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体育课该教什么?怎样教?这是体育老师、学校和社会都应该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体育教学的改革。本文从如何上好一节体育课,研究和探析体育教学改革,以求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2.
<正>一、前言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如何,直接关系到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笔者对所教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体育课较有兴趣的占63%,一般和没有兴趣的占37%。37%不是一个小的比例,不能忽视这部分学生的兴趣培养,体育课堂上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持学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和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验过程中,许多体育老师对体育课不用教体育技术,课堂上就是让学生“玩”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这种质疑不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4.
体育课对学生体育意识及锻炼习惯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清华大学体育教育为研究对象.主要结论:体育教育在学生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培养上起引导和促进作用;在本科生中开设4年体育课、基础体育课和体育理论课是很有必要的;多数学生对体育有较大的兴趣并积极参与,但学习压力过大和电脑网络等原因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学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锻炼意识、习惯和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上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中国学校体育》2007,(6):24-27
<正>运动负荷——体育课不得不说的话题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体育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热热闹闹的体育课展示活动中,却传出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如“体育课不像体育课像文艺表演”,“体育教师不教体育技能,像是做杂耍”。令我们这些正在探索中的体育教师,对如何上好体育课感到困惑与迷茫。2006年第11期《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的教改门诊栏目,毛振明教授在《如何看待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文章中明确  相似文献   

6.
体育课课下作业,是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和深化。它可以形成课下自学机制,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创造和表现自我,改变被动的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形式,对培养学生在课余独立从事健身活动,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弥补理论课时之不足,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提出了体育作业的设计原则、形式与内容。  相似文献   

7.
石庆福 《体育世界》2013,(6):133-134
为了提高大学体育课教学质量,促进体育游戏教学方法在大学体育课中广泛使用,通过分析大学体育课中体育游戏教学方法的现状,进一步认识体育游戏教学方法的功能、作用、特点与分类,研究表明:体育游戏教学方法在大学体育课中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体育游戏教学为体育课做好课前准备;体育游戏教学在大学体育课中的具体应用中要求教师要考虑全面、细致,提高教师素质,合理利用体育游戏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可以安排不同形式的体育游戏。  相似文献   

8.
秦震 《体育博览》2011,(7X):74-74
<正>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化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传统的体育课已不再受到学生的欢迎。新的体育教学大纲的实施颁布,为我们高中体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根据新的体育教学大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统一性和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我校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选择了室外体育课采取"半开放式"的形式;室内体育课使用电教多媒体手段进行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我们首先对我校高中学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经过小学初中的学校体育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通过对田径、体操、球类各项目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并在个别项目上表现出良好的运动技能和浓厚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阐明专项体育课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重要意义 ;分析专项体育课教学法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实践作用 ;提出专项体育教学实施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袁存柱  王颖 《体育科技》2005,26(1):70-73
通过自制问卷对海南省大学生体育教学情况的调查,发现海南省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能力的评分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也是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不同性别、来源、年级、专业的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有较大的差异,且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能力的关系密切;从学生喜爱的体育课和锻炼项目来看,海南省高校体育师资的专项设置基本合理;学生对体育课的建设也提出了一些发展性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海南省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在教学中,有些体育教师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学"比"教"更重要等,这样容易导致降低对学生的要求。笔者对体育教学"要求"这一特殊点,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在教学中参考。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目标包含了教和学的目标,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要求"正是实现上好一堂体育课的重要保证。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学的规律而设计的,教学的内容只有被学生接受,才能被学生消化。教师在教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情况下,各门文化课教学中都有学生厌学的问题,在体育课上也不例外。从理论和实践上讲,小学生应该是最喜欢体育的人群,但结果并非如此。在体育游戏教学中小学生是那样情不自禁地全力投入其中。由此可见,学生并不是从内心讨厌体育活动或体育课,而是对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教的内容、教的方法感到枯燥、厌倦甚至反感。如何吸引学生上体育课呢?笔者的做法和体会是:  相似文献   

13.
欧国清 《体育风尚》2020,(1):159-159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有了一定的改变,这种转变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即是要求体育教学要有趣味性,能够让学生在体育课上爱上运动,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为学生一生的健康打下基础。将快乐体育理念应用于高中体育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的积极性。本文尝试性提出了一些将快乐体育理念应用于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方式,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让女生爱上体育课的关键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提高女生体育学习兴趣,让高中女生爱红妆更爱"武装",关键是要调节好教师、学生、体育课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教师(?)育课1.精心设计、因材施教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认真钻研教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如何使体育课的开头变得新鲜有趣、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开设了课前5分钟体育乐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谓课前5分钟体育乐园就是在体育课的前5分钟,让学生在规定的场地和范围内,以健身为主要目的,练习自己所喜爱的项目,内容自主选择,友伴自由组合,效果自我评价。通过两学期的教学实践,改变了以往部分学生因体育课前活动单调枯燥、缺乏个性化等原因而导致不愿上或怕上体育课的现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充分地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普通高中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进一步促进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改革,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为切实实现体育课在基础教育中的应有作用,提供有益借鉴。建议:加强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改变学生学习态度;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大投资力度,改善体育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素质教质全面展开的今天,体育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重视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创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急待解决与改善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相似文献   

18.
<正>体育教师最头疼的就是冬季的体育课教学:天气寒冷、场地器材缺乏、教学内容枯燥(大都是长跑类项目)、学生不愿意活动……如何提高冬季体育教学的锻炼效果,确保学生健身活动的不间断,成为各学校、各体育教  相似文献   

19.
毛振明 《体育教学》2011,31(1):24-27
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传授体育知识;在体育课中如何渗透保健的知识技能;在体育课中如何形成锻炼身体的能力;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意志品质;在体育课中如何促进学生的行为规范。这些看似很平常的题目,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在提高教学质量成为课程教学改革重要目标的今天,其实并不平常。  相似文献   

20.
对福建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对福建省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学生对体育课的看法、参加课外活动情况、喜爱运动项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调查表明 :福建省大学生对体育有较大的亲和力 ,有正确的主观认识和积极态度 ;在学生对体育课看法方面 ,学生对体育课满意度呈正态分布 ,体育课开设 3年最佳 ,大学生体育课分班以项目分班为宜 ;学生锻炼场地以运动场地为主 ,锻炼形式 2~ 4人自由活动 ;阻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为体育器材和场地不足 ,女生自我锻炼意识较差 ,而没有合适运动伙伴也是阻碍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