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经过了多次变化和调整,对我国经济布局总体框架的构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全面审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轨迹,它依次经历了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考察分析这一历史演进轨迹,对于我们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重大生产力布局作为我国制度优势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关系到我国未来15—20年中长期区域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文章在重新审视和回顾我国重大生产力布局的主要理论基础和历史变迁过程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了我国未来区域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重大问题。提出重大生产力布局应该面向国家战略安全,以建设创新型地域经济综合体为主要抓手,构建自主、完备、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战略发展区主导+特殊类型区补充"为主的生产力总体格局,打造多主体参与的开放式重大生产力布局体系;不断强化东部沿海战略竞争能力、西部沿边战略开放能力和中西部战略保障能力,支撑我国实现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第二个百年目标。  相似文献   

3.
陈婷 《今日科苑》2007,(20):23-23
我国区域经济良性运行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共同富裕问题。之所以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国家为了谋求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共同富裕而进行的总体策划。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十四五"时期,空间治理现代化和区域经济布局优化是规划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布局采用"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指导思想,迅速带动了国力整体提升,但区域间发展差距持续拉大;开放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发展迅猛,但经济体系安全性和高级化存在"短板",国有经济领域改革尚有不足。我国空间治理进步显著,但在法制化和科学化、学习型政府和民主化治理及治理体系化等方面,同现代化要求差距较大。"十四五"时期,空间治理现代化的重点是:完善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公众共同参与的空间治理模式,健全公平与效益并重、政府调控与市场优化配置并重、问题与目标并重、约束与激励并重的区域政策体系,形成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区域协调新机制。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举措是:不断增强城市群、都市圈和区域中心城市的能级,践行人口经济集聚过程中实现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以重构我国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为契机,打造重大生产力布局的新形态。启动大西北地区高质量开发的伟大工程,培育相对贫困地区发展致富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八大经济区"规划,立足于充分发挥黑龙江省资源优势和开辟新的经济增长区域,结合这一省情,本文深入探讨我省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态势、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及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等。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都市圈电子信息产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产业合作已成为当今区域经济实现更大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在深入分析京津冀都市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特点、优势和问题的基础上,研究探讨了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协调发展的定位与合作模式,提出了促进京津冀都市圈电子信息产业协作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我国经济三大增长极之一,京津冀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加强京津冀间的产业合作及协调发展,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充分发挥各地产业优势,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对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发展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一大难题,如何协调各区域间的经济关系,使各区域的经济在保持适度差距的情况下能得到迅速有效的发展,是我国政府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从西部大开发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统筹区域发展”的提出,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路的努力始终没有停止过。本文通过对我国过去区域发展的简单回顾和当前区域经济形势的分析,从区域间经济关系出发,探索适合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说明良好的区域间合作交流互补关系,是我国今后在统筹区域规划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旨在为推进互联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系统间耦合协调发展为导向,整合互联网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子系统5个要素,27个指标因子,构建互联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测度模型。以2017年统计数据测算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互联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结果/结论]构建的互联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测度模型可行性高,能反映中国互联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整体情况。中国互联网经济与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不平衡,协调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呈现东部沿海高于中部、西部地区,东北地区高于西南地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今日科苑》2008,(10):23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经济功能区现状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予舒  裴厦  谢高地  鲁春霞 《资源科学》2012,34(9):1647-1655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沿海地区的外向型经济遭受了严重的影响,我国出口乃至宏观经济也受到严重影响。在此情况下,人们开始反思经济的发展模式,发现发达国家利用以虚拟经济、过度负债消费拉动增长的方式难以为继;依靠资源消耗、危害环境的发展方式也难以为继;利用廉价劳动力获得国际竞争优势,依靠外需和投资拉动的发展方式同样难以为继。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务院密集批复了16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获批数量前斫未有。这些新经济区的出现意味着旧的区域经济格局的改变和新的格局产生。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区域规划产生的背景;其次从6个方面分析了新区域规划特征;第三在空间分布上,指出新经济功能区可分为四大类:沿海经济新区、沿边经济新区、中部经济新区和西部经济新区。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新区域的战略定位;最后从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需求,适应国内外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缩小地区差距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内需的需求,提高区域发展可持续性的需求,突破政策约束寻求发展优势的需求方面综合论述新经济区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国家管控对区域发展格局的塑造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家管控是塑造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作用。论文从国家管控的视角,分析其对区域功能塑造过程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以便为未来塑造良好的区域功能格局提供借鉴。五年发展规划是我国引导和塑造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国家管控手段。计划经济体制下集全国之力促进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了沿海与内地的差异,但扭曲了自然区位优势,削弱了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非均衡发展激励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并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但由于未能产生区域联动效应,使东中西部的区域差距显著拉大。“十五”和“十一五”规划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效地缩小了区域间的差距。而未来主体功能区划的实施必将使中国的区域功能分工更为合理而有效。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水平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能源资源的稀缺性和战略性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与提高能源效率协调一致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论文通过构建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八大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2000年-2010年)和能源效率水平(2000年-2009年)进行系统的评价,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两者发展过程中的时空差异、演变特征及协调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能源效率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和能源效率高水平区都呈线状分布,两者都具有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递减的趋势;②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协调性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两者之间的协调度越高,高协调度区域表现出沿海、沿江分布的特点;③高协调度省区由点线状向线状和面状扩展,东部沿海、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和西北地区省份协调度增长最为明显,东北、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省份也有所增长.  相似文献   

14.
优化我国城镇化 空间布局的战略重点与创 新思路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优化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是推进健康城镇化、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从有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富有竞争力城镇化的基本要求出发,把加大垂直海岸线贯穿沿海内陆地带开发轴带建设力度作为完善城镇化主体骨架的重点,把形成多种具有区域特色的城镇化途径作为完善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重点,把探索我国适宜区域推进半城镇化进程作为完善城镇化空间形态的重点,通过健全规划体系、合理配置政府可调控资源、完善区域政策,培育东部大都市连绵区(带),引领我国全球竞争力的提升;打造海岸新城镇集聚带,构筑东部沿海新增长极;合理布局内陆城镇群,促进优势集聚过程中的区域间协调发展;稳步推进传统农区城镇化,形成与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态势;探索山地丘陵城镇化路径,推动老少边穷区域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域小康社会与现代化建设步伐;搞好沿边城镇建设,打造民生富裕和边疆稳定的国门新面貌。到2030年,形成城镇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相均衡、城镇化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城镇化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5.
许景玲 《大众科技》2012,14(3):234-237
广西地处我国南疆,是我国惟一沿海、沿边、沿江的少数民族省区,地缘优势突出,并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旅游资源。2005年广西加入大湄工河次流域,走进了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的中心,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两廊—一圈的构建,对广西的经济开发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文章首先对近20多年的广西GDP和外商投资额进行分析,再利用协整理论研究两者间的相关性,建立两者间的长期关系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并利用模型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作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区域经济合作并未迸发出其全部的能量。本文在回顾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各阶段特点和经验基础之上,分析了当前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以区域经济合作带动东西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等5个构成要素出发,构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对八大经济区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构成要素进行横向比较,然后对其2005—2012年的创新能力进行纵向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和北部沿海的创新能力较其他区域有明显优势,南部沿海、东北地区、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分别居于第3—6位,黄河中游和西北地区较落后。近年来东北地区提升较快,而西南地区面临较快下滑。最后就提升各区域创新能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郑艳婷  马金英  戴荔珠  赵赛 《资源科学》2016,38(10):1948-1961
本文从城市化的角度,认为中国的城市群可以被认为是发生了区域性城市化的地域。并以武汉城市群为案例,分析了其区域性城市化的表现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具体表现特征分别为:人口向区域集聚的趋势初显;区域性的非农就业转化特征明显;区域城市化水平提升,城乡建设用地在区域范围内扩张。进一步的动力机制分析发现,这一区域城市化过程的动力分别为:内驱力主导下的经济快速增长、开发区引领下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化、以及明显改善的交通运输条件带动下节点区域的工业增长。基于固定效用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于外资促动下的沿海地区城市群发展,武汉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更主要的是受国内力量驱动,而其原乡村地区的城乡转化则主要受地方经济发展、交通通讯条件改善和出口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