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大学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组织。大学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影响着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大学内部各利益相关者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地位、权利和职责。目前我国大学内部利益相关者存在着各方权责不清的问题,要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就必须通过修订《高等教育法》、制定高等学校章程、改革高等学校管理制度等措施,进一步明确大学内部各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2.
高等学校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组织。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体现为行政主管、教师和学生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结构、对共同事务参与决策的权力,以及基于此的联合行动方式(运行效果)。本文对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梳理,并探寻其发展脉络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视域下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优化不仅要秉承法治精神,而且要坚守"守护学术""协调利益""提升绩效"的价值取向。回应利益相关者合理诉求、完善内部治理的制度体系、营造内部治理和谐氛围等是优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4.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大学管理制度的价值转换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的目的是促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权力的相互制衡,因此,利益相关者的分析视角既可以为大学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有效的分析框架,又可以为大学制度的自我修正提供价值引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充分表达和最大化满足、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制衡体现了大学管理制度民主、公正、效率、和谐的价值理念。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大学管理制度价值的实现需要大学从内部治理到共同治理,构建多元治理结构;从单向控制到相互制衡,构建复合控制模式;从自我发展到开放合作,协调内外权利关系。  相似文献   

5.
作为利益相关者组织的大学——在职工程硕士教育系统是一个集知识传授、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诸多组织活动的联合,是一个包括政府、大学、生源单位和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体"。在职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利益相关者分为外部利益相关者和内部利益相关者。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管理部门、生源单位和社会各界等;内部利益相关者包括大学管理层、教职员工和工程硕士学员等。不同利益相关者对教育质量保障的期望、价值和利益诉求不尽相同。为了实现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确保在职工程硕士教育质量,需要在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方面,权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2018年6月21日,"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对斯坦福大学前校长约翰·亨尼西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表明,斯坦福大学在内部治理上采用了共同治理模式,董事会对大学事务具有最终决定权,它委托以校长为首的行政团队来管理大学,委托教师来负责学术事务;在校生和校友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大学治理。信任文化对斯坦福大学的内部治理至关重要。学生规模的扩大给斯坦福大学的内部治理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7.
美国大学共同治理界说及制度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治理是指大学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大学的治理,其核心是"共享,"参与大学决策的人员包括立法者、社区领导、董事会、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具有公共性、系统性、层次性。美国大学共同治理制度的发展历程,较为深入地展示了治理制度变迁过程中有关"控制-合作"这一永恒矛盾的动态组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大学是多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组织。"U-G-S"作为一种办学模式,在推动卓越教师与未来教育家培养的同时,与政府建立"契约型"合作关系,与行业建立协同创新关系,与中小学校建立互惠共生关系,为外部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治理创设了平权环境、共治载体和保障机制。对解决当前我国大学外部治理结构变革中面临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度不高、平台缺乏和机制单一等问题,推进大学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借鉴意义和范本价值。  相似文献   

9.
大学内部治理中的学生权力主要是指高校学生对校内人员或组织有意施加的影响力或控制力.学生权力在大学内部治理中具有无法取代的意义:它是学生作为利益主体的基本需要,作为高校"三权"之一的本质要求,是高校民主管理的必然选择.从学生作为公民、受教育者、教育消费者、参与管理者等多重身份的维度,可以看到学生权力不同的内涵.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可以看到学生权力在大学内部治理中具体包括学习权、参与权、索要权和择业权.  相似文献   

10.
学院制是我国高等学校普遍采取的管理模式。在不断推进的大学治理实践中,学院治理作为大学内部治理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环节,对于大学实现"基层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学院治理的核心是权力结构,因而二级学院权力研究对于大学治理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问卷调查,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学院权力的结构、运行状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学院权力的结构、运行状态差别不大,呈现"趋同性";权力在高等学校中具有明显的集中性;除了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以外,"底部沉重"的特性在多数高等学校中的表现并不明显,学院缺乏应有的权力。推进学院治理要进一步理顺校院权责关系,稳步放权给院系,立足校情,建立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  相似文献   

11.
李冉 《文教资料》2013,(26):86-87
大学内部治理要建立在多元层次的理论之上.公司治理理论中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目标群体利益和共同管理机制,可以有效指导大学内部治理者应对“一股独大”的政治权利干扰;根据社会系统理论,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分化和组织整合机制需通过自我制造和沟通,以应对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的内部危机和不平衡;洪堡的“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为所有治理理论的基础,是高校管理者融合其他治理理论的前提和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2.
高校学生在我国大学治理结构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使得我国大学治理中缺少了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削弱了大学对受教育者意愿的响应能力,潜藏着大学治理的合法性危机.网络媒体为学生提供了讨论办学问题的开放平台,讨论过程中的群体内聚作用把他们的意见汇集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为学生成为治理主体提供了强力助推.本文在剖析上述发展演化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舆情作用下大学治理结构完善的趋势,提出了学生向治理主体转变的切入点和方式途径,为完善高等学校治理结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是大学内外多元利益相关者博弈后处于均衡状态的结果,一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与缓慢变革当中。从变革模式的维度来看,可以将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的模式分为内部革命型、内部演化型、外部渗透型和模式移植型四种类型;从变革动因的维度来看,影响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的动因包括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内部动因往往起到量的积累作用,而外部动因则起到质的飞跃作用;从变革内容的维度来看,寻找大学内部纵向权力分配的"平衡点"、横向权力的分工合作机制和最高权力主体的权限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的三个重点内容。研究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的特征对于我国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更好地推进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办高校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民办高校举办者、学生及其家长、教职工、政府和公众等,都是民办高校健康发展中关系密切的利益相关者。基此,在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上,民办高校应立足于利益相关者治理,构建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监督体系,以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与公共性。但在现实办学实践中,我国民办高校内外监督制约机制普遍缺失,利益相关者难以起到监督作用。我国民办高校事实上陷入"家族化"经营治理,从而极大制约着民办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民办高校应着力建立健全以监事会为重点的内部利益相关者监督机制和以政府监管为主体的外部利益者监督机制,以此完善学校治理结构,纠正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失灵,进而实现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大学作为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其办学目标不是某个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最大化,而是包括教授、行政人员以及学生等利益相关者在内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大学治理是在大学利益多元化以及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情况下,协调大学各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以提高办学效益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当前,学生作为大学利益相关者的核心部分,在大学治理过程中事关其自身权益的重大事项参与方面,其知情权、选择权等均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因此,重视学生的利益诉求成为完善大学治理使命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6.
地方行业特色大学在服务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发展受限于一元制治理主体、双子科层化治理结构、"大行政、小学术"的行政权力的强势地位和资源配置的不尽合理等问题的束缚,使高校陷入了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主动性不高、固化科层组织影响效率提升、创造力受制于行政权力、发展特色不彰等困境.为此,高校要从完善大学章程、建立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治理主体、科学设置治理结构等方面,构建地方行业特色大学的多元共治体系.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国际视野中的多学科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一种大学治理理念和治理结构的形成都是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根据大学理念理论,大学治理强调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大学治理主张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大学治理重视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根据管家理论,大学治理应当创设一种授权和参与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者的潜能.在大学治理实践中,应当汲取各派理论中的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18.
大学治理的“项目制”:成效、限度及其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荣 《江苏高教》2014,(3):12-16
项目制的实施使得我国大学与政府关系从"单位制"时代的完全依附关系与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项目制时代的资源依赖关系与策略互动关系。项目制与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存在内在紧张关系,反映了项目治理与学术治理的冲突。项目制衍生了新的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格局,规训了高校与教师群体的行动逻辑,产生了"项目异化"、大学组织体系扩张、教师群体内部分化、学术腐败、学术工厂化、大学发展同质化等"意外后果"。教育行政的平衡论认为,推进政府干预与学术自由的平衡是教育行政发展的必然趋向。推进政府由"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构建利益相关者多元利益诉求机制。通过重构项目制,赋予学术共同体更多的权利,避免政府对于大学治理的过度干预。  相似文献   

19.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大学管理体制创新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与企业相比,大学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大学的决策必须权衡和兼顾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重要利益相关者、间接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四个层次。为了维护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应重视大学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加强大学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大学的监督,强化大学内部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制衡等,以推进我国大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正>一、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内涵学校治理是指学校内外利益相关者参与重大决策的结构和过程。治理结构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种权力结构,治理结构的调整过程就是权力再分配过程。学校治理结构包含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两部分。外部治理结构主要是指学校与政府和社会等利益相关群体相互作用的规则及其制度安排,是一种外部环境;内部治理结构体现在大学重大事务的决策权在利益相关方之间的配置,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管理体系和制度,是一种内部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