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教师的教育生活由日常生活与仪式生活构成,教育仪式参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途径之一。教育仪式具有象征性、展演性、神圣性和建构性,它是推进教师发展的"第二堡垒"。教师仪式文化通过生产教育正统、权力操演与神圣力量的御用来维持着自己的暗箱运作。教育仪式是教师教育生活的缩影、中心与范本,仪式参演是教师与时代教育精神、教育生活沟通的微妙渠道,是变革教师教育生活图式的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2.
通过不同年份不同地域的田野调查,认为祭天仪式通过继承东巴教传统,保持了仪式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具有神圣和世俗的特点,带给参与者对传统意识和民族原生情感的共鸣,是一个集体的和社会的行动过程。通过对民俗活动的新构,产生了新传统和更新的传统,丰富了仪式文化。现代纳西族祭天仪式是世俗性裹夹下的神圣仪式,其现代性变迁是纳西族对传统的继承与重构,正是因为传统的更新与现代的拓展使纳西族祭天仪式能够获得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在文献收集和田野调查基础上,结合仪式戏剧的理论回顾,通过简要描述纳西族超度什罗仪式的过程,对该仪式中所蕴含的戏剧因素进行解读,即表演性与虚拟性、神圣性与象征性、群体性与参与性、程序性与情感性。从仪式戏剧的角度认识传统纳西族超度什罗仪式的文化内涵,对研究纳西族文化以及纳西文化传承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大节,由若干民俗环节构成。贯穿春节民俗事象背后的是民众的时间意识,人们将春节视作新旧转换的时间过程。范.根纳普的通过仪式理论认为:人生仪礼与时间通过仪式都由分离、阈限与聚合三部分构成,人们在经历了这样的过关仪式后,就实现了新旧不同性质的转化。我们以此理论具体分析中国年节通过仪式的诸种表现,从年节节俗进程中,总结出年节通过仪式的三大类别:岁末时空净化仪式、过年与阈限期间的仪式及迎接新年仪式。由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特性,中国人年节通过仪式具有以下三种特性:(1)人与自然共同经历的通过仪式,认为在年节中人与万物一道经历时间的新旧更替过程;(2)家族集体经历通过仪式,中国人在时间过渡仪式中重视家族家庭集体的力量,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家庭伦理意识;(3)世俗与神圣交融的仪式情境。在年节通过仪式中,人们没有进入所谓纯粹的神圣境界,人们将世俗生活与神圣仪式融合为一,这也是不尚玄虚的中国文化特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学校仪式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样式,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学校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指学校仪式具备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效能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学校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表现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等方面。功能的发挥是价值实现的基础。发挥学校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须注意在保证学校仪式的形式性、程序性和神圣性的基础上,避免形式化、程式化和神秘化。  相似文献   

6.
杠天神仪式是豫南皖西民间信仰的一种祭祀方式,舞蹈是该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担经挑"、"张公背张婆"和"麒麟舞"为例,重点探讨和分析了杠天神祭祀仪式舞蹈中神圣与凡俗的衍化、重合、同构等问题。豫南皖西庙会和仪式中的祭祀歌舞是具有自行性的艺术活体,它通过连续的显圣和多重力量的互动,在神圣与凡俗之间显现活力。  相似文献   

7.
成吉思汗陵祭典,承载蒙古民族最高的祭奠规格,内容丰富、形式纷繁、内涵深刻。查干苏鲁克祭典仪式则是成吉思汗祭典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查干苏鲁克仪式结构,探讨其神圣与世俗间共融仪式内涵。  相似文献   

8.
仪式一直是人类学民族志书写的重要对象,由于其与艺术、审美制度的内在关联,也必然是审美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从发生学上考察,艺术和仪式具有共生关系;仪式自身也潜藏着审美因素;仪式作为一整套符号象征体系,是人类隐喻思维的展现,这种诗性智慧浇铸了仪式的神圣之美。仪式对个体审美倾向和审美情感的建构与塑造及审美原型的生发,构成了仪式作为审美制度的内核。  相似文献   

9.
仪式作为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是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具有象征性、神圣性及展演性特征。仪式在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合理运用,对于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从现实来看,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仪式运用存在仪式目的与仪式手段的价值分离、仪式特征与仪式功能的价值缺失、仪式传承与仪式发展的价值冲突等问题。为了充分发挥仪式在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需要高度重视仪式的目的和手段,有效发挥仪式的教育功能,创新发展仪式的内容与形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工匠建房时要举行一系列的巫术仪式,这些内容驳杂的巫术仪式由象征符号和象征行为构成。由于工匠大多具有兼职巫师的社会属性,并且新房建造过程是一个暂时独立于日常生活的相对神圣的时期,所以工匠建房巫术仪式又具有阈限的特征。本文将讨论象征对于工匠建房巫术仪式的意义、传统文化迫力对于工匠建房巫术仪式中象征体系得以形成的支撑作用,最后通过对田野个案的解析来论述工匠建房巫术仪式中的阈限。  相似文献   

11.
1983年,中央电视台首次以现场直播的方式推出了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一经播出,便引起巨大轰动。如今,春晚已走入第二十九个年头,成为中国大众文艺和主流文化的一个集锦和缩影。从对春晚的节目主题、表现形式及节目主体的发展历程研究,来探寻春晚的"变与不变",进而对今后晚会内容的掌舵和把握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春晚语言类节目的社会功能进行分析,指出其对年度流行语、对地域方言、对地方艺术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3.
中央电视台1983年开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化发展中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成为中国电视媒体化的基本蓝本和模式。作为由艺组合的晚会,艺术性是它的首要特色,但随着晚会的发展,宏大的叙事功能成为它的重要特征。春节联欢晚会经过20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它改变了中国人欢度春节的方式;其次,对当代中国化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第三,对中国媒体化的发展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兔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西单女孩”、“旭日阳刚”组合、深圳民工街舞团等“草根”纷纷亮相,堪称一大创新,给央视春晚带来了不少新看点。于是,许多地方电视台的电视栏目纷纷打出“草根”牌,目的就是使节目引起观众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从而扩大影响力、提高收视率。由此可见,电视栏目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以达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从春晚的主题表达本身、节目、舞台设计(灯光、服装)、晚会形式等多个方面入手,对春晚的主题定位进行研究,讨论春晚主题定位的原则、功能、属性等,对春晚主题定位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对春晚的主题定位走向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6.
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启用非央视内部的冯小刚作为晚会总导演,这是自1983年中央电视台以"现场直播"的方式举办春节联欢晚会以来的第一次。由此可以看出央视对于春晚改革的决心与魄力。通过对2014马年央视春晚在主持人、节目编排以及场地舞美方面创新性的分析,利于我们对于如何在传承与复归中创新有更好的感悟与把握。  相似文献   

17.
清末以来,皖南圩区春节期间兴起玩灯习俗,主要有"龙灯"、"罗汉灯"和"马灯",并创造出一套独具地域特色的兴灯仪式,通行于不同灯种之间。兴灯包括"掺佐"、"圆场"、"开关"、"出灯"、"圆灯"先后五个部分,除具备封建性、音乐性、集体性和传承性等基本民俗特征外,还表现出民俗文化杂糅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变迁,皖南圩区春节兴灯仪式正面临着自然遗弃或自我丢失的状况,由此引发的传承危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文从"被农民"、"老农民"、"超农民"三个方面清理了赵本山春晚小品与"农民"这一现代性话语的内在纠葛。通过对赵本山春晚小品的历时性考察,认为赵本山选择表演现在这样为人熟知的"农民"形象,是一个多方合力的结果;他持续多年以"老农民"形象示人,这种角色的稳定性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春晚的审查筛选机制助长了赵本山塑造的农民形象的固定化,限制了赵本山艺术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节目以其风趣的语言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关联理论对话语交际具有很强的阐释力。本文运用关联理论原理,从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明示推理模式和认知语境这三个方面对春节联欢晚会的一些小品的片段进行分析,探索小品喜剧效果产生的语言机制。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一档春节栏目的电视包装设计,对三维技术在电视包装中的应用作了尝试和探索。从前期的定位策划,到脚本设计,再到运用3DMax和Photoshop实现场景模型的制作,以及最后的After effect渲染完成,结合电视包装的设计理论,总结了一套三维技术在电视包装中的基本设计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