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作为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无论是一种课程形态,还是一种学习方式,它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普遍采用的是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的,以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为特点的新的学习方式。本文就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学习方式的类型,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方法等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本文认为新的学习方式可分为三种,即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注意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着手,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3.
王晓峰 《成才之路》2010,(3):I0015-I0015
新课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要求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就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态度、意识、习惯品质和认知的倾向.是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和反映。也就是要让学生变接受为探究、变被动为主动、变个体学为合作学。当然学习方式的改变不是代替和否定旧的学习,而是对旧的学习方式的一种扬弃.一种发展。  相似文献   

4.
研究性学习是创造性学习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研究性学习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 ,经过多年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是满足社会及学生发展需要的、具有创造性学习特征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 ,学生在开放性的自由和谐的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 ,通过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方式 ,帮助学生在接受学习的同时 ,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从而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 ,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形成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特征、创造思维方式、创造意识、创造技能 ,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 ,从而实现素质教育育人目标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学习方式与案例教学的含义 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它反映的是学生倾向于以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一般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学校教育采用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教授和独立完成任务,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偏重于记忆和理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而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学习方式,即“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7.
王青杰 《教师》2012,(8):103-103
一、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能营造一种勇于探索、讨论和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偏重于记忆和理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而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学习方式,即"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9.
探究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主动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从现实生活和学科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对教师来说,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它与接受性学习一样是学生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探究的课堂教学既能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下面就是在情境——探究的课堂教学中总结的一些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0.
刘国庆 《教师》2011,(18):43-43
英语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标志,英语合作学习是以英语自主学习为前提的一种学习方式.高中英语合作学习是现在高中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把学生组织到一起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其意义在于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1.
<正>深度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回归人本性的学习方式。为了改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碎片化、程式化、形式化等浅层学习现象,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1.兴趣:信息技术深度学习的基点。兴趣是学生信息技术深度学习的动力。深度学习的发生,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不断给学生制造一种"惊奇"与"惊喜",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需要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竞赛等引入教学  相似文献   

12.
学生的学习方式大体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接受型学习。在接受型学习过程中,知识被直接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习方式强调吸收和掌握。而另一种是发现型学习。在发现型学习过程中,知识被间接提供给学生。这两种学习方式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如果运用得当,自然能相得益彰,我们不能轻率地否定其中任何一种。然而,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我们更主张把简单重复、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转变成能动地探索、发现和研究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3.
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往往是以探究学习的方式展开的,一般意义上的探究学习必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大量的学习可以是学生个体独立完成”的,“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实质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4.
正网络学习环境是一种支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理想场所,为学生提供了能及时反馈的全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不断地实验、探究、发现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合理利用网络环境,将改善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若把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两个系统,学习方式的改进有以下两个主要途径。一、数学课堂学习方式的改进课堂学习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因为这是接  相似文献   

15.
徐佳 《辅导员》2014,(15):84-84
<正>网络学习环境是一种支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理想场所,为学生提供了能及时反馈的全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不断地实验、探究、发现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合理利用网络环境,将改善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若把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两个系统,学习方式的改进有以下两个主要途径。一、数学课堂学习方式的改进课堂学习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因为这是接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新的多样性的学习方式。本文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并且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三种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7.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内涵及实施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三种学习方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已为广大教师所应用。学生学习时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相对独立性,有其存在的价值,相互间不能取代。但一种学习方式很难独立地完成所有学习任务,这需要其他学习方式的补充和辅助,相互之间取长补短,才是有效学习的上策。  相似文献   

18.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探究性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是相对于接受学习的传统学习方式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试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通过探究让学生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寓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们现在在国家实验区培训中所使用的学习方式就是合作学习方式,这是一种主动的、同时也是一种探究式的合作。  相似文献   

20.
熊瑜 《南昌教育》2009,(10):23-25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的出现,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改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和心理品质发展,可以说是一种适应素质教育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