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16—18世纪,近代科学在解决毒物检验、尸体解剖、物证检验等诉讼专门性问题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与古代科学相比呈现出一些特征,比如注重使用仪器、接受同行评议、关注物证解读等。鉴于这些原因,法学界对科学解决诉讼专门性问题表现出欢迎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高建国 《新高考》2007,(7):75-78
(1)17世纪是近代自然科学创立时期,牛顿力学体系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2)18世纪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准备阶段,为19世纪科学的巨大发展创造了条件。(3)19世纪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的时期,被誉为“科学的世纪”。自然科学开始向综合化、理论化迈进。(4)20世纪是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时期。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新科技革命,  相似文献   

3.
作为承上(英国)启下(德国)、继往开来的法国科技创新模式,对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文章对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成为当时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法国的科学观念的创新、科学制度的创新以及科学运行机制的创新三个层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以希对当代中国的科学创新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16-18世纪近代科学在欧洲兴起,随之近代科学思想和方法论形成.然而,不同工具书、不同学者对科学的定义有不同的认识.科学在研究材料、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结果上必须有可以检验的实证标准.科学需要检验,但其检验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前进在不断发展、不断充实和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5.
考察中国大学教育在20世纪发展的历史轨迹,它大体经历了三种办学模式的演变,即欧美传统模式(19世纪末—1949年)→苏联模式(1950—1980年)→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模式(1981年—)。欧美传统模式是以人文主义文化为中轴;苏联模式是以政治文化为中轴;中国现代模式是以科学文化为中轴。中国的大学教育在进入21世纪中期以后,将开始由科学文化为中轴向智慧与德性为中轴转移。因此,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将会在21世纪内发挥更大的理论威力,将在"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过程中,使中国大学成为科学与人文并重,更加侧重主观精神的文化生产场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推动近代历史进程的两大事件———17世纪牛顿科学革命与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出发,阐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产生和形成的理论依据,以及以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为依据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基本原理,从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必将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不断地完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考点指津】1.归纳17—20世纪世界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1)17世纪是近代自然科学创立时期,牛顿力学体系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2)18世纪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准备阶段,为19世纪科学的巨大发展创造了条件。(3)19世纪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的时期,被誉为"科学的世纪"。自然科学开始向综合  相似文献   

8.
从近代科学诞生起,科学与宗教一直处在冲突状态。科学与宗教的发展,共同经历了中世纪科学作为神学婢女、近代科学革命、达尔文革命等重要事件而到达现代。其间,科学与宗教的活动领域经历了此消彼长的演化,在相互冲突、对抗、交融的过程中,双方的个性特征也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9.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4,(15):F0002-F0002
一、生平介绍 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1776—1841)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出生在一个地方官和律师家庭,从小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广泛接受了各种新的思想。12岁到18岁在奥尔登堡古典中学学习期间,显露出他的天才。  相似文献   

10.
物质观分为科学物质观和哲学物质观两种形态。近代科学物质观分为原子论和以太论两大派别 ,近代哲学物质观主要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运动、物质与时空等方面进行论述。现代科学物质观在物质可分性、物质与时空、物质的自组织特性与真空的物质性等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现代哲学物质观可分为实践论物质观、有机论物质观与整体论物质观。近代物质观具有明显的预设主义特点 ,而现代物质观具有一定的相对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1.
乌克兰民族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斯拉夫部落时期。基辅罗斯以来的一千年的乌克兰文学可分三个时期 ,即古代文学 (9— 18世纪 ) ,近代文学 (18— 2 0世纪 )和现当代文学 (2 0世纪至苏联解体 )。  相似文献   

12.
Studies on women’s contributions to science focus on the fact that girls and women were excluded from higher education until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This exclusion from the institutions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an exclusion from science. B. Rang argues that this interpretation is fed by the assumption that in former times, especially in early modern times, learnedness was bound to institutions of learning: grammar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If one considers, however, that the “universitas litterarum”,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of that period, was not bound to universities, one becomes aware of non‐institutional forms of higher learning. The fact that women participated in these broader concepts of learning is shown with unique sources: the encyclopedias of learned women, published in several European countries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The main issues dealt with are 1. the history of the catalogues of famous women which were published from the 14th century onwards; 2.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issues of the “modern” encyclopedias of learned women: the informal channels of teaching for girls and women; the subjects in which women were well‐represented and the influence of a privileged social background.

  相似文献   

13.
英国在17世纪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然而,18世纪以后,英国失去了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地位,这一地位先后被法国、德国和美国所取代。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到20世纪初,英国开展了一场旨在改变古典教育传统,加强科技教育的大学改革运动,大学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20世纪以后,古老的英国重振雄风,坐上了世界科学巅峰的第二把交椅。  相似文献   

14.
精英技术教育理念与法国高等教育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世界科学活动中心与高等教育中心的相关研究所提供的准则,法国是18世纪下叶到19世纪上叶的世界科教活动中心。在法国走上高等教育强国历程中,精英技术教育理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精英技术教育理念以科学体制化为基础,以高等专科学校为载体,培养科学理论深厚的精英工程师。19世纪下叶起,法国在反思精英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分离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德国大学为标杆、以扩大大学自主权为核心的复兴高等教育的梦想。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是科学的世纪.现代科技革命与当代科技革命贯穿于20世纪史的始终,人类进入了科技文明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改变20世纪历史进程和决定未来发展的革命性力量,人类在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大路上迅跑.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正视当代科技竞争的严峻与紧迫,更没有任何理由不勇于面对它所提出的挑战及其所带来的机遇.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在于对自己所处时代重大基本问题的科学发现与正确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在20世纪成功实现了两次理论主题转变,并实现了理论上的新突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对于当代的理论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自然科学的新进展揭开了科学转型期的序幕。恩格斯在总结概括19世纪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的新思想。20世纪,系统科学作为一场新的科学革命悄然兴起,在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等一系列技术科学的推动下,系统科学取得了快速发展。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以及突变论等新的理论,使系统科学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出现的经济与社会的巨大变化,催生了试图通过理论建构和案例分析来打破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分野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诞生。该领域经历了强纲领、社会建构论、社会学有限主义时期后日渐衰微,但科尔以"实在论的建构主义"为其在理解科学与人文关系上展现了生机,该学说对构建适合于当代的科学传播模式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9.
约翰·洛克是欧洲哲学史上著名的哲学家,西方近代经验论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是极其丰富的,从而为他赢得在欧洲哲学史上盛誉的是他的经验主义认识论思想。洛克在他的巨著《人类理解论》中系统地、深入地论述了他的经验主义认识论思想。洛克认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15世纪中到16世纪西欧哲学——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形成的历史追溯。第二,十七世纪的英国——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形成的肥沃土壤。洛克作为英国经验论的集大成者,其理论的形成是在英国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洛克的认识论认为知识的确定性是贯穿洛克认识论的主线。洛克认为,探求明白的、确定的知识,仅靠对理性或观念的考察是不能获得的,还要转向对语言的分析与批判。洛克对知识确定性的探讨,目的在于对人生确定性的探讨。因此,文中把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1)认识主题能力的分析;(2)观念知识的探究;(3)语言的理解分析。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对近代英国经验论发展的影响。(2)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对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发展的影响。(3)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康德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哲学对于科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9世纪以前,德国的科学与英、法等国相比,长期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1781—1831年,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为科学方法的进步和科学体制的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使德国在具备了当时最先进的科研体制的同时,又培育出一批优秀的科学家,于是德国进入了科学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