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摘要:宇宙观是影响一个思想体系及社会制度的重要因素,传统武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对古代宇宙观的认识。为丰富武术哲学体系,揭示中国古代宇宙观与传统武术形成之间的哲学基础,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在古文献史料的基础上阐述古人从对宇宙认识,从中提取传统武术哲学之精华,认为传统武术哲学的形成前提是对宇宙的认识,并超越了神论限制,走向发展的正途;中国古代气论、道论、太极发生论、宇宙生命整体论影响着传统武术哲学的本质观、修炼境界观、平衡观和武术哲学的基本理念。该研究不仅说明武学产生的思想基础,丰富了武学的认识论体系,而且揭示了传统武术哲学的发展过程与规律,对我们认识武学体系的内在精髓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我国传统武学理论是历代武术家对武术教学、训练和实战经验的总结,是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挖掘整理和分析研究我国古代武学理论,对现代武术理论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运用文献综述法,依据古籍武学中的"三节论",并结合现代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从实战应用角度研讨武术散手技术的发力和攻防规律等.  相似文献   

3.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关于“气”的思想历史悠久、内蕴丰富,贯穿于中国绵延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以至于有的学者将中国传统文化称为“气文化”或“气感文化”。本文拟将先秦诸子关于“气”的审美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和分析:老子首先将“气”纳入哲学范畴;其后,孟子和庄子较早在审美意义上使用了“气”范畴;管子和荀子的气论思想也在气论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动与静是中国古代一对重要的哲学命题,动静学说的形成对中华传统武术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试图用现代科学知识对武术运动中的动、静关系进行剖析,阐明动静学说在武术运动中的应用,为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体用”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史中的概念,也是武术文化体系中的重要脊线。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思维方式和分析框架,“体用观”对建构武术理论有着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和历史研究等方法对武术与体用思想相融的基本内涵、内在机制以及方法意义进行分析与阐释。认为,拳势“以练周身一体的内气与劲力为体、以练攻防一体的技击战术与技巧为用”、拳理“以静为体,以动为用”和拳法以“体道、味道,进而以武入道”的体认阶序共同建构起了武术“练体”与“练用”的基本内涵;“道器不二”的道艺体用观、“已发未发”的动静体用观以及“摄用归体”的拳势体用观集中反映了武术与体用思想相融的内在机制;武术的延续过程是在一次次“体用互变”的过程中实现了对自身的内在超越,其对体用思想的吸收与借鉴,不仅从思想层面印证了传统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更为重要的是为自身在整个传统文化延续与更迭过程寻找到了“因循”与“通变”的理据。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各方面都开始与世界接轨,武术也不例外.但是在武术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比赛中作弊、暗箱操作、裁判不公等.这些都是武术发展中的巨大障碍,是极其背离武术精神的.武术教学中应着重加强武德教育,突出武德在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7.
摘要:以模因论和文化结构层次理论为依据,以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四大拳种的典型技术动作为主线,以少林、武当、峨眉三大武术流派的功法、套路、格斗形式为载体,以与武术“技术”特征和“攻防”特色相关联的文化因子为研究对象,采用文化组学量化与逻辑思辨相结合,田野调查与结构式访谈相结合,专家甄别与问卷调查相结合,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挖掘、提取、筛选、凝炼对中国传统武术理论体系形成、发展、演变以及不同拳种拳理、拳法、拳路、拳势(式)等形成起统摄作用的文化基因,建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基因谱系理论模型。结果显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基因谱系结构模型由“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拳理基础”“技击思想”“德行思想”“审美情趣”六个维度所涉及的24个文化基因组成。六维度结构模型既能鲜明的体现出中国武术的文化特性,也可为解释中国武术的文化特色提供较为满意的答案。对认识武术文化基因,彰显武术文化特色,守护武术文化家园有重要借鉴意义。文章还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共同文化基因和特色文化基因、武术文化基因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8.
作为武术技术、理法、道德、思想的重要载体,武术谚语是汉语谚语家庭的重要成员,具有鲜明的修辞特点,对其进行探究对于对外汉语中的武术文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查阅武术典籍、拳谱以及武术文化相关研究文献,从语言修辞学的视角,对武术谚语的修辞特点进行了梳理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武术谚语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9.
"气"是中国传统文论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个文学批评范畴,它包含着中国人对文学、艺术以及审美的独特体验。曹丕首开"文气"论,孟子哲学体系中又以"养气"之说为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理论对后世影响颇深。试图就"文气"论与"养气"论加以展开,探求疏通二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武术国际化发展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访问调查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武术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主要结论:武术国际化的本质是中外体育文化相互融合、多元发展的一种趋势;对外武术教学是中国学校教育和武术研究机构值得认真研究的一块新领域;国际武术教材的编写除要体现出应有的国际性特点之外,还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文化差异研究对于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气来"与"气骨"是<河岳英灵集>中两个具有不同内涵的概念,"气来"中"气"的是作家的个性,体现了作家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而"气骨"则是由"气来"生化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历史发展过程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从搏斗形式的“武”发展成为一种术道并重的“艺”的过程中,“气”是其“神韵”的源泉、“道”是其“精神性”的根本、“心”是其“妙悟”的基础.在梳理中国武术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武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武术发展的终极追求,“道艺并重”是武术和谐发展的精神需求,“武艺兼修”是中国武术创新发展的原点和归宿,旨在为更好地认识武术的艺术特性、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武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武术运动和民族传统化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中华武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已是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内容中重要的有机成分,而不再是过去狭义的“开德”。新的历史时期,武术社会里更加需要“武德”,但提高武德修养与思想政治,品德,纪委,法制及武术教育紧密相关,而不单一地存在于专门的武德教育。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化的"慎独"语境中,中国武术的发轫与提撕无疑使"慎独"思想更具独特韵味。其中,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武术之"练"因受到"慎独"的引申而开拓出了广阔的论域空间。就其主导倾向而言,武术之"练"由简单的"内练"与"外练"之别演变为"招熟-懂劲-神明"的逻辑架构。由此,我们认为,对"招熟"之"精"与"通"的追问需要武术人具有"自省自明"的体认之知;对"懂劲"之"辩"与"证"的追问需要具有"慎之又慎"的度己之知;对"神明"之"敬"与"养"的追问需要具有"诚之又诚"的戒惧之知。三维度之间须臾不可分离,共同建构起了武术之"练"与"慎独"的内在逻辑。从实践智慧来看,武术人唯有做到直觉之知的默会体认与向道而思的逆觉体证,才能真正掌握武术"练"之"道枢",从而达致"道通为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从跆拳道中“道”的含义及武术中“德”的内涵及其体现进行比较,对“道”的实现从教学风格特点分析,建议武术中“德”的实现应借鉴“道”的教学方法,从而通过武德的培养,使人们在道德观念日渐模糊的现代社会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充分体现和发挥武德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清照追溯歌词发展历史,以为自唐至北宋“涵养百馀年”,均呈“乐府声诗并著”局面。她批评“宋子京兄弟”,“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考宋祁创作,有声诗,亦有“乐府”。宋祁是仁宗朝雅乐建设的骨干,他“乐府声诗并著”的创作,正是宋初礼乐文化建设中“士大夫之词”创作的典型表现,也反映出“旧声”、“新声”竞相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欧美学生习得"VP+起来"的情况进行定量研究。考察的范围是"起来"的趋向义、结果义和时体义。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欧美学生来说,"VP+起来"确实有难度,很多学生到了高级阶段,仍然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这一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8.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基于跨文化交际的“第三空间”理论,结合人类文化学、语言学、传播学的相关思想,对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问题展开研究。研究目的在于借鉴“第三空间”理论相关思想,应对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的现实困境,提高武术跨文化交际能力,加速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研究认为:文化休克、民族中心主义、语言障碍等是影响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的现实困境。本着平等、对话、和谐、开放的文化精神,通过文化身份转换,从“第三种视角”审视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际与传播,有助于克服民族中心主义,从而为两种文化间的顺利交流搭建桥梁;选择兼通中外两种文化的人才,构建传播者的“复合文化身份”,才能顺利进行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际;利用身姿语、方位语、生态语、文化图景等实践策略,探寻吸收中国武术的“文化接口”,搭建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的“第三空间”。“第三空间”理论为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际和国际化传播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和方法论,对于推动中国武术的国际化进程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