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所谓解放儿童,实质上是改变对儿童的看法,即将儿童当“人”看,让他拥有着与成人一样的独立人格和选择权利,而不是成人的附庸、任人支配的“小羔羊”;将儿童当“儿童”看,承认童年生活的独立价值,而不仅仅将它看作成人的预备;在儿童的成长阶段提供与之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生活,让他们的童真、童趣、童稚得到自由的伸展,还幸福于儿童。从哲学的高度看,解放儿童的基本内涵,就是真正把儿童看成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选择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和创造的主体,并根据这种哲学意义上的儿童观,把儿童真正培养成为创造历史的主体。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向人的自由和解放。  相似文献   

2.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必将进入人类社会文明的新时期——知识经济文明阶段。而作为这一新的社会文明基础的知识生产,将更加依赖教育,教育必将成为社会的中心。“教育是社会的中心、生产的中心”正是我国二十世纪“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群众本位”教育论的核心思想。纵观近十余年来,中国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所产生的新的教育思想理念,无不反映并持续不断地证明着:徐特立“群众本位”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同学们,当你走在校园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校园”这个概念到底承载着哪些深刻的含义。从“校园”成为一个名词进入汉语词汇之时,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意义是“孕育文明、传承文明”。因此有人又把校园冠之以“神圣”和“圣洁”,称之为“净土”。  相似文献   

4.
入学准备状态是指儿童从正规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由于儿童在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时,面临着一系列的任务和角色的转换,儿童要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接受学校教育就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否则这方面的差异将导致其学业上的落后,以及其他的学校适应后果不良。因此,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研究已成为当前国外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其研究内容包括:了解儿童学校适应后果的早期预测因素,建立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测评体系、及早发现入学准备状态不足儿童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对不同干预途径的效果进行比较和评价等。  相似文献   

5.
韵语实验的突出特点是根据快速记忆等理论,采取韵语的形式,让儿童快速学会一些常用汉字,尽早地进入大量阅读,同时进行循序渐进的作文训练,不失时机地发展儿童的言语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儿童的整体素质。韵语实验的核心是“尽早阅读”。   尽早阅读为儿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阅读能力形成得早,理解能力则发展得快,学生自学的能力就强。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从实质上“减负”。   尽早阅读促进了儿童内部言语和思维的发展。儿童都必须用内部言语作物质基础和工具,而大量阅读,…  相似文献   

6.
儿童从进入小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孩子的角色就已经发生了变化,由小朋友变成了小学生,学习将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他们一方面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接受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和约束,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个性品质。可是,目前有相当多的小学生却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如不及时矫正将影响其成长。我们不仿看两则案例:  相似文献   

7.
邢福义先生明确指出:“短语进入小句,其语义内涵的显示受到小句结构格局的规约:”(《汉语语法学》P24)同时,短语本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直接成为小句。《汉语语法学》在“小句成活律”一节中将之归纳为二:“必须同特定的语气或语调相结合;必须具备有效的意旨表达。”否则,短语生效为小句则不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前,活动理论正引起幼教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这是因为,要解决活动课程、活动教学以及儿童创造性发展等问题就离不开对活动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一、活动的含义及其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从哲学层次看,人的活动是指人作为主体,能动地与外界物质客体和其它主体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构成了人、社会和历史的现实。人所有的一切,都是人的活动造成的”①。人的本质是活动的,人必须通过活动来弥补自身的“未确定性”和本能的匮乏性;人是通过活动建筑自己的“世界”的;人是通过活动沟通“现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  相似文献   

9.
社会化通俗的解释就是:当一个人从儿童少年成长为青年人,要成为社会有用之材,必须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在工作团体和家庭生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我们这些长大的人都应该走近儿童、和儿童交朋友。了解了儿童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最佳条件。当我们走近了儿童才能理解什么是童趣:手心里的西瓜虫,口袋里的小石子、小树叶……是多么珍贵,成人不但不应该没收其“财产”,而应该和他们一起捉虫、一同收集……成为他们的好伙伴。当我们走近了儿童才能了解什么是童真:孩子会百思不得其解———“爸爸心里的树(心里有数———幼儿把‘数’听成‘树’)长在哪儿呢?”“我要把大象抱回家(儿童以为大象就是书中、电视中看到的一点点大)”……成人要了解幼儿的真实,必须努力…  相似文献   

11.
何谓"学习社会"--国外专家的若干见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学习社会”概念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针对国内对学习社会的理解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本文重点阐述了赫钦斯和兰森对学习社会的理解。赫钦斯把人性的自我完善作为建立学习社会的坐标,认为学习社会就是“自我实现的社会”,或者说是“人得以成为人的社会”。兰森将学习社会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需要了解其自身特点和变化规律的社会;需要改弃春教育方式的社会;全员参与学习的社会;学会民主地改变学习条件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天在传统语境中有多重意蕴,但广义上看,可将其理解为自然。就自然意义上的天而言又包涵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自在的存在,即所谓的“天之天”,二是指为我的存在。作为自在存在的天,当其进入人的视域,也就是说当人的活动指向自在的存在时,“天之天”即化为“人之天”,自在的存在即化为“为我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年)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生观包括:1.在批判天赋观念的同时,提出了著名的人心“白板说”(Tabulerasa);2.洛克看到了儿童与成人的不同,提出了“儿童究竟是儿童”的主张;3.儿童应从家长的“臣仆”逐渐成为“朋友”;4.“儿童是具有理性的动物”;5.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个性差异;6.儿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洛克的学生观是卢梭所以能够成为儿童的发现者的教育史前提  相似文献   

14.
为了向“思想贫乏”时代的人们提供一个精神的家园,海德格尔走了一条由“存在”到“道说”的哲思之路;“道说”——本质的语言就是存在之家。体现了海德格尔语言观的最大特色,即从存在论和世界观的角度揭示语言与存在的本质联系.重新奠定人与存在、人与自然新关系的基础;正确面对和接受现代科技文明的挑战,改变“无家可归”的命运,人应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诗意地栖居”,就是在“倾听”自然这个“神圣者”的“道说”中通达存在之真理,进入精神之家园。  相似文献   

15.
惩罚之所以与基础教育难以分离,就是因为它符合了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 饥饿,教人有组织地狩猎和按季节耕种;寒冷,教人去盖房和穿衣;冲突,教人尊重他人情感和权益;车祸,教人要遵守交通规则……正是为了让人们免受自然和社会的惩罚,教育才设立了种种学科。可见,惩罚是教育之“母”,是教育的“摇篮”! 教育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产物。惩罚教育可以使人类头脑不再“纯天然”,从而生活得更美好。 教罚并行,或者说教罚一体,是为教而罚,是以人为之“蛮”扫天然之蛮,是以学校之小罚替代自然和社会之大罚,是在弘扬文明!其实,连动…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三进入”工作是武警院校政治理论教学的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搞好四个方面的结合:完善学科体系与创新教材体系相结合,保证科学发展观“三进入”的理论权威性;将创新的教育理念与科学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增强科学发展观“三进入”的内涵渗透性;将教员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增强科学发展观“三进入”的行为自觉性;加强院校与基层部队和社会相结合,提升科学发展观“三进入”的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如何让儿童利用Photoshop和Flash等软件进行动漫创意设计,成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路和亮点。让儿童体验当一回“小导演”和“小设计师”,在这种“先起步”的优势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理性思维和创作鉴赏能力,也提高了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问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儿童才智能尽早地展现。  相似文献   

18.
刘徽 《现代教学》2007,(5):0-62
张华教授在译者前言里区分了两类教育学者:一类隶属大学和专门研究机构,称之为“大学教授”,主要工作是著书立说;另一类则隶属中小学,称之为“田野学者”,主要工作是立足于中小学,直接改善教育教学。本书作者帕特丽夏F·卡利尼属于后者,她不仅“说教育”,而且“做教育”,即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付诸行动,她创办的美国展望学校就是对其“通过对教育的描述性研究而实现教育的人性化”的核心理念的实践。《让学生强壮起来》阐述了卡利尼的主要观点,即人是作品的主动创造者,作品构成和反映了人的生活;知识是在人与世界的对话中生成的;学校应以发展人的潜能和创造性为核心,学校本身也在不断处于创造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发展并非都是可测量的,要珍视那些不可测量之物;成人对儿童的成长负有责任。《从另一个视角看:儿童的力量和学校标准》是其姊妹篇,介绍了展望学校进行描述性评论的具体做法和事例。如果说《让学生强壮起来》展现了广阔的理论图景的话,《从另一个视角看:儿童的力量和学校标准》则运用大量的实例直接与读者际遇,两者相互呼应、彼此激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人是自然、社会、精神三位一体的存在,同时具有自然、社会、精神三种属性。在人身上,这三种属性是彼此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一)“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但人的自然属性中同时渗透着社会和精神的因素,具有社会和精神的表现形式;(二)“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和发展,但社会的存在又必须以人的存在为前提和条件,同时也离不开意识的参与和作用;(三)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具有精神属性,但人的意识必须以人的自然存为基础,同时人的意识又是社会的产物和反映。  相似文献   

20.
人类即将进入到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的脚步声愈来愈近。农村生态文明是一种具有特色的区域性生态文明,作为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可以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出发,生态问题是人的问题,人才是生态文明之根。生态文明的根本问题是人的思维与行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培养“生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