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列宁在领导十月革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正确处理了无产阶级同农民阶级的关系,解决了工农联盟问题,实现了无产阶级与农民的联合。列宁在正确处理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关系的同时,还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在不同时期制定了对资产阶级的不同政策,正确处理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关系。同时,列宁还特别注意协调工人阶级执政党与其他阶级、阶层的关系,壮大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调动了广大中间阶级、阶层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在阶级社会和有阶级存在的社会 ,阶级和阶层状况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政党、国家、阶级及其它政治集团或组织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依据。我们党过去领导人民干革命 ,要正确认识当时我国社会的阶级和阶层 ,分清敌人和朋友 ;现在领导人民搞建设 ,同样也要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社会的阶级和阶层 ,了解各阶级和阶层的经济地位、利益要求 ,以便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阶级和阶层的关系 ,团结和动员各阶级和阶层的亿万人民群众来共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由此可见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社会的阶级和阶层 ,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政治…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社会构成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本文所论“社会构成”,专指阶级、阶层、层界及其社会组织。社会由单个的人集合而成,但这种集合绝非一盘散沙式的堆积。“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这种社会联系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被称作“群”。在社会生活中,单个人因为血缘、地缘、业缘、情缘等各种关系结合成“群”。从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和社会经济地位划分,有不同的阶级、阶层;从职业分工、收入源泉、文化素养、教育程度、思想信仰等方面划分,有不同的层界。阶级、阶层、层界,均为理论抽象的概念,在现实社会系统的运作中,我们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只是代表这些阶级、阶层、层界利益和愿望的各类社会组织的活动。我们把阶级、阶层、层界及其组织,称为“社会构成”。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阶层和利益群体不断涌现。为了避免由于利益失衡而导致阶层矛盾的激化,党和政府应协调阶层利益关系,通过创新阶级阶层思想理论、增强文化凝聚力促进阶层合作,引导非政府组织在化解阶层矛盾、促进阶层合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只有促成更广泛的阶层合作,社会才能逐步实现公平正义、团结稳定,国家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追求和谐,维护和平。  相似文献   

5.
厘清“最广大人民”所指,有利于我党扩大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厘清“根本利益”所指,有利于我党处理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和划分标准的观点,创造性地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科学划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理论的中国化;运用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关系和政治态度上分析阶级的观点,深刻阐述了社会各阶级的阶级属性,揭示了不同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同阶级政策密切联系的观点,系统论述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和各阶级间的关系,制定了符合革命实际的阶级政策。新形势下,系统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历程,对目前制定科学的阶级阶层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政党与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1.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国家的阶级性质。任何政党都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政党同国家政权的紧密联系,是其区别于其他政治组织、社会团体的根本标志。  相似文献   

8.
当前阶级阶层理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基础上批判地借鉴吸收了社会学的分层理论,在阶级阶层内涵界定上实现了创新;在新的社会阶层地位作用的认定上实现了创新--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阶级阶层关系判断上进行了创新--新的社会阶层与"两个阶级,一个阶层"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基于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与当前阶级阶层理论创新相对应,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印度社会以复杂性和多样性著称。从社会分层角度探究印度社会是厘清印度社会的一个捷径。分析印度社会分层历来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一是从种姓制度的角度,一是从阶级阶层的角度。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反对上述截然两分的观点,并试图从种姓制度与阶级阶层之间交互关系的角度分析印度社会。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印度社会,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新时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从宏观层面上主要是因为主要领导人对世界大势、历史发展趋势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以及对待改革的积极态度;有足够的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改革中对各阶级、阶层特别是改革中新出现的阶层利益进行有效调整、整合。从微观层面上讲在于正确的路径选择,即改革目标的确定性与改革突破口、改革步骤和方法选择的灵活性相结合;改革方式选择实行体制内变革与体制外生成相结合;把社会稳定放在第一位,正确处理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社会的承受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学者社会阶级阶层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阶级阶层划分和分析是学术界、理论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阐述了与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分析有关的理论问题.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的不同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我国转轨时期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的分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使原来的“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一个阶层(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变得更为复杂;从方法论、客观事实、变化原因及其理论和时代意义方面对我国目前的阶级阶层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步形成了不同的阶级阶层和多种利益群体,同时社会分化明显,利益矛盾突出,利益关系复杂化,收入差距拉大,利益矛盾两极化.因此,必须采取建立容纳利益表达机制,创设利益均衡制度,领导者从思想上牢固树立爱民思想等措施,在工作方法上抓主要矛盾,并运用不同方法化解不同的矛盾,才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14.
1、阶层认同决定人们社会冲突意识和行为取向 调查表明,越是将自己认同为上层阶层的人,就越认为现在和将来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较小;而越是将自己认同为最下层阶层的人,就越是认为现在和将来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会严重。尤其是那些主观上把自己归结为社会最低层的人员,更容易出现极端行为。  相似文献   

15.
工人ABC     
<正>社会学在研究社会时,通常是将社会上千千万万的个人,按照某种标准划分成不同群体(或阶级,或阶层),通过对群体行为的分析观照社会结构的变迁。不管是改革开放前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划分,还是改革开放后的"十个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的划分都是这样做的。在一个正在快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是由党的性质和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也顺应了世界政党执政的一般潮流。共产党在民主执政中,必须正确处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与依法执政的关系;正确处理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的关系;正确处理民主执政与监督机制建设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党的执政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7.
人权,是一个历史的、阶级的、法律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和国家,不同的阶级、阶层或集团,对于人权的性质、内容和范围的解释都有所不同。人权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演化,是人际关系、阶级关系、国家关系、民族关系以及具有不同利益的国际集团之间关系发生矛盾冲突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们之间的物质关系,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新社会阶层是在认可了其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一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关系的基础上而展开,所以要使学生正确认识阶级与阶层的关系对深入理解社会新阶层的问题至关重要。以往的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存在着不完善的方面,笔者认为应该使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辩证地看待阶级与阶层的问题,两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运用,是正确认识阶级社会阶级阶层现象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内涵丰富、内容完整,是一个科学系统的方法论体系,对于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分析认识现阶段的阶级阶层问题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分层与流动方面的研究,传统上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在阶级、阶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布劳、邓肯在分析美国社会结构时认为,在影响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自致性因素中,个人的教育程度极为重要和关键,但他们的理论分析中并没有明确将教育因素作为一个分层维度来看待。来自马克思和韦伯的传统阶级阶层结构理论,则把教育或者技术资格看作是划分阶级阶层结构的重要依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