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什么是目录学?根据《辞海》的定义;“目录学是研究图书目录工作规律的科学。”我国丰富的目录工作实践经验,经过全面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使之上升到理论,这就是目录学。目录学是以图书、目录和读者需要为研究对象,并通过目录工作这个手段来解决浩繁图书文献与特定读者需要之间矛盾的一门学问。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梁启超把目录学当作学者之顾问,鲁迅先生称目录学是“治学  相似文献   

2.
对矛盾说批评与反批评的综述(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目录学研究对象矛盾说的批评与反批评问题,对目录学、目录工作领域的基本矛盾、目录学研究对象等问题作了一次比较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探讨,认为对矛盾说的批评是正常的、有益的,对目录学、目录工作领域的基本矛盾、目录学研究对象等应该分开和区别讨论。  相似文献   

3.
对矛盾说批评与反批评的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我国目录学研究对象矛盾说的批评与反批评问题,对目录学、目录工作领域的基本矛盾、目录学研究对象等问题作了一次比较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探讨,认为对矛盾说的批评是正常的、有益的,对目录学、目录工作领域的基本矛盾、目录学研究对象等应该分开和区别讨论。  相似文献   

4.
概论通志·校仇略/郑樵著《福建省图书馆学会通讯》1984NO,3 p1—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乔好勤著《河南图书馆季刊》1981NO,4 P17—论我国目录学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乔好勤著《图书情报知识》1981,NO,2 P27—略论张之洞的目录学/方衍著《学习与探索》1981 NO,8 p125—清代目录成就浅述/来新夏著《历史研究》1981 NO,2 p135—“利用图书“也是书目本质之一——对孟昭晋同志《书目的本质和目录学的研究对象》的一点异  相似文献   

5.
依据对立统一规律考察,“矛盾说”缺乏起码的、必要的科学依据,清除它在我国当代目录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消极影响,是今天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录学领域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矛盾”是文献无序与有序的矛盾。目录学决不能一种抽象的矛盾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只能以一种具体的社会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即以目录这一社会现象作为自己的对象和逻辑起点、基点。  相似文献   

6.
《明史·艺文志》探讨/蓝阳著《图出馆界》1984 NO.2 p56—钱穆及其《文史书目举要》/吴棠著《江苏图书馆学报》1984 NO.2 p66—版本目录及进展/崔建英著《图书情报工作动态》1984 NO.3p42—康有为的目录学变革思想/王晋卿著《图书馆界》1984 N0.4 p33—对版本目录学的探讨和展望/崔建英著《津图学刊》1984 NO.4 p100—  相似文献   

7.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开元盛世”,其经济、文化事业异常发达,社会的进步促进着图书事业的发展,也必然带来目录事业的繁荣。这一时期,不仅目录的数量、品种、类型繁多,且鸿篇巨制的目录著作不时产生,有影响的目录学家累有出现,目录学的理论和方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毋(?),便是“当时簿录学家一巨子”。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从事宫廷书目工作,曾加与卷帙浩大的《群书四部录》的编撰,又编撰了《古今书录》和《开元内外经录》,并在目录学理论和方法方面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对我国古代目录学作出了不可忽  相似文献   

8.
论目录学基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目录学基点问题作了一次专门的讨论,认为目录学的基点不能随意更改,目录学基点与目录学研究对象应是同一个概念,目录学的基点、逻辑起点、元初概念与研究对象就是目录。  相似文献   

9.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古代目录学史的研究就是通过对一批经典书目的确定和诠释而实现对目录学史诸现象之分析、归纳与描述的。对什么是“经典”的重新认定可以获得不同的目录学史叙述对象;而对“经典”的重新诠释可以获得不同的叙述结果。这两者彼此促进,势必对目录学史的面貌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呈现出迥别于往昔的目录学史样式。  相似文献   

10.
1986年,由全国图书馆界的部分中青年图书馆学者共同发起组织了“目录学研究通讯小组”。两年来,小组以通讯的方式举行了三次笔会,在目录学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为了推动中国目录学的发展,并活跃广东图书馆界的学术空气,本刊非常乐意辟出版面为小组召开第四次笔会。愿目录学研究通讯小组象图书馆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越开越艳。  相似文献   

11.
关于《西学书目表》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学书目表》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由古典目录学向近代目录学过渡中一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代表作,也是我国资产阶级用新的知识体系类分图书的最早著作。它一扫“旧学”专治制艺帖括之积弊,从而畅开了新目录学产生、发展的机运,在我国目录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解放以来,我国目录学界对《西学书目表》作出了较为中肯的评价和积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一清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二十二中說:“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門而入。”近人周貞亮《书目举要·序言》中也說:“读书欲知門径,聚书欲知派別,非从目录学入手,其道无由。”这些話都特別强調了目录学在学习、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如果說得切实一点,那么,目录学是关于研究图书和編制目录的理論和方法的一門学問。人們为了更好地了解和  相似文献   

13.
概念模糊不清,往往会影响一门科学正常发展。目录学既然作为一门科学,就应首先澄清其最基本的概念。在我国目录学研究中,不少同志对目录、目录学、目录工作,这几个概念不清,以至许多推论让人感到难以置信。本文试图对这些基本概念进行阐述,以此来看我国目录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目录”二字在许多先秦古籍和出土文物中,是分开的。“目”是眼睛。在甲骨文中即为一个象形的眼睛。“录”字,在《说文解字》里解为刻本、象形。即象一把刀把要记的事情刻在木头上。甲骨文是先写后刻,叫“书契”,因出土于殷墟,又称“殷  相似文献   

14.
柳诒徵(1880—1956年)字翼谋,晚号劬堂,又号盋山髯,江苏镇江人,是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他从1927年起,先后担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十余年,致力于目录、版本之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的编印及其“因时制宜”的目录学思想。柳诒徵对近代图书馆的性质和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他说:“近世图书馆蔚为专科,编制庋藏检寻出纳胥以精思良制为良法,而传播文化牖启民众之效大彰,非抱残守缺墨守故步者所可见也。”他认为办图书馆应以“公天下者”为宗旨。《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的编印,正是实践了这一宗旨。《图书总目》是柳诒徵继承“艺风录略横山笔”等前辈文献目录工作,并且依靠王焕镳等人的分工合作,经过发凡起例,分别部居,综合善本、普通本、丛书三者而编成的。《图书总目》共计三十册。(总目二十四册,补编六册)于1933—1936年先后出版,使  相似文献   

15.
邓建 《图书馆学刊》2009,31(10):81-83
通过对正史艺文(经籍)志中的“目录之目录”——簿录篇和目录类进行考察,可以窥知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流变。《隋书·经籍志·簿录篇》是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的首例“目录之目录”,表明中国古代目录学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从《旧唐书·经籍志·目录类》到《清史稿·艺文志·目录类》,“目录之目录”不断发展,渐次兴盛,展现了中国古代目录学逐渐走向鼎盛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在目录学的研究中,易混淆目录和目录学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从而导致言目录学之作用,实际却充之以目录之功能。为了弄清目录和目录学的作用,本文就此问题试作四点论述,请同行专家和师友们斧正。一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指篇名,即书的篇或卷的名称。录指叙录,即书的内容,作者事迹,书的评价,校勘经过等之简要文字说明。目录一词,最早见于《七略》:“《尚书》有青丝编目录。”这里指《尚书》一书的目录而言;两汉刘向校书时的“条其篇目”、“录而奏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相较于中国目录学史的研究,学界对于中国目录学史研究史的梳理略显不够,通过梳理20世纪中国目录学史研究史,为新时代中国目录学史的研究与书写提供历史借鉴。[研究设计/方法]以20世纪以来出版的姚名达著《中国目录学史》、王重民著《中国目录学史论丛》、吕绍虞著《中国目录学史稿》、倪士毅著《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乔好勤著《中国目录学史》、余庆蓉著《中国目录学思想史》以及柯平著《中国目录学史》7本通论性目录学史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研读、分析与比较,借以梳理20世纪中国目录学史的书写路径。[结论/发现]20世纪以来中国目录学史书写呈现出如下特点:(1)历史学、图书馆学学者是中国目录学史书写的两大核心主体;(2)线性进化史观逐渐成为中国目录学史书写的主流史观;(3)书写的焦点由“以目录为中心”到“目录与人并重”。[创新/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中国目录学史书写展望:(1)明确“目录学史”的内涵;(2)明确“以西释中”还是“以中释中”;(3)明确中国目录学史的中心是“人”;(4)探索多体裁的中国目录学史书写形式;(5)拓展中国目录学史的关注视域。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图书目录之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图书目录起源问题,综合起来有四种说法:①校仇说,即目录起源于汉代刘向等校勘古籍的工作,如章学诚《校仇通义》主张此说。②篇目说,以姚名达为代表,他认为目录起源于“一书目录”,如《尚书》的青丝编目录(见姚著《目录学》)③书序说,就是说目录产生于《尚书》、《诗经》之序,或《易·序卦传》(见余嘉锡《目录学发微》)清人卢文弨也有相同看法。④管理说,此观点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近世甲骨文献的发掘,表明史官对龟册的管理过程中可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梳理已有目录学研究成就的基础上,讨论了文献流和目录学的关系、目录学的具体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问题,并就所谓“目录说”、“矛盾说”和“关系说”作了评议,认为目录学是研究文献流的整序、测度和导向的科学,但作为一门科学,应随着时代的前进和人们认识的深化,对目录学定义的表述不断修正。  相似文献   

20.
1926年,梁启超于《图书馆学季刊》第一卷第一期发表《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揭出久湮千年的佛教目录之价值,不仅为中国古典目录学开一新领域,亦为佛教研究拓一新战场。其后,学林教界之宿学大德、后进新锐多曾涉足其中。八十年来,佛教目录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然而总体来讲,还不够广泛、深入、成熟。故笔者不揣谫陋,撰成此文,一则总结佛教目录研究之成果与实绩,二则引起佛教界、文献学界对佛教目录研究之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