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周晓枫最为人熟知的身份,可能就是张艺谋的文学策划。事实上,在成为张艺谋的文学策划之前,周晓枫做了二十多年杂志编辑。她从不以名导的文学策划身份招摇,她的眼光与文字一直老辣,并未因身份的改变圆融。她的散文被视为当代散文写作的珍贵收藏,备受同行称赞。读过周晓枫散文的人会上瘾,真正的好文字让人喜悦,动象,更是让人沉默,辗转,念念不忘。周晓枫说:"情之所至,语无伦次,要更打动我。"她自己也是个矛盾的可爱之人。情怯肠柔,她只与文字起舞。  相似文献   

2.
雨后(节选)     
<正>【导读】周晓枫是当代新散文创作的重要人物。她的写作承续了散文的人文传统,作品以活跃的探索精神和绵密放纵的叙述见长,文字敏锐、精密、繁复、深微、华美。周晓枫是个追求写作风格的作家,她的文章极其强调个人经验、个人见地、  相似文献   

3.
夏丽柠 《新读写》2023,(3):30-31
<正>周晓枫的《幻兽之吻》既是写实的长篇散文,也是魔幻的想象之作。书中九篇散文,就像爆浆野果,蕴藏着周晓枫积聚多年的爆发力。她认为,散文是一种液态。言下之意,文本肆意纵横与思绪无限蔓延,才是她散文创作的精髓。我与周晓枫的阅读之缘,始于《斑纹:兽皮上的地图》。可以说,她的创作起点就是围绕动物:观察动物、理解动物,与动物交朋友。其后,将与动物“缠绵”所得,反哺于人类自身存在的思考。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散文创作展示了一个地道的女人世界,从而为我们提供了非意识形态的边缘性话语。她既爱悦世俗,又怀疑人生。前者为她赢得淑世情怀,后者则让她对人生保持警醒的疏离,继而获得了高屋建瓴地省察生活的高度,实现了对尘世的超越,和赋予她的散文一种苍凉感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5.
《散文海外版》的《百期精华》选编的是100期中100位名家的100篇散文力作。编选时十分看重作品体现出的生命感悟和人文情怀。生命感悟和人文情怀,是散文的灵魂和生命线。  相似文献   

6.
女性散文创作是近年来常常引起关注的一个文学现象.其中斯好的散文就以她对人生、人性的探索与思考,创新的文体风格和女性情怀的相结合,体现出独特而成熟的审美品格。本文试图从文体风格。创新意识。女性情怀这几个方面来解读斯好散文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周甜甜 《文教资料》2009,(18):81-83
冰心,著名现代女作家."爱的哲学"和"冰心体"散文以及清丽娟秀的文风让她的文学创作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感受.但是在创作中,冰心却很少有提及爱情题材的作品.本文旨在从家庭生活,婚恋生活,和思想宗教三个方面来探究冰心创作中爱情题材的缺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周晓枫散文,坚决地放弃选材上的洁癖,而保存叶子上的泥。作为一名女性写作者,唯美与温柔并非她的关键词,暴力与纯粹才是流淌于她骨骼中的血液。其散文挖掘隐秘而复杂之处的黑暗,努力地逼近破损的真相,最后获得艺术的真实。  相似文献   

9.
瞿文逸 《中文自修》2023,(20):13-15
<正>一位获多项文学大奖的散文家——周晓枫偶然开启了儿童文学的创作,带来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童话故事。“文字和文字碰撞,会产生美好的乐音——有如最为宁静的掌声,我听得到。”在散文《安静的风暴》里,周晓枫这么描述自己对文字的热爱。本期,让我们跟随周晓枫抵达童话王国的大门,走进她笔下的幻想奇境。  相似文献   

10.
她的写作承续了散文的人文传统,将沉静、深微的生命体验融于广博的知识背景,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间,发现复杂的、常常是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她对散文艺术的丰富可能性,怀有活跃的探索精神。她的作品文体精致、繁复,别出心栽,语言丰赡华美,充分展示书面语言的考究、绵密和纯粹。她的体验和思考表现了一个现代青年知识分子为探寻和建构充盈、完整的意义世界所作的努力和面临的难度。近年来,她以其独特的极具痛感的文字和对世间万物极其细腻的体察与感悟以及被智慧的光芒照亮的深刻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颇具先锋意识的散文文本和真实、新鲜的人生经验……她就是当代新散文运动主将:周晓枫。(编者)  相似文献   

11.
初次拿到《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就被其古色古香、朴素淡雅的封面所吸引。再看其封面上作者的话:"我力图创造出一种融哲学的理趣、散文的韵致和宗教的情怀于一体的表述风格。因此我更愿意用‘心’来写一点文字,让读者读出启迪之外的一点激动、  相似文献   

12.
周晓枫作为成果颇丰的当代散文作家,表面的顺风顺水容易遮蔽她复杂的写作状态:其作品内核始终有着难以磨灭的焦虑和紧张感。从周晓枫散文的写作状态切入,窥探其写作源头、阐释其写作态度、点明其写作位置,串联童年经历、灰色地带以及对身体的关注这三个写作维度。从贴近作家本身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写作状态蕴含的深层意义和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13.
周晓枫以其独特的极具痛感的文字尤其是众多信手拈来、云谲波诡的修辞和对世间万物极其细腻的体察与感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颇具先锋意识的散文文本和真实、新鲜的人生经验。因此,阅读周晓枫的散文,成了一件很愉悦。然而又很痛苦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三毛诗意生命的张扬是从撒哈拉沙漠开始的。这是一块激发她诗意生命激情并供她思想自由驰骋的疆地。三毛的生活,是艺术化了的生活,写作对于三毛来说是贯穿在她生命始终的一根红线。三毛的散文有一种散文诗的意趣,还有神秘的人事和许多奇特的感觉。散文中传递了老庄境界、仁慈之心及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15.
"死亡"是西方古典哲人热衷探讨的重要哲学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造就对此世生活的不同态度。从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到塞涅卡,生死问题都是绕不过去的思想问题。古希腊晚期哲学家伊壁鸠鲁以原子论为思想的原点探讨人的生死问题,针对当时宗教灵魂不灭的观点,提出了死亡的必然性,从而摆脱了宗教对个人内在生活的束缚,并由此提出了他的关于生死问题的最重要的"快乐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6.
综观历史上对"宗教"所下的定义,不下数千种.但从本质上说,宗教到底是什么呢?她是不是会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而最终消逝于世呢?本文将宗教理解为精神上的"终极关怀".就形式而言,宗教是历史的产物,在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消亡;但就本质来说,宗教是"终极关怀",她将伴随整个人类社会.本文通过对马钰入道的个案分析,来探讨宗教存在的长期性.  相似文献   

17.
于秀兰是多年来一直坚持文学创作的宁夏回族女作家之一,《兰亭心雨》作为她的散文代表作,集中体现了其散文创作的主要特点。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从一名离开故乡的回族女性的角度,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从一名现代女性的角度,发现了回乡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喜人发展;同时她还从一名知识分子的角度,对故乡的落后表现出深深的反思。她用对故乡的深情抒写,为现代都市浮躁的灵魂寻找一片静土;她在对生命与生活的审美观照中,陶冶个人的性情、表达对人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与感激。她的散文因此而表现出一种沉静淡雅、洗练蕴藉、思辨自省之美。  相似文献   

18.
14、15世纪之交的法国女作家克里斯蒂.德.皮桑正在受到西方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除了抒写自身孤寂凄苦的情怀,她的诗歌和散文一再陈述的主题是政治、道德、宗教和女权主义,而这又是与她深切的人生体验紧密相关的。她为女性的不平等地位呐喊抗争,被视为西方第一位女权主义者。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铁凝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质的女作家,"她的特质就在于她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非常独到的认识和评判"。无论是香雪铺就的农村底色,还是红衬衫映照的少女风采,抑或是三大源头交融汇合之后所开启的玫瑰之门,乃至用民风民俗折射中国社会变迁的"笨花",都透显着她浓郁的生命热情和人文情怀。和小说的气质一样,铁凝的散文也具有一种独特的韵致:普通的小人物、琐碎的生活小事以及细腻、流畅、清新的风格,使其散文达到了一种自然而又丰满的层次。铁凝的散文给人最直接的印象,是她的诚恳。她用自然、亲切的话语向读者叙说着自己的心灵体验,有一种很自然的亲和力。其次,铁凝散文打动人的元素是作品里弥漫着的美好与善意。她热情而执拗地追寻人性美好的世界,一件小事,一个卑微的小人物,她都能寻出人性的某些光辉来。因此,她的文字中总是饱含对生活的情意,蕴涵着蓬勃之美,体现了一种"美善惊人"的力量。铁凝散文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写生活中的人和事,代表作品有《河之女》《面包祭》《城市的客厅》《黄金与钻石》等;二是写对艺术的感悟,代表作品有《我与乡村》《从梦想出发》《心灵的牧场》《用自己的语言说话》等。从艺术上看,铁凝的散文多取材于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她擅长细腻地描摹人物的内心,从中折射出他们的理想与追求、希冀与憧憬、矛盾与痛苦。她认为,写散文一是要滋养心灵,如她所说"散文实在是人类情感的一种安然滋润";二是通过散文来锤炼文字,"因为我写过了一些小说,才知道散文于我是多么重要"。铁凝散文为我们所熟悉的有《想象胡同》《一千张糖纸》《草戒指》等。本期我们选载了她的《戴套袖的孙犁先生》,这篇作品描述了她与文学大师孙犁的几次见面,其传神的细节和深情?  相似文献   

20.
张海燕 《成才之路》2014,(23):14-15
正闲的时候,我喜欢用整理来打发时间,比如,在炎热而漫长的暑假。一次重新整理书柜时,一本素雅整洁的书页悄然滑落,信手捡起,一行朴素的文字赫然映入眼帘:"我力图创造出一种融哲学的理趣、散文的韵致和宗教的情怀于一体的表述风格。因此,我更愿意用‘心’来写一点文字,让读者读出启迪之外的一点激动,一点推动,一点感动;读出一种情怀,一种心境,一种胸襟,一种器局,读出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句中排比构成的一连串的"一"似乎像一束强烈的引力,让人不由得再次细细拜读起肖川的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