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其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地理环境特征和本民族特色。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地理环境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傣族传统体育形成、发展的影响,可以看出地理环境是傣族传统体育形成、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影响条件;傣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发展与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傣族是一个富有道德情感和道德传统且在民族性格上表现出温文尔雅的民族.傣族伦理思想在其历史、诗歌与史诗、训条、婚姻家庭、社会日常生活、宗教、爱国主义等诸多方面均有广泛的反映,千百年来在傣族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践行中起着规范与准则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元明清时期傣族法律制度具有体系简单,宗教精神凸显,民族地方地域文化特点突出和对于其他民族宽容的几个重要特点。元明清时期的傣族法律制度特点有着受到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自然地理等多方面的因素作用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4.
民族问题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丧葬文化作为民族风俗习惯问题,它是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宗教问题有着密切关系.普洱地区少数民族丧葬文化中,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较为突出,小乘佛教对傣族、布朗族丧葬习俗的影响较为明显,伊斯兰教只对回族丧葬习俗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是我国南传佛教的主要信仰地区,傣族居民的生活有着强烈的宗教色彩,而南传佛教的佛寺教育正是傣族人民社会化的重要手段,直到今天仍然被广大傣族人民所接纳和认同。佛寺教育的繁荣与延续主要与其高度的灵活性、内容的实用性以及近现代民族教育方针的影响有关。通过回顾对南传佛教佛寺教育的相关文献,分析其长期存在于傣族社会的可能原因,为傣族佛寺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教育与宗教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历史上宗教与世俗政权的结合使傣族地区的教育被南传佛教佛寺教育所垄断。宗教的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甚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影响。通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对傣族地区特别是西双版纳缅寺教育的研究,梳理当地教育发展的概貌,对宗教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和角色定位进行分析,为傣族地区宗教教育的未来发展之路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体育与宗教都是人类历史长期积淀的古老文化。尽管宗教与体育在人的身心统一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但体育在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宗教的各种影响,与宗教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至今还在深刻地影响和作用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生活在雪域高原信仰藏传佛教的西藏民族,其宗教朝圣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深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底蕴,这种传统体育文化积淀是促进还是抑制,是主动适应还是盲目跟进,这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民族传统体育未来的命运.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的核心是宗教.文章从宗教现代化,文化多元性及保护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等多角度,阐述了这场文化转型的深刻矛盾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老族源于云南哀牢人,西双版纳傣族有一支是从老挝迁来,老、泐贵族联姻,亲上加亲,老族与傣泐,史同源;老族与傣族历史上均崇拜“它林”,表面看是原始宗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实质是纯朴的自然生态观的具体体现,传统的民族生态文化,值得弘扬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宗教与云南民族教育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省份,宗教形态相当复杂,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一个十分庞杂的体系,既有从远古遗存下来的原始宗教,亦有进入阶级社会后形成的人为宗教,还有近代从西方传入的基督教。在云南省的几十个民族中有19个民族近300万人分别信仰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均占全省总人口的8%,尤其是西双版纳及德宏地区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等基本上全民信仰巴利语系佛教(又称“南传上座部佛教或小乘佛教”),并由此形成了独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法、实地访谈法和因素分析法等,从原始宗教的视角对繁衍生息在哀牢群山、红河之畔的新平花腰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花腰傣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没有受到南传佛教文化的影响,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情结,他们的民族体育文化与原始宗教关系较为密切。原始宗教对花腰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正是由于原始宗教的存在而使花腰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独具特色、内容丰富和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12.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地区的省份,各民族在传统节日、宗教、婚俗丧葬等活动中伴随着各种民间体育活动。这些活动中,民族传统体育充分体现了娱乐性、观赏性、健身性和竞技性。但是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产生了巨大冲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3.
傣族地区具有优美的自然风景,丰富的民族、宗教文化资源,是云南旅游的热点地区之一。要打造有特色,高品质的旅游业,南传上座部佛教旅游文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策划的内容。立足于建设云南省"桥头堡"战略的大背景下,从宗教学的角度,初步探讨了在转型中,傣族地区佛教旅游的现状,并对当前出现的问题和如何开发利用方面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傣族地区的教育与文化变迁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前,傣族的教育受封建领主制以及宗教的影响制约,处于较为落后的状况,为解放后的发展埋下种种障碍.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方针的指引下,进行了学制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的长足发展更大大影响了傣族的文化,出现繁荣的景象.  相似文献   

15.
人文地理视野中的傣族体育成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傣族传统体育具有的柔美、细腻、传情、修身养性等文化特质,是傣族文化圈内独特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人文环境因素复合的结果。在影响傣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质形成的诸多因素中,“水文化”起到了核心主导作用。其对自然、社会人文环境中各种相关因素的选择与整合,直接决定了傣族体育的文化品性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金沙江河谷自秦、汉以来就有傣族居住.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稻作生产的民族,其稻作生产有较高的水平,围绕着稻作生产产生了一系列的宗教祭祀活动,主要有祭龙神、祭水神、祭仓龙、祭山神、赶火神、撒秧日祭谷神、开秧门祭谷神、关秧门祭谷神、收割祭谷神、尝新节、叫谷魂,火把节、牛王会、窝巴节等,这些祭祀活动都与水稻生产密切相关.金沙江河谷的傣族从表面上看已经散失了一些傣族的外显特征,但我们透过表面现象可以窥探出他们的文化活动都是围绕稻作生产展开的,一系列的稻作生产中的祭祀活动保留了许多傣族的原始文化.特别是对水神、山神、龙神、谷神和鱼神的崇拜,充分体现了傣族农耕文化的精神内核,并形成了金沙江河谷傣族独特的稻作文化.  相似文献   

17.
勒宏生活着傣族,阿佤山区生活着佤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佤族是阿佤山区最早的原住民。傣族继佤族之后从勐卯迁入勒宏。傣族移民进入勒宏初期,傣族移民和佤族土著之间维持着友好关系。后来,随着傣族的强盛,傣族开始统治佤族,傣族的长期统治对佤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佤族、拉祜族等民族无法忍受傣族土司的压迫和剥削,不断进行反抗。中国中央王朝的介入,使得傣族土司辖区被肢解。近代英国人的介入,使阿佤山走向分裂。傣族和这些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对后来勒宏的地缘政治和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人类积极适应生存环境、改造生存状态的成果表现。傣族传统制陶反映了傣族传统社会形态,衬托出傣族人家的生活状况,渗透着傣族人民的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傣族传统制陶受到现代产业结构、生活方式和工艺的冲击,积极吸收先进制陶工艺,添加新的民族元素和地域特色,同时保留下了傣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凝聚着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合力。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前,傣族的教育受封建领主制以及宗教的影响制约,处于较为落后的状况,为解放后的发展埋下种种障碍,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方针的指引下,进行了学制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的长足发展更大大影响了傣族的文化 ,出现繁荣的景象。  相似文献   

20.
西双版纳的傣族有着信仰原始宗教和南传佛教的传统,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的影响,而傣族的生态观念也不例外。原始宗教和南传佛教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念,对传统社会的自然环境保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前经济发展使西双版纳地区的生态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宗教观念的淡化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利用宗教教育传承优秀的宗教生态伦理观,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