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教育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扶贫工作新举措,精准扶教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之一。精准扶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阻隔贫困代际传递、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举措。农村贫困山区学前教育精准扶教能精准针对农村贫困家庭的学龄前儿童特点和本地区学前教育需求与现状,采取行之有效的特殊措施精准发力,在扩大贫困山区学前教育资源、提升教师队伍保教能力与学前教育质量方面有显著成效。简言之,精准扶教助推农村贫困山区学前教育发展与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2.
教育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扶贫工作新举措,精准扶教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之一。精准扶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阻隔贫困代际传递、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举措。农村贫困山区学前教育精准扶教能精准针对农村贫困家庭的学龄前儿童特点和本地区学前教育需求与现状,采取行之有效的特殊措施精准发力,在扩大贫困山区学前教育资源、提升教师队伍保教能力与学前教育质量方面有显著成效。简言之,精准扶教助推农村贫困山区学前教育发展与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3.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之年。我国当前的教育扶贫政策表现出价值取向更加公平正义、覆盖领域愈加全面、扶持对象更为精准聚焦、体系构建不断立体延拓、工作机制融合多元主体等特点。针对"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多维贫困突出等问题,考虑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我国应制定常规化、制度化的教育扶贫政策体系,实施综合性教育扶贫措施,建构教育扶贫共同体,开展教育扶贫政策评估,强化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统筹衔接。  相似文献   

4.
湖南是农业大省,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乡村。乡村教育线长面广、基础薄弱,是全省教育工作的突出短板和边远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瓶颈。办好乡村学校,帮助乡村学生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实行精准扶贫和教育扶贫的关键环节,是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对此,湖南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高度重视,相关领导先后作出重要批示,组织开展全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调研。调研组以会同县、泸溪县和浏阳市为样本县开展了深入调研,总结了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硬举措、好做法与好经验,发现梳理了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并就进一步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深度贫困县精神贫困的致贫机理及脱贫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度贫困县是当前脱贫攻坚的重点与难点,精神贫困已经成为制约深度贫困县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以陕西省丹凤县为例,通过实地调查与数据统计,梳理集中性贫困区域农户精神贫困的主要表现,分析深度贫困县精神贫困的致贫原因,从学理上探究精神扶贫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从扶志、扶智、扶职和扶质四个维度提出深度贫困县精神扶贫的路径选择,为解决集中性区域深度贫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成为贫困县发展的目标指引。"贫困县摘帽"的关键在于"识真贫,扶真贫和真扶贫",概言之,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此,本研究着眼于此,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为例,重点研究怎样开展"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精准扶贫工作,以期让贫困群众真正祛贫根,奔富路。  相似文献   

7.
乡村小规模学校创新发展是乡村教育的重要内容。但目前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面临重重制度障碍:大一统的学校管理政策、以县统筹的经费管理政策等强制性制度限制;与正常规模学校相同办学思路的规约;自我边缘化定位等。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创新发展,需要政策供给上由统一化转向差异化,以政策引导与支持学校特色发展;乡村小规模学校要充分挖掘自身的属性优势和发展特色,重塑自我价值;教育管理部门给予学校知识扶贫,帮助乡村小规模学校突破知识贫困陷阱。  相似文献   

8.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作为拔除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在精准扶贫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的作用。同时,教育扶贫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保障。立足于秦巴深度贫困山区两河口镇的教育扶贫实践,分析教育扶贫实施过程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并提出破解路径。研究发现,该地区通过控辍保学、精准资助、结对帮扶、职教帮扶四大教育扶贫措施进行"造血式扶贫",提升人力资本开发,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但教育扶贫也面临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与扶贫效益不明显、教育精准扶贫瞄准偏离与政策悬浮、教育扶贫主体单一化与扶贫客体被动性的困境。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强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厚植人力资本,增加教育投入供给、构建教育精准扶持治理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多方扶贫主体参与的教育扶贫格局,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进而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精准扶贫创新生态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农村精准扶贫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使命、责任与要求和阶段性工作任务的重大决策,并在现阶段发挥了促进新农村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加快贫困农村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大资金投入现代农业的力度、提高深度贫困户的抗风险能力、加速贫困地区农村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依然存在贫困农村空巢家庭难扶持、农村基层利益冲突难平衡、农村可持续反贫困待加强等问题,因此仍有必要从精准教育、精准发展、精准参与、精准协调、精准保障五个子系统方面构建农村精准扶贫创新生态系统,以深化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推动农村走上可持续精准脱贫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精准扶贫是我国当下和未来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的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建设与发展被忽视,教育财政投入与政策倾斜存在一定的重复现象和粗放问题,进一步聚焦教育则突出体现在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严重不足、义务教育阶段小规模学校建设不达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与结构不协调、民族地区"双语"教育衔接不畅,师资配置结构性短缺,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仍存在问题.必须面对这些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并实行重点攻关,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才能实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和全面脱贫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梳理我国近十年颁布的学前教育政策文本,发现农村学前教育政策从外部看具有数量多、发文层级高、互相支撑与呼应等特点,从内部看呈现目标清晰、重点突出、职责明确等特征。农村学前教育相关政策体系的整体性持续加强,未来发展的基调和方向逐渐明晰,进一步融入乡村振兴和扶贫攻坚发展战略中,并与政策研究相互支撑形成良性互动。有必要进一步明晰政策方向、优化内容体系、强化执行监督,为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扩容提质、推进学前教育公平、实现"幼有所育"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2.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的精英知识分子,在融入乡村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具有实现在场式专业发展、提升扶贫质效的价值。乡村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应具有与乡村社会文化、与乡村学校学生以及与乡村社会资源的社会融入意蕴。基于乡村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时存在主体性困境、环境性困境以及制度性困境的日常事实,具体的融入路径有:以乡土情怀培养激发乡村教师的内源性责任感;促进乡村教师观照扶贫对象的职业教育恰切选择;融通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价值取向;改善社会支持体系以提升乡村教师的乡村社会融入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国家教育扶贫政策的演变逻辑和广西的教育贫困实际,广西的基础教育扶贫政策逐渐囊括了教育补偿的资助体系、学校发展的援助体系、教师队伍的补充体系、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融合体系等独具特色的教育扶贫内容,在政策逐步落实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经验特征:以贫困学子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教师发展为核心的扶贫体制、以学校建设为支撑的扶贫平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扶贫手段。  相似文献   

14.
利用河南省53个贫困县近2年发布的1 124条与乡村振兴有关的新闻,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方法,深度挖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关键信息,并判断不同地区乡村振兴发展阶段。研究发现:脱贫摘帽时间早晚是影响发文数量与频率的关键因素;以乡镇为枢纽,强化基层组织与开展广泛调研是各地的普遍做法;仅有5个县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基本成型,绝大多数地区还处于乡村振兴规划设计与重点突破阶段。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把握河南省各贫困县乡村振兴发展进度,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全省工作步伐。  相似文献   

15.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为新时代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而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对中西部6省18个扶贫开发重点贫困县(区)180余所农村中小学调查发现,新时代贫困地区学生还面临六大相对贫困问题:经济贫困、知识贫困、能力贫困、情感贫困、文化贫困、信息贫困。这些相对贫困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脱贫攻坚的整体效果。为此,提出加强创新学生资助方式、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校质量、加强就业创业教育、高度关注贫困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坚持内源发展理念、强化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六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期,扶贫攻坚的思想脱贫问题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物质匮乏问题同样重要。文章从调研湖南省慈利县贫困人口的思想问题入手,总结导致该地区贫困的几种典型脱贫思想观念及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解决思想脱贫问题的方法只能是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文章结合慈利县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从思想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前提,再结合新时期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治教育理念以及构建全面性地政治教育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慈利地区贫困人口思想脱贫的破解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到2035年要实现教育现代化,难点和重点在农村。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地区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使部分偏远山区依然面临许多困难,教育扶贫任重道远。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创造了“大家好才是真好”学校共同体教育扶贫新模式,其方向明确,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将教育扶贫常态化,达到互利互赢的效果,在国内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全面脱贫时间节点的到来为教育扶贫开启了新的思维起点,向教育扶贫提出了过程性挑战。基于后扶贫时代贫困现象的主要特征,教育扶贫质量的可持续提升有赖于处理好教育发展与教育扶贫、扶智与扶志、农村教育贫困与城市教育贫困、扶贫主体与贫困主体、教育扶贫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等关系。后扶贫时代的教育扶贫应诉诸多维关系视域的系统化行动,在扶贫实践中需进一步凸显教育发展的功能建设、精神扶贫的价值指向,关注特殊贫困人群的主体特征、倾听教育贫困者的主体诉求,探索国际教育扶贫经验的在地化实践,推动实现我国教育扶贫经验的国际社会贡献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内蒙古地区经济快速却不平衡的发展,农村牧区贫困问题越发突出,急需缓解并最终消除。基于2011年内蒙古国家重点贫困旗县数据,从基础设施,专业农业设施、合作组织,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情况等方面对这些贫困旗县的贫困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内蒙古国家重点贫困旗县贫困状况仍然严峻,其人均生产总值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农村基础设施,专业农业设施、合作组织,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城镇化程度低,乡村劳动力转移程度低;卫生条件差;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发展水平落后,种植业结构不合理,粮食单产低,耕地机械动力投入不足;人均政府财政预算支出不足等,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贫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已进入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但贫困地区的农村和农民的脱贫仍面临巨大挑战。晏阳初在乡村改造中积极开展农民教育,针对农民“愚、贫、弱、私”四大问题,从生计教育到公民教育,将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相结合,具有丰富的现代价值。鉴于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我国推进精准脱贫工作,应大力发挥教育脱贫作用,激发农民内生力量;开展精准职业教育与培训;强化人才支撑,充实扩大农村专业化人才队伍,更好地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