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哭是孩子发泄自己情感的一种形式。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哭会上火,对孩子百依百顺,滋长了孩子的任性;有的家长干脆厉声呵斥让孩子突然终止哭泣,这样压制了孩子情感的表达,使他们的情感不能充分发泄,心理不能健康成长。怎么对待孩子的哭呢?  相似文献   

2.
胡吉莲 《课外阅读》2011,(5):128-128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我们国家在历史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超越大多数民族的家庭教育传统——“望子成龙”。尤其是在当下的社会,没有哪一位家长不“望子成龙”,可是现实的情况是由于家长教育环节的缺失,许多父母不能正确地教育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能给孩子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过分的宠爱让孩子不能正视自己的弱点;过多的干涉不能让孩子发挥自己的优点;心理教育的缺乏让孩子不能积极健康地对待自己、对待人生。许多家长更是不顾实际情况、恨铁不成钢。当孩子不能达到自己的期望或不能满足他们作为家长的虚荣心的时候,对孩子恶言恶语、冷嘲热讽,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由于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他们的亲子三角关系情结不能及时得到化解,从而形成了亲子三角关系障碍,这是留守儿童身上潜伏的心理隐患。这一障碍往往使他们在成人后,容易出现两性关系偏差以及婚恋心理异常。本文结合案例咨询和分析,向家长提出了心理对策:尽量避免和孩子长期分离;创造条件增进和孩子的联系;特别注意同性期的亲子关系。  相似文献   

4.
一、提倡家长要接受现实心理当学生备考或临近中考、高考时,家长应该有“三颗心”。(一)一颗是平常心家长应该将“补偿心”、“超常心”和“内疚心”变成“平常心”。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孩子,不再向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要保持正常的期望心理,接受孩子的现实表现、现有能力、现有成绩,变高分要求为适当指标。(二)一颗是平静心家长应该开始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成绩,能够像农民种庄稼一样,顺其自然,不再拔苗助长。当孩子成绩不能提升时,家长能够心如磐石,稳如泰山;平静地告诉孩子:一个人要赢得起,也要输得起,前进路上不光是阳光雨露,还会遇到…  相似文献   

5.
哭是孩子发泄自己情感的一种形式。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哭会上火,对孩子百依百顺,滋长了孩子的任性;有的家长干脆厉声呵斥或通过打让孩子突然终止哭泣。这样压制了孩子情感的表达,使他们的情感不能充分发泄,心理不能健康成长。怎样对待孩子的哭呢?  相似文献   

6.
在许多家庭里,家长往往会对孩子作出这样那样的许诺。从长远的眼光看,对孩子许诺应慎重行事。 许诺当兑现。家长既然给孩子许了诺,就要说话算数,还其所“愿”,不能给孩子开“空头支票”。有时家长过后就忘了,可是孩子却没忘,他们会一整天或一星期都在想着家长的许诺,等待着父母还其小小的愿望。如家长因工作繁忙等原因不能及时兑现,也应向孩子讲明道理,并且设法尽快兑现,不能给孩子一个“说话不算数”的印象,以免对孩子以后说话做事产生不良的影响。 许诺应从积极的一面出发。家长应该把握好许诺的尺寸与分量。恰到好处的许诺…  相似文献   

7.
沈虹 《山东教育》2004,(12):47-47
如何对待孩子争第一,这是大多数家长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鼓励孩子敢于争第一,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家长无视孩子的成长规律,对孩子期望过高,处处要求他们争强好胜,同时又娇生惯养,事事让其三分,这样的“第一”无形中会滋长孩子唯我独尊、不知谦让等恶习,当他们遇到失败时,心理会难以承受。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  相似文献   

8.
裴春梅 《家教世界》2023,(Z2):70-71
<正>作为一名中学心理教师,从业27年,在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我也会遇到一些有家庭教育困惑的家长,他们会向我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问得最多的就是亲子沟通问题:“为什么我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为什么他小时候什么都对我说,而现在什么都不愿跟我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必然,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和知识经验的积累,  相似文献   

9.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关键是加强亲子间的沟通与交流。良好的亲子交流能及时沟通亲子感情,使孩子深切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也使父母了解孩子的想法、需求,发现孩子真正需要引导和帮助解决的问题。可是,在育儿过程中,不少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交流能带来的益处,甚至还产生了一些误区,归纳起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幼儿无需交流持这种意见的家长认为幼儿是不需要交流的。其理由一是幼儿年龄小、不懂事,他们更多地依赖父母,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见解,不与之交流也不会形成所谓的“代沟”;二是在孩子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10.
亲子阅读,即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也包括家长指导孩子阅读。亲子阅读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发展孩子的智力。孩子从小就接触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好书,能培养他们对书的兴趣,并进而使他们从对书的兴趣激发起学习文字的渴望,这对孩子后续学习是很有益处的。孩子正处在成长阶段,他们渴望认识世界,想知道“这是什么”和“为什么”。图书为孩子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不仅能丰富他们的知识,还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如何正确地对待孩子的“需要”,这是关系到孩子健康成长的问题。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我们可将他们的需要分为两类,一曰“心理需要”,一曰“规范需要”。心理需要是孩子自身对欲求的体验,比如想吃饭,想看电视,想得到老师的夸奖等。当孩子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烦燥不安,吵闹哭叫,甚至出现破坏性或攻击性行为,影响幼儿园的教学秩序。反之,得到满足,孩子就高兴和轻松。规范需要则是别人(比如老师或家长)认为孩子应该有  相似文献   

12.
且对亲子共读的内容、方法、途径缺乏了解。在许多发达国家,一般在孩子1岁半时就开始培养读书的习惯,我国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上还比较落后。缺乏培养的结果就是,孩子是否有读书的习惯全靠“机遇”,“机遇”好,孩子会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机遇”不好,孩子几乎就不读书。孩子们因为缺乏培养而无法享受到读书的权利和快乐,这是一种不公平。这个问题也让我们成年人反思,因为这不能怪孩子,这是我们成年人的问题,是我们的状态影响了这些未成年人的阅读。家长首先应该是亲子共读的积极参与人。现在有很多家长重视阅读这个问题,他们也很希望在自…  相似文献   

13.
严晓煜 《家长》2023,(16):13-14
<正>在家里,家长要忍住“拷问”的冲动,要记住家长提问的目的不是通过各种直击心灵的提问让孩子感到自卑和难堪,而是通过提问实现亲子间的顺畅交流。有些家长会有这样的困惑,原本和孩子能够说到一起、吃到一起、玩到一起,但是突然有一天,孩子不再和自己亲近了,有意躲着家长,有的孩子甚至还会在作文里表示:“我不喜欢爸爸(妈妈)。”家长不理解孩子的“嬗变”,以为孩子长大后有了自己的个性,不再跟家长敞开心扉。我的同事小李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她常常跟我抱怨孩子的“古灵精怪”“忽冷忽热”,还说现在的孩子哪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好管教,一个个主意“正”着呢!  相似文献   

14.
一般来说,孩子长到3岁,到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也被称为心理发展的危机期。心理发展的危机期是指孩子在某一时期逆反心理严重,常与人发生冲突,拒绝家长提出的要求。当这一时期到来时,孩子会出现一种与人格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的心理反应,就是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3岁以后,孩子常常以“不、就不”来拒绝家长提出的要求。令家长不解和困惑的是,有时越不想让孩子做的事,他就越要做,而且任性、“反抗”及破坏性行为表现明显。面对孩子的“不听话”,一些家长要么束手无策,要么打骂孩子。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不仅没有改变孩子当时的行为,还会对孩子…  相似文献   

15.
圆点追踪     
<正>专注对幼儿的学习有帮助,但我们常会听到一些家长说:“真是太愁人了,孩子注意力经常不集中!”通常,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边听边玩的情况时,会反复提醒,但孩子改善也不明显,有时家长甚至会因此出现负面情绪,导致难得的亲子时光“不欢而散”。其实,家长平时可以多选择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比如通过画画、游戏进行视觉注意力的训练,可以充分锻炼孩子的视觉追踪能力和专注力哦。  相似文献   

16.
<正>【创作理念】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与他们的父母来说,挡在彼此之间最大的“绊脚石”就是不懂得倾听与沟通。对父母而言,他们在潜意识里依然用对待幼儿的方式对待孩子,扮演着“万能者”“指挥者”“保姆”“心理分析师”等角色,忽略了孩子在成长中逐渐凝聚起来的心灵力量。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渴望独立却又害怕独立,他们羞于启齿心事,却又希望父母能如以前那般理解自己。亲子双方在发展中的不对等使得两者之间冲突不断,关系容易断裂。  相似文献   

17.
李淑琴 《湖北教育》2007,(11):37-38
刚才老师们都谈到了如何在学校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我觉得我们同样也要注重家庭的阅读氛围,因此我在班上倡导“亲子阅读”的读书形式。要求家长陪孩子一起阅读,这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亲子”活动,更是在思想、精神层面上的“亲子”。亲子共读是家长和孩子相互沟通的桥梁;亲子共读,使家长和孩子共同体验读书的收获与快乐。  相似文献   

18.
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环境是导致儿童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孩子不断地会有“我要”的要求,但是,他们的思维能力还不能理解父母为什么爱说“不行”。即使他们长大一些后,知道了“为什么不可以”,他们的自控能力也还很有限,还不足以控制强烈的“需要”冲动。此时,如果家长不加约束,不进行教育,就很容易导致儿童任性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初中阶段,被学者称为“青年前期”。在这一时期,个体的身体处于加速发育阶段,无论身体外形还是内在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巨大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身体形态逐渐向成人接近,他们开始积极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关心自己的外在形象。同时,他们希望教师和家长像对待成人一样平等地看待他们。此外,个体性意识开始觉醒并发展,他们对两性之间的差别产生强烈的好奇,开始关注异性同学,体验着两性交往的情感。当成人感和独立性出现从而对周围环境产生新的需要时,家长和教师却常常不能及时对其新的心理需要作出反应,导致亲子矛盾、师生冲…  相似文献   

20.
首先,家长应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水平,树立正确教育观。 家长的教育观包括教子观、亲子观和儿童发展观。 教子观是家长关于教育孩子的观念。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子观。其一,家长应树立慈爱和威严并重的观念,对孩子施以理智的爱。中国特有的“四二一”家庭结构中,六个大人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是监护式的,他们把所有的宠爱集中地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对孩子百般呵护,溺爱有余,而威严不足,结果致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心理脆弱等弱点。所以必然不能培养出具有健康人格的孩子。日本的许多家庭就非常重视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