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新时代创新引领发展对培育和优化创新生态系统提出新要求,需要准确客观评价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基于传统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进行改进修正,采用PCA分析法对生态因子赋权以解决评价指标共线性问题,提炼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多样性与协同性、演进性与成长性、可持续性等固有特征,从特性角度重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从描述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角度对省域和城市两个不同层次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研究表明,模型与指标适合评价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度;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不平衡状况仍在加剧。培育优化创新生态系统要注重久久为功,突出新增长极,形成内生动力,促进创新行为者融合共生。  相似文献   

2.
健康度评价对于企业促进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现有研究很少将健康度评价与系统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结合起来的现状,本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不同阶段健康度评价的重点,构建了多阶段健康度评价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偏大型柯西分布隶属函数和投影寻踪法确定了各层级的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以某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为实例,对其2012—2018年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企业实际情况一致,有效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及评价指标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PSR框架模型的东溪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颜利  王金坑  黄浩 《资源科学》2008,30(1):107-113
本文根据联合国OECD和UNEP提出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和流域生态系统的特点,通过建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福建省诏安东溪流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进行评价。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选取人口密度、GDP年增长率、人均拥有水资源量、年降雨量、森林覆盖率、工业废水达标处理率等能够充分反映流域压力、状态和响应的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通过专家打分的方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配,参考湿地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和相关标准对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各个指标进行标准化赋值;再次,提出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模型,得出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最后。把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良好状态、较好状态、警戒状态、较差状态和极差状态。根据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确定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东溪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数(E)为0.5898。东溪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处于警戒状态。  相似文献   

4.
湖泊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艳会  杨桂山  万荣荣 《资源科学》2014,36(6):1306-1315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当前宏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湖泊是地表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但当今湖泊生态系统的功能在逐渐退化,对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尤为重要。而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前提。本文调研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时间尺度、所用评价方法、湖泊受人类活动干扰强度、与江河的连通性、富营养化程度等不同角度对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所用的指标进行系统梳理、总结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湖泊生态系统评价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浮游植物生物量(PB)、生态能质(Ex)等的内涵及其影响机制。最后从指标体系的全面性、普适性、评价的着眼点、评价阈值的确定、自然通江湖泊水生态特殊性5个方面对我国湖泊生态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提出展望,以期为湖泊生态健康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创新生态系统是近年兴起的热门领域,反映了学术研究前沿与趋势。对其学科多样性进行研究有助于激发学术思想碰撞,产生新见解,为科技政策制定与管理提供依据。[方法/过程]基于共类分析,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创新生态系统领域2002-2017年相关核心文献为目标,通过学科覆盖图,学科丰富度、均匀性、差异性和综合测度指标对比分析创新生态系统领域学科多样性特征。[结果/结论]创新生态系统领域整体学科多样性较强,主要集中于邻近领域或学科。且创新生态系统受其他领域的影响大于其本身对其他学科的影响。时序上,其学科多样性并无显著增强趋势,但总体上目标文献被引频率越高,学科多样性越强。  相似文献   

6.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以流域为单元,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将为流域的规划、管理和保护以及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决策依据。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方法,对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基本框架、指标选择、指标的评价函数、权重分配、体系建构步骤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了研究。以“自然条件限制因子-流域生态健康指示因子-人类活动影响因子”评价体系为基础,选择了水质、植被、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湿地、土地利用、人口、点源污染、面源污染、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河流自然化、人均GDP、土壤、水文和生物第一性潜在生产率等20项指标,构建每个评价指标的评价函数,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滦河山区流域和北四河平原流域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滦河山区流域和北四河平原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得分为76和46,年降雨量、点源污染、面源污染、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我国北方半湿润/半干旱地带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主要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创新生态系统成为企业主要的创新发展模式,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把减碳任务融入创新生态系统总目标,因此,如何将“双碳”目标融入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是现阶段亟须研究的问题。文章结合“双碳”目标,构建出涵盖19个因素的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影响因素体系,运用熵值-DEMATEL主客观组合赋权法得出全部A股上市制造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得分,并通过DEMATEL-ISM方法对健康度影响因素的重要情况及因素间的层次结构模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总体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且存在明显地域差异;其关键影响因素有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等;根据层次结构模型,得出了7条影响因素传递路径,包括1条以根源因素主营业务收入为起点的主导路径。研究结论对企业改善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新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厘清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与技术突破、产业结构升级之间作用机制,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将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技术突破与产业结构升级纳入同一框架,通过构建固定效应与门槛效应模型,基于2009—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相关数据,从成长力、抵抗力、恢复力、环境适宜4个维度测度各区域的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及其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存在地理上非均衡性,呈现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三足鼎立的局面,健康度大小整体上呈现出由东到西递减的态势;基于健康度的发展趋势,可将不同省份的发展模式分为稳定型、波动型、提升型和下降型,其中北京的健康度在2009、2015和2020年均排名第一;健康度对技术突破与产业结构升级均有促进作用;健康度正向调节技术突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技术突破正向调节健康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且调节效应均边际递增。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要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创新主体协作等举措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位于“十四五”规划公布的前沿科技之首,其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是攻克关键技术的重要抓手。以科技部公布的15个国家级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承建企业为核心,绘制创新网络图;借助生态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理论,抽象出基于技术生命周期的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框架;使用耗散理论和熵值变化,诠释自组织演化机制。研究发现,我国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已经形成,但存在创新主体丰富度低、互动方式多样性差等不足。从创新主体丰富度、系统治理、系统开放性、动态能力等维度出发,为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基于生态位理论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对中国30个省市2009-2018共十年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⑴ 中国整体的创新生态位适宜度较低,但进化空间较大,发展趋势较好;⑵ 中国的创新引领地区和创新领先地区共涵盖20%的省市,其余为创新落后地区,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呈现区域不均衡;⑶ 在区域分布方面,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呈现从东部到西部递减趋势。此外,采用GM(1,1)模型预测系统对2020-2024五年的生态位适宜度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⑴ 2020-2024年,中国整体的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将有所提升;⑵ 在权重方面,2020-2024年,生境生态位将继续占据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高技术产业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基石",其健康状态不容忽视。基于生态视角,从生存和发展两维度构建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法进行实证分析,并加入时间序列,纵向比较近些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实证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整体偏低,且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最后从提高科技创新与产出能力、加大技术获取与改造投入、构建开放式的良好创新环境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精尖”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科学技术的突破,包括营商环境、配套投入和互补性产品等在内的整个配套与支撑体系也至关重要,因此,研究评价北京“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发展的方法,为推动北京“高精尖”产业繁荣提供参考。基于产业生态系统的视角,建构“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发展的关键要素指标体系,包含多样性包容性、营养物质、新陈代谢、能量转换、主体要素间的关联、环境支撑六大关键要素,并采用熵值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运用限制因子和TOPSIS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对2016—2020年北京“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北京“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综合得分逐渐提升,从2016年的0.886 8分上升到2020年的0.997 0分,整体向好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投入产出效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数量及产学研结合水平为北京“高精尖”产业的限制因子,应重点突破。由此,提出北京进一步发展“高精尖”产业应加大对原始创新和自主攻关的投入、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力度,推进信息技术和制造产业融合,完善促进技术进步的产业政策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由来与发展进行回顾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计量、知识图谱和熵权评价分析方法,对国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国家影响力和期刊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并运用 LDA 主题模型和重点文献阅读分析方法,阐述了该研究领域的六个主题,即生态系统平台管理研究、创新主体关系研究、物质资源与环境研究、系统特征与机制研究、方法模型与框架研究、公共政策和服务设施研究。然后,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类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采用文献阅读与聚类方法,阐述了国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六个新趋势:平台与数字化研究、引入实证检验、产业边界分析、决策原则与行为链、政府参与及政策研究、引入产业情景,同时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及研究发展的五个方向。  相似文献   

14.
《Research Policy》2019,48(8):103766
Organizations build strategic alliances with other firms with the intent of tapping into partners’ resources and capturing long-term value from these relationships. Such partnerships are typically governed by contractual or equity arrangements with clear mutual obligations. More recently, however, organizations have begun to seek strategic partnerships with open innovation communities, which are novel digitally enabled forms of organizing, and where contractual commitments are not possible. Thus, selecting the right open innovation community as an alliance partner becomes a more complex decision. We follow how the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makers, in two technology firms that were pioneers of forming strategic alliances with open innovation communities, developed metrics around making such decisions. We build upon Shah and Swaminathan’s (2008) contingency model of alliance partner selection and consider how it applies to the case of partnering with open innovation communities. This framework was useful in to frame our findings, yet our work recognizes and builds upon two key differences: 1) the evaluation metrics used in selecting an open innovation community were more focused on value creation than value capture; and 2) open ecosystem considerations, and not just partner-specific metrics, featured prominently in this type of alliance partner evaluation. We develop the notions of community and ecosystem health to refer to these new metrics.  相似文献   

15.
基于创新生态参与主体之间的互补和依赖特征,围绕创新生态理论视角下的一种典型战略"营造生态战略",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2个维度归纳企业选择营造生态战略的动机。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之上,探索性地建立了"参与动机—生态战略—创新活动"的概念模型,认为企业的参与生态的动机将影响其是否选择营造生态战略,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创新活动。通过对197个样本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1)企业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和企业所在的产业链不完整程度高都会不同程度地促进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2)营造生态战略对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均具有正向的影响。(3)企业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和企业所在的产业链不完整程度高与营造生态战略间显著正相关。(4)营造生态战略在参与动机和创新活动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6.
在创新发展战略的驱动以及创新范式的演进下,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已然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广受关注。本文以江苏省为例,根据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Vague集理论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适宜度水平存在较大空间差异,苏南地区普遍优势明显;省内绝大多数城市的进化动量值偏大,苏中、苏北地区在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方面仍存在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7.
灰色关联分析在绿洲生态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金萍  孙素艳  张静 《资源科学》2006,28(4):195-200
绿洲生态稳是维系绿洲健康生存,确保经济、社会和生态和谐发展的基础条件。鉴于水资源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制约性作用,本文以宁夏川区为例,考虑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和环境因子四项影响绿洲生态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建立绿洲生态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宁夏川区实际情况,进行单指标分级标准划分,并建立相应指标转化函数,实现不同量纲指标间的归一化。最后,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选用2000年宁夏川区10个县市为计算单元,研究黄河来水频率为50%情况下的宁夏川区绿洲生态稳定性,结果表明:2000年在黄河来水频率为50%的情况下,川区各县市的绿洲稳定性除中宁县为良好状态外,其余都处于一般状态上限,接近良好,整体上看,川区绿洲生态稳定性尚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创新生态系统的建立与培育不仅有助于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提升,更是国家和区域整体竞争力提升的有力助推剂与战略目标。高校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为核心组织,是原始知识与技术创造的源泉,并提供多样化的知识转移机制,如何让以高校为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在区域性发展视角下发挥协同作用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议题。基于此背景,构建了基于生态学视角的高校为主导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演进的Lokata-Volterra(LV)模型,通过其数理分析来探讨创新生态系统中各类种群之间的协同演变规律。并以以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等高校为主导创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融合Logistic模型对对创新生态系统其动态演化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以高校为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需要主动链接内外部资源与平台实现生态系统内部主体多样性,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与协同演变。  相似文献   

19.
 提高创新策源能力既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应对当今国际挑战的战略选择。本文通过对创新策源能力内涵的梳理,从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四个方面,选取40个三级指标,构建区域创新策源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我国31个省市区的统计数据,运用AHP-TOPSIS法确定创新策源能力评价值,利用SOM算法进行聚类分析,确定区域创新能力等级。本评价方法有助于区域创新策源能力的评价和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