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英国文化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作 《重新思考文化政策》(以下简称《重新思考》)是英国文化产业和文化政策研究的重要成果,入选英国开放大学“文化与媒介研究丛书”(Issues in Culrural and Media Studies)。  相似文献   

2.
在政治学领域,有着一系列的基本理论范畴,诸如“民主”、“共和”、“宪政”、“自由”、“平等”、“正义”、“权力”、“权利”等。平心而论,在我国学界.有关“平等”问题的探讨显得相对薄弱了些。杨海蛟《平等: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诉求》(以下简称《平等》)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取得了有益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新闻与写作》2009,(5):39-40
自“三鹿奶粉事件”后,三聚氰胺、苯钾酸、OMP、IGF-1等专业名词,一直在困扰着中国乳业和社会大众。3月10日,北京青年报“饮食主义”版(C5版)刊登了《牛奶中的苯钾酸≠三聚氰胺——关于“中国乳品检出苯钾酸事件”的科学事实》一文。传播学者闵大洪(以下简称闵)注意到了这一报道,于是约谈该版编辑魏世平(以下简称魏),进行了以下对话:  相似文献   

4.
媒介环境研究的重要意义已经被认可。但是,对“媒介即讯息”这一媒介环境学经典观点的误读依然存在。“媒介即讯息”意在说明,媒介/技术除了本身具有实用意义,还会产生其它意义。这些意义并不一定为其发明者和使用者所察觉,但却真切地改变了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方式。“媒介即讯息”是媒介环境学的基石,它提出了思考媒介的环境视角,促使我们思考媒介技术、传播方式对人思想和行为的改变,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为2014年年度热词之一,"暖男"数度引发舆论热潮。这不仅体现出公众的兴趣所在,更反映了我国的社会现实。本文以霍夫斯泰德的女性主义文化模式为理论基础,采用文本分析法,研究媒介建构的暖男形象,认为"暖男"这一媒介现象,体现出女性社会地位、话语权的提升,男女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部分男性对女性的需求与期待不适应,以及我国文化模式有向女性主义文化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一、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都必须坚守价值叙事冯雨菁(以下简称“冯”):王老师您好!我看您近来发表了一些有关人文主义的文章,过去给博士生开课也专门讲过人文主义,给本科生也有一门“人文主义与西方文学”。这是不是像您说的,要把文学研究上升到思想的层面,上升到整个人文学科的使命的层面?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当前的社会文化是一个大众文化的狂欢,娱乐精神充斥了全世界的各个领域,那么这场狂欢节的主角就是大众媒体,媒介文化更成为名副其实的消费文化。这种文化象征着权威的泯灭,中心话语的缺失,乃至形成一个人人参与行动、追求娱乐、平等交流的时代。本文从娱乐精神与媒介文化的关联性入手,着重分析了二者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对如何提高大众媒介文化品位的一系列思考。  相似文献   

8.
媒介文化自律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文化是大众文化的核心和主体。晚近中外有影响的研究,将媒介与文化两个关键词连用而形成的对现有文化现象的新表述。在中国,90年代以来这一裹挟技术和资本为后盾的同质文化,构筑了我们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塑造了我们关于自己和他者的观念,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倾向和对世界的理解:它不断利用高新技术,诉求于市场原则和普遍的非个人化的受众(mass)。总之,由传媒和文化媾合的媒介文化构成了循环的生产、消费体系,你我都身不由己地置身这种文化情景中,形成日常生活的仪式与景观。  相似文献   

9.
媒介文化,从字面的意思理解由三个要素构成:媒介、文化、媒介产品.其中,“产品”要素成为当下媒介文化的核心,媒介产品是用来销售赚钱的.通过议程设置,媒介文化建构了我们生活的“拟态环境”. 大众文化是与精英文化相区别的,但大众文化诞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的大众媒介承载方式,异化了大众文化.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  相似文献   

10.
尹哲 《档案时空》2015,(10):30-31
一、移动新媒体的定义 移动新媒体是所有具有移动便携特性的新兴媒体的总称,包括手机媒体、平板电脑、掌上电脑、PSP、移动视听设备(如MP3、MP4、MP5)等.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是当代媒介融合趋势以物化形态呈现出来的媒介终端,为了与一般新媒体相区别,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闵大洪将其统称为“移动新媒体”.  相似文献   

11.
口述史成果是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口述史的研究,可以透过受访者的回忆,了解其个人经历和社会历史事件,重建过去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是当前非遗保护研究极为关键的问题。它是传承人个人生活史、技艺史的自我剖析和表达,也是社会记忆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拟从“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文本出发,将视角集中在“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文化意义方面,探讨他们的“个人记忆”如何阐释社会“文化记忆”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刘云霞 《传媒》2015,(5):57-58
少数民族的文化是我国历史的瑰宝,做好少数名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很有必要的.在民族文化逐渐消沉的今天,用一种新的媒介来传播它,是与时俱进的做法.《天籁之音中国藏族歌会》(以下简称“藏歌会”)以“中国爱”为大背景,通过电视节目的形式,让全国观众对藏歌有了进一步了解,对藏族民俗文化、风土人情、服饰舞蹈等有了更深的认识.“藏歌会”沟通了藏汉文化,为促进民族间文化交流、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提供了条件.“藏歌会”的成功举办使得藏族民俗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传播,同时也使得四川卫视的影响力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3,(9):47-50
对手机文化的现有界定,大都以信息传播载体为视角。本文认为,功能视角似乎更贴近手机文化的本质。在功能视角下,手机是个体社会交际、社会交往、社会交流乃至社会交换的媒介,进而手机文化也就是基于社会个体的社会发展的信息和意义需求而建构起来的意义表现形态。文章从手机文化在信息获取、主体和意义建构、信息空间这三方面的个体性上展开讨论,结论性地认为,作为便携的信息终端,手机带来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社会个体的社会交流传播中,还作为一种流媒体文化,指向社会个体的内心,进而引发了人们对新媒体文化的亚健康忧虑。  相似文献   

14.
王鑫 《国际新闻界》2019,(7):147-156
《进城:传播学视野下的新生代农民工》(以下简称《进城》)一书,是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郑欣的新著,作者通过近十年的田野调查和学术反思,呈现了新生代农民工——“大地上的异乡者”繁复且细密的存在形态,并在传播学的视野下观照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实践,以及媒介环境如何影响其在社会流动中的适应与认同,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身份“再造”与城市融入,为农民工这一社会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传播学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5.
大众传播作为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径 ,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 ,从最早的“子弹理论”到“有限效果论”(霍夫兰、库珀和贾戈达、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研究 ) ,伯格纳及其同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发展出的“教养理论”以及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等从不同角度研究传播的效果 ,这些理论在传播影响人们的方式、影响的程度及传播效果持续时间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大众传播影响人们对社会的认识 ,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最近倍受关注的“议程设置理论”(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提出 )更暗示…  相似文献   

16.
移动互联时代,参与式媒介文化释放了信息传播过程中自我的能量,它以开放与互动的模式改造了受众.对媒介素养教育而言,实时参与式媒介文化消解了受众的批判精神,主要体现在:(1)实时的交互性消解了延时的独立性;(2)以自我为中心的传播消解了“传—受”模式下的主体间性;(3)信息的过度分享消解了个人空间的私密性.基于此,受众批判素养的重构需要培养受众的实时思考能力,建构以自我为中心的新主体间性,以及培养受众的个人隐私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网民群体智慧调动每一个社区成员拥有的信息和知识,通过群体的力量以互助、共享的方式建立各种形式的“数字公地”,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对专业机构(如出版社、大众传媒)的过分依赖.网民群体智慧代表的是一种新兴的免费媒介文化,具有“去商业化”、“反专家范式”和“民粹主义”的文化倾向,它在克服传统商业化媒介文化一些弱点的同时,也...  相似文献   

18.
一、舆论监督的地位、作用与原则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近年来,舆论监督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关注和思考的热点.舆论监督被看作是增强媒介权威的关键、揭露社会弊端的利器、正确决策的先导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动力.我国加入WTO,舆论监督机制也面临着历史性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舆论监督问题又再次成为新闻界和学术界十分引人瞩目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龙金晓 《青年记者》2016,(20):78-79
VR技术成媒介融合新动能 “这是一个黄金时代的形象,一个将自然完全变形或转换成人为技术的世界.”①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以下简称“VR”)正是计算机生成的一个可供人体感知的模拟环境,它给予用户沉浸式体验并实现人机互动.“VR之父”杰伦·拉尼尔(JaronLanier)认为VR技术的特点可概述为“3I”,即沉浸(Immersion)、互动(Interaction)和想象(Imagination).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运用民族志研究法,探讨在深度媒介化背景下,网民刷短视频这一行为所具有的媒介实践意义。研究发现,当刷视频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的媒介实践时,它有三重意义:首先,短视频媒介实践中的主体是“平台集体”,刷短视频颠覆了传统的文化制度对于终端接受的行为的设定,打破了“生产—文本—受众”的线性流程架构;其次,刷短视频的媒介实践表现为参与文化“,刷”手机的行为置于“观看”行为之前,表明这种行为是一种特殊的参与方式,选择变得更加自由。第三,刷短视频的连接行动本质就是交往实践,作为新的社会交往方式,分享短视频包含着评价模式。媒介实践的终极形态是文化实践,刷短视频这一媒介实践,改变的不仅是文化形态,更是人类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