难找到一个。比如听说书评界的同志要编一本书,介绍中国自古以来为书评事业作出贡献的人。人数相当可观。这些人均以“书评人物”名之。“人物”是一个中性名词,与“书评家”自然还相差一大截。这是不言自明的。那么是不是的确没有书评家呢?我看不  相似文献   

11.
实话实说:书评的学风和文风伍杰从历史的角度看,目的可以说是现代书评的繁荣时期。改革开放伊始的70年代末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催残,书评事业尚处于四无一少的状况:无书评组织。无书评专业队伍,无固定的书评阵地,无书评理论研究,书评文章极少。1979年全...  相似文献   

12.
声音     
我不赞成把书评过度理性化,对其提出过高要求。简单地说,它也不过是一个交流渠道。不好的书,没必要去理它,大家都不去理它,它自然就湮没在书的海洋里了,书评作者也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它身上。批评一个很差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晚年的萧乾先生在对来访的北京大学师生回忆起当年他组织书评队伍的旧事时评价说:“李健吾是一位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书评家。”北京大学教授书评学的孟昭晋先生也在《书评家萧乾:八十五岁生日之贺》一文中指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网络书评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好书评难写,难就难在国人尤其是文化人碍于面子,有许多话不得不绕着弯子说或者干脆不说,如此则写出的书评便失却了锐气和风骨。好书评的诞生有时会让书评作者付出人际关系渐行渐疏、朋友越来越少的代价,所以书评在中国一直很难健康蓬勃地发展。网络书评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因为批评家们可以在网络面具下自由地发表意见,一方面保持了书评的独立品格,有利于提高书评质量;另一方面为书评作者赢得了较大的自由表述空间,更使书评走向大众,充分发挥其对读者和出版社的影响。网络书店、读书论坛、出版论坛的出现,为专业书评的传播提供了广…  相似文献   

15.
出版业将写书评划归到宣传的范畴里,这是王大妈自夸的路数,作为商业行为,不能说就是错,但就决定了书评的附庸属性,基本等同于厂家自撰的产品介绍。当年马克思对蒲鲁东《贫困的哲学》进行批判,写成街学的贫困》,按照权威工具书上的说法,它属于书评。不太纯粹地仿此而起这样一个交错  相似文献   

16.
我国近代书评的出现与发展,固然有受到西方影响的一面,但也有它自己的内在发展的因素,它继承了中国文人评书的传统,其中与序跋的关系就很密切。我国古代书评不发达,书刊的序跋常常是书评的一种方式。因此,有人说序跋也是书评。最初的序跋,一般是放在作品的最后。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就是如此。那时统称为序,后来才把放在一本书或  相似文献   

17.
高建同在《中国图书评论》1992年第六期《漫议书评的薄弱点》一文中说,目前的书评,学术气氛过浓,说明性太强,使书评始终绷紧面孔向读者,无法达到在图书和读者中架起桥梁的目的。因此需要在体例与文笔上来一次革命。它应在文学与艺术门类中寻找契合点。写书评时不妨在写作时掺入些情感因素,使其在形式上更加活泼多变,在感情上更与读者沟通。如,我们可以向广义的散文体看齐,多写些日记体书评、书信体书评、对话体书评,报告体书评、抒情体书评,简语书评、写意书评,答问式书评。这些变体书评,既可保持内容的学术性,又有散文体特有的亲切、活泼、自然、丰富多彩的形式特色。它糅进了作者的真实感情,便容易使读者接受,用接受美学的观点说,这才算真正完成了一个作品创作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拒绝书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些日子一位学界老前辈来信,说打算为我们刊物写一篇书评。这事要是放在过去,像他这样的大腕,客气的话打个招呼告诉你投稿,不客气的话就该直接告诉你准备放在哪一期甚至什么位置了,但是,现在已经俱往矣……。因此,我毫不犹豫且非常客气地告诉他,我们的刊物不登书评。  相似文献   

19.
书评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也产生过一些理论,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书评学理论体系正在研究和建立之中。在我们研究书评理论的时候,一个首要的问题便摆在了面前,那就是什么是书评,书评的范围如何界定?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普遍有两种看法,笔者概括为:一是广义论,一为狭义论。这两种书评界定说都值得研究,而应给它一个符合书评规律的科学的定义和界定。  相似文献   

20.
博学多识、目光如炬的钱钟书先生,对于书评似乎没有直接说过什么好话。他于1939年2月18日在《写在人生边上》一书的序言中,起笔就是调侃所谓"书评家"的: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末,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缴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