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训练与恢复过程的应激反应性的生物学效应的本质与过程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与阐述,并从生物学效应角度阐明了训练与恢复间的辩证关系,强调指出恢复对于训练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间歇性低氧训练机理、生理效应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从生理生化角度和间歇性低氧训练对人体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出发,阐述了间歇性低氧训练的机理研究现状、对机体产生的生理效应及对其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内皮素在运动中对心血管功能及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皮素(endothelin,ET)对人体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在多个系统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阐述体育运动中机体内皮细胞ET水平的变化及其机制,急性运动中内皮细胞ET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适宜强度运动训练中内皮细胞ET对心血管功能的效应及机制,并探讨其在体育保健和运动康复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营养与恢复的重要意义 运动营养与恢复是一门非常广泛的课题,是科学训练的组成部分。合理营养是运动员保持良好训练状态的物质基础,对运动员的体能状态、体力适应过程、运动后体力的恢复及防治运动性疾病有良好的作用。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身体总是处在一个训练疲劳——恢复——再训练的循环过程中,他们正处于身体生长时期,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5.
“高原训练”的生理基础和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有关“高原训练及其研究”国内外均有一些报导,但对“高原训练”一词的概念与内涵未见真伪探求。本文从生理学角度和中度海拔环境中人体产生的生物学效应阐述了高原训练的实效性并介绍了仿高原训练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6.
朱煜 《中华武术》2006,(11):54-55
在中长跑等项目的训练中,经常会采用有氧训练来调节训练负荷,达到提高心肺功能以及增强血液携氧能力等目的。运动训练学指出,运动机体对一次适宜训练负荷的反应,可分为工作、疲劳、恢复、超量恢复和训练效应消失等几个阶段,充分利用人体在训练负荷下的生物适应过程具有阶段性这一特点,重视训练中和训练后的恢复,即可达到通过训练增强运动员个人运动水平和竞技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从认识论的角度阐述了关于训练恢复的两种认识,即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并从生理学与训练学层面上对两种认识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概括,强调指出恢复对于运动能力获得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于"训练强度可以超过比赛强度"的歧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物学效应的角度对训练、比赛负荷强度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与分析 ,指出了两者的本质性差异 ,得出在同等负荷方式下 ,训练强度不可能超出比赛强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从生理生化角度和间歇性低氧训练对人体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出发,阐述了间歇性低氧训练的机理研究现状、对机体产生的生理效应及对其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彭迎春 《中华武术》2009,(12):56-57
一、专家您好!我的孩子在准备体育特长生的考试,我想问应该如何给孩子安排饮食? 答:要想在体育加试中取得好的成绩,除了平时的刻苦训练,还应该注意训练后的营养恢复手段,膳食营养的改进能够促进身体的快速恢复以及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保障训练效果。建议您为备考孩子准备多样化的食物,保证营养的平衡,以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适量优质蛋白质、  相似文献   

11.
范静  郝保威  朱早林 《精武》2012,(8):18-18,20
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近几年有关恢复训练的文献并予以参考和总结,明确恢复训练在训练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经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了解临沂市现实普通中学训练中对恢复训练的认识以及实施状况,并针对分析的原因提出对策,为普通中学训练队的训练提供可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参加全程拉力越野训练的速滑运动员,采用几项生物监测指标和临场观察,收集了全程各段训练后运动员一些生物学参数,旨在探讨自行车拉力越野训练这一手段所产生的运动训练效应、生物学机制,并概述提高运动员身体机能专项素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贾铁堂 《中华武术》2009,(10):52-54
运动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疲劳一恢复一再疲劳一再恢复”的一个超量恢复的过程。而恢复是体育训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运动后的恢复与训练。中的负荷刺激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运动员要维持连续性的训练和比赛,就应及时地处理好训练后的恢复。其实从整体的方面来看,恢复措施也是训练重要的组成部分。只强调追求大运动量的高强度训练,而忽视训练后的恢复是错误的,整体来看,训练内容、恢复和负荷在训练中应占同等地位,甚至应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14.
原媛  原涛 《游泳季刊》2006,(1):33-34
1前言 游泳作为一项以体能主导的竞技项目,在教练员追求科学训练时,运动员身体会出现疲劳。训练规律本身就是不断重复着训练疲劳恢复的循环过程,如何把握好疲劳和恢复程度,并对其实行严格的科学监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现象与超量恢复原理的审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运动训练的超量恢复现象的分析认为,机体承受已适应的运动负荷刺激对物质的消耗,至机体机能恢复到原有水平所出现的波动现象,是机体机能的消耗与恢复达到充分平衡后的后效应,不会对机体机能能力产生直接的提高与降低。其原理,是机体在适度刺激条件下适应外环境的变化过程中,机体内环境偏离平衡态后所出现的过量恢复和恢复后在一定值的范围内波动。根据运动训练中机体承受运动负荷的特点,认为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原理是指机体承受超过原有运动负荷刺激后,所达到的适应性恢复水平与原有恢复水平之差。  相似文献   

16.
一氧化氮与运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NO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本文主要阐述了NO在运动系统中调节血流量,糖转运,在肌肉疲劳和关节炎中的作用,以及运动训练的强度,时间和训练水平对NO的影响,并展望其在运动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恢复过程的标准定义,其基本思想是一次负荷后的间歇。在组织生物学的恢复过程时,这一运动上的定义被大大发展了。它包括一系列的问题,它们与标准的恢复过程并无多大联系,但基于组织的原因和简便起见,于是就用了一个共同的名称加以称呼。我们今天是这样理解恢复过程这个概念的:1.对因负荷过重而产生的运动性疾病的预防;2.恢复;3.训练过程中的调节;4.运动创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重塑我国训练理论的运动生物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动生物学知识是训练理论的重要基础,它从自然科学的方面对训练理论形成支撑,是制定训练目标和任务、选择训练方法和手段以及控制训练过程和检验训练效果的依据.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状况与体育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明显差距,这种差距首先表现在运动生物学理论基础的薄弱方面.训练学发展的先天不足和训练学与运动生物科学之间缺乏紧密的结合,是造成我国运动生物学理论基础薄弱的主要原因.树立科学性是训练理论的核心,应当增大多学科研究力度并加强与训练实践的密切结合,加大对训练理论重大问题的研究力度和重视训练理论专家的多渠道生成和培养,尽快改进我国训练理论生物学基础薄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论训练负荷的生物学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系统、器官、分子水平阐述了运动训练负荷过程中机体内发生的一系列应激反应性的生物学变化过程,指出这一过程是一消与破坏性的动员过程,在此过程中并不能实现能力的增长。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我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国家队男子运动员在2015年夏季训练期间的训练负荷是否合理,及对其疲劳后恢复状况进行监控与评价.文章采用实验法,对运动员的血尿素、血红蛋白、血清肌酸激酶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生物学监控.从夏训过程中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的波动来看,大部分男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况良好,较好地适应日常训练强度以及训练量,但个别男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有大幅度波动或始终处于正常值上限以上的现象,在部分训练阶段出现不适应训练负荷的情况,经过跟踪测试并及时反馈,针对个别运动员的训练负荷进行相应地调整后,运动员的机能状况都保持良好状态,并没有过度疲劳的现象发生,逐渐地适应了训练负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