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班主任》2012年第3期刊登了一个讨论专题:“学生总是感受不到老师的爱,怎么办?”陕西的何建老师提出:一项调查显示,95%的教师都说自己爱学生,但90%的学生却认为教师不爱他们。的确有一些老师不是真心爱学生,甚至不尊重学生,然而,大多数老师认为自己是爱学生的,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学生好,但就是想不通为什么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反而常常把这一切看成是老师在“为难”甚至“刁难”自己,是在和自己过不去。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本在于:究竟什么是“爱”?我们如何理解“爱”?  相似文献   

2.
朱秀玲 《辅导员》2011,(22):32-33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老师一段沉重的心情故事,"为伊消得人憔悴",可学生提起笔来总是"爱一个字好难"。为什么那么多学生"爱你在心口难开"呢?怎么可能"让100%的学生爱上作文"?笔者只想用朴实的文字,记录下自己所做的点点滴滴,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3.
上小学二年级的孙女画了一幅剪贴画——《我的理想》,说是要在主题班会上展示。画面上的她,是个站在讲台上的教师。我问:“为什么想当教师?”她说:“教师是天底下最美好的职业,但她一定得是‘不两面派’的老师!”随后,她断断续续地列举了这样一些现象:老师之间有说有笑,转眼面对学生就绷起了脸,总那么爱训人,经常说“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快考试了,同学们喜欢的图画、音乐、体育全不上了,给语文、数学“让课”。不是说素质教育吗?难道只有语文、数学才是素质吗?上区里的公开课,早就排练好了,连谁举手发言、问什么、答…  相似文献   

4.
语文老师恐怕谁都会说要重视“读写结合”,都清楚读是写的基础。但读和写的关系到底有多密切?怎么结合?什么时候结合?是否一定要在作文课上才谈结合?是否一定要按课后作业的要求完完整整地写才叫作文?是否各类文体都一定要教给学生一种“模式”才叫作文?这些问题值得每位语文老师深入地思考。蒋老师上的《美丽的清贫》,给了我一个生动的启示。他精心设计的三次练笔各有侧重:[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蒋志鹏 《教师》2012,(27):76-76
摘要:作文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耗时长、效果差且学生不爱写。问题的根源在哪?在作文教学的“术”与“道”上,我们是否本末倒置?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革命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反思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努力寻求解决之道,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尝试开辟作文教学新的道路。关键词:作文教学;管建刚;改革;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班级周报  相似文献   

6.
一家很有影响的报纸曾登了一篇中学生文章,题目是《老师您会作文吗?》原因是老师给这个学生批改作文,将自己认为不妥的一段给删掉了。学生认为老师删掉的是自己作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于是谈了对老师的看法。且不说这个学生有没有傲气,老师删去的是不是文章最精彩的部分,由此想到我们做老师的自身素质。《语文学习》曾登载上海部分特级教师和专家座谈当时语文教学的文章。钱梦龙老师在题为《语文老师的读和写》的发言中说:“前不久,我有幸担任‘花季的耕耘’征文竞赛的评委,原以为老师的‘作文竞赛’,虽不一定佳作如林,至少要比学生…  相似文献   

7.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常听一些中学生说:“我们学习语文,最怕的就是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作文课老师一般都作指导,讲的是一套怎样选材,怎样剪裁,怎样开头和结尾等,老师越讲,我们就越不知道怎么写。”为什么学生觉得无话可写呢?为什么老师越讲学生越不知道怎么写呢?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生活的真实体验,缺乏对客观事实的独特感受。最近,笔者尝试用“作文三步法”中的“感知”去指导学生写作,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感知”的确可以成为提高学生作文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8.
提及作文,在一线教师的习惯性印象中似乎是广大语文老师的“专利权”与“专利品”。近年来,特别是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力指引下,在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研究中,笔者“异想天开”、“无中生有”——创造性地将作文这一语文教学“独”有的重要形式,类比迁移到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实践活动之中,大胆试行了数学作文教学的实验与探索,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9.
马岷兴 《数学教学》2005,(10):10-11,3
数学和语文一样,也是一种语言,一种表达科学的语言.但是,语文课有作文,数学课却没有.原因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认为数学是冰冷的,对任何人都一样的,没有个性的.笔者和四川省的一些老师,觉得数学同样有“火热的思考”,学生有自己的“数学情感”,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数学个性”.数学作文,就是让学生张扬数学个性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0.
那天语文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未来职业的作文,我在作文里写了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数学老师。语文老师面批作文时对我瞪眼:“对于未来的职业,你有点儿创意好不好?数学多枯燥!当数学老师有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1.
学生作文“精批细改”的八大优点福建特级教师郑梦如拜读了《小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10期何夏维同志写的《对学生作文“精批细改”的10大弊端》一文,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的看法与何老师不敢苟同。我认为对学生作文“精批细改”至少有以下八大优点:一、有利...  相似文献   

12.
今年4月22日《广州日报》载,广州一名中学生将自己的失恋故事写进作文,自以为文笔优美,真挚感人,没想到却被老师批为“内容不健康”。为此,该学生在广州某中学生论坛上提出了如下质疑:“究竞作文怎样才算健康?难道非要赞扬伟人赞扬老师?”  相似文献   

13.
邹瑞花  卜颖  肖烟 《现代语文》2008,(6):109-110
“老师,领条怎么写?”“老师,再给我一张纸。”“怎么回事?要了那么多张纸了。”“我……我不知道‘叁’的大写是怎么写的。”这是出现在学校假期退书费时的情景。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标志着语文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七至九年级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却存在“提起作文直摇头,见到题目皱眉头,写起作文咬笔头,老师催交才开头”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王国莺 《班主任》2008,(6):21-22
最近读林崇德教授《教育的智慧》一书,对其中一节印象颇深。调查者问老师:“你爱你的学生吗?”百分之九十的老师回答:“爱。”调查者再问学生:“你感受到老师的爱了吗?”只有百分之十的学生回答:“感受到了。”  相似文献   

15.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能考察学生对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小学阶段,作文就像是一个门槛、一道鸿沟,让很多学生在门槛外徘徊,在鸿沟边止步。那么语文老师如何让学生“登堂入室、跨越鸿沟”呢?联系自身的教学经历和实践,笔者认为应唱好作文指导“四部曲”,即:愿意写、写什么、怎样写、写得好。  相似文献   

16.
一、故事的新鲜感“龟兔赛跑”的故事很有意思,但听多了就感觉没意思了。写故事也一样,写别人常写的事,没意思。作文要有“新鲜感”,好比早上去菜市场买菜,新鲜的蔬菜,看着舒服,想买。故事亦然,新颖的,别具一格的,总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学校举行作文比赛,主题是“关爱”,学生的文章收上来翻阅——《妈妈的爱》《老师的爱》《来自同学的爱》……单看题目,就觉得俗,没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7.
又接手一个新高一。走马上任没几天,语文老师检查学生作业,一篇300字的小作文《我的爸爸》,居然有好几个男生没写。语文老师很恼火,就在教室里批评了男生,表扬了女生。结果,有个男生放言要整老师。这是下课后一个女学生哭哭啼啼地跑来告诉我的。  相似文献   

18.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先生看了一位学生的作文后说:“好,有进步,这才像作文。”过了些时候,看到另一位学生的作文,某先生又说:“太棒了,已经不像是在写作文了。”有学生就问:“老师,‘像作文’好,还是‘不像作文’好?”  相似文献   

19.
语文老师大概都遭遇过这样的场面:每当布置作文写作,总能看到学生一片哗然,有时甚至还会听到一些学生不情不愿的声音:“我是真的害怕写作,因为我实在无话可说实在无从下手。”造成学生作文恐惧心理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消解中学生作文恐惧心理?笔者对此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一、现状 在高一年级开学的第一堂课,我向同学们提了三个问题:“过去九年在语文学习中有哪些困惑?”“学习语文是为什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很多人都说“对学语文没有兴趣”、“怕语文,尤其是怕作文”。这里当然有学生自身的问题,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老师的教学观念落后,语文教学方式的陈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