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婴儿”和“卵子”这两个词在中国哲学中经常使用。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已经超出了生物学意义而进入了哲学意义的层面。本讨论了老庄关于“婴儿”的理论和心性学家关于“卵子”的理论,以及它们在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语料库搜集大量关于“非常”和“异常”的语料,然后对这两个意义和用法相近的程度副词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它们在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乐山话中,“dai^13”(音代)和“da^42”(音打)这两个音在人们口头使用频率极高,它们的用法都相当复杂,本文描写了这两个语音在乐山话中所表示的多种语法意义,并从历时的角度梳理这些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它们极可能有着共同的来源。  相似文献   

4.
"以后"和"后来"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以后”和“后来”为考察对象,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对这一对近义词的语法功能、出现位置、搭配习惯、涵盖内容及暗含意义等都作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和分析。发现“以后”和“后来”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所重合,但它们在所考察的几方面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不可以互相替代,在使用或者教学的过程中,要对此做有意识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首先介绍了语料库的发展历史,然后从课堂应用老师有一个引导的作用,从而了解和运用语料库分析语言点。英语初学者在英语练习中经常会混淆连词“because”和介词“because of”的用法,本文以检索这两个词为例,借助《中学英语教育语料库》,主要从英语课堂的语料分析论述了它们的区别,并设计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这一知识点。  相似文献   

6.
"程度副词+动词性词组"论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两种非常有现代汉语史内涵的“程度副词 动词性词组”形式进行的讨论中,考察了它们的来源和历史,并从动词和动词性词组这两个方面分析了这一形式成立的原因和条件。  相似文献   

7.
“为了”和“以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和“以便”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两个词,也是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容易用错的两个词。由于它们在基本语义上的相似,导致它们经常被弄混用错。本文从分析它们的基本语义入手,对它们在深层语义上的不同之处进行了比较;同时还从结构、语体色彩几个方面对这两个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依然”、“仍然”这两个意义相近、出现频率相当高的副词虽然大体上意义相近,但无论是从语义背景还是从语法意义、语法形式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差别。这两个副词都有表示转折的用法,在“仍然”一词表现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说"针"     
现代缝衣针的“针”字,《说文解字》中有两个形体:“箴”、“铖”。对于它们的关系,古来字书一般有两种不同说法,即“有别”与“无别”。本文肯定了前一说法的合理性,并从考古材料、出土实物、少数民族习俗的角度,分析了两者分歧之由。并对“针”这一人们日常生活中小小用具的发展过程,作了较为明晰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章选取了章回体小说《词话》中的两个程式化表达格式“常言(道)……”和“正是……”,分别探讨了它们的结构特点、性质来源,并对它们的话语功能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分析,揭示出两在话语中既相反相对、又相互补充的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11.
用汉语表达时间的先后时,人们通常用“以前”和“以后”词的变化不大,而且重复率非常高。受此影响,不少学生在英语里也千篇一律地用“before”和“after”来表达这两层意思。其实在英语词汇里可以表达这两层意思的词有很多个,其中有几个使用频率特别高,但它们在用法上有差异,极易混用。掌握这些词的用法,正确区分它们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写作时避免用词重复,结构单调,使文章生动。由于这些词属于高频词,把握好这些词,对准确理解和翻译也不无帮助。下面就对相关词进行归纳和比较。  相似文献   

12.
否定副词“不”和“没”一向被认为是基础汉语教学的重点。留学生经常把“不”和“没”弄混 ,往往在该用“不”的地方用了“没” ,而在该用“没”的地方又用了“不”。有的时候虽然用对了“不”和“没” ,但又把“不”和“没”在句中的位置搞错了。本文结合留学生在使用这两个词时出现的错误 ,首先从语用上对它们加以区分 ,另外又对它们所出现的位置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两点A、B,将它们连上线段,是“连接AB”呢还是“连结AB”呢?笔在听课和组织阅卷中发现分别用这两个词的师生各占一定的比例,那么到底是用“连接”呢?还是“连结”呢?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六朝时期的六部小说作为考察对象,分析了古汉语两个常见的介词“於”、“于”在六朝时期的基本用法,揭示了它们在六朝时期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5.
潘晓 《现代语文》2010,(7):26-28
“只是”和“就是”作连词时,都表示微转,有限制性和修补性的作用,这是它们的共性,然而,它们的差异却比较细微,主要体现在语义重心、感情色彩、句型组合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普遍洋溢着一种格调高亢、激昂的革命战斗激情。在对这些文本的仔细研读中可以发现“强势言说”、“权威话语”、“弱势诉苦”这三个话语情境对这“种红色激情”具有根本性的支撑作用,它们在文本中反复出现,营造出一次次情感高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翻开近年来的报刊杂志,两个发音相仿,字形有异的词汇“买单”和“埋单”会不时地闯入读者的眼睛。仔细分析这两个词,不难发现,它们的意思、用法是一样的,把它们互相替换,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先看几个例子:1随着两个人关系进入平稳期,李先生的担心也多起来了,原因很简单:90%以上的约会都是李先生买单。(《光明日报》,2002年6月)2为何有人“点菜”,无人“埋单”。(《北京青年报》2002年6月)3台商认为,“在商言商”,要“西进”还是“南向”应由台商自己决定,他们绝不会不计代价地为当局“政治买单”。(《光明日报》,2002年6月)4这类赔偿,实…  相似文献   

18.
在明媚的阳光下,当我们站在平静的池塘边时,地面上会出现自己的“影子”,在水中会看到自己的“倒影”,这两个“影”相同吗?它们哪个是影?哪个是像?  相似文献   

19.
普通话中"你看"变体的多角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你看”有三个变体:“你看1”“你看2”“你看3”。它们主要出现在对话中,“你看1”主要表示听话者用眼睛看;“你看2”表示说话者让听话者注意某种现象;“你看3”表示说话者要求听话者发表自己的看法,三个“你看”的关系反映了普通话中的“看”正在发生虚化。应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对“你看”的三个变体进行区别和界定,并对普通话中“你看”的虚化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与…孰”和“…孰与…”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这是两种基本相同句式,但通过从词性、词义等不同方面分析,它们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