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反义语素中义类相关语素构成的双音复合词。在实际使用中,它只偏用其中一个语类的意义,另一个“连类而及”的语素仅起陪衬作用而无义。例如:①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也所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②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贾谊《论积贮疏》)③是芙渠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李渔《芙渠》)④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陌上桑》)  相似文献   

2.
《<指南录>后序》中“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死生,昼夜事也”两句,课本注释分别为:“利害,指个人安危”;“死生是早晚间的事情,意思是随时都有死的可能”。我认为这样的解释,作为意译大体上虽讲得过去,却是不大准确的。  相似文献   

3.
《屈原贾生列传》言道:“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名郡中……”①,“………居数年,怀王骑,坠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岁矣。”②从未及弱冠闻名乡郡,到方始而立哀泣致死,终其短暂的一生,贾谊始终在社会困苦与个人挫败中间起落浮沉,呼吸维艰。太史公曰:“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③事实上,在贾谊的生命当中,《服赋》长歌:“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④,死生之界固可泯然一同;而去就之际,却总是令他徘徊踌躇,两难选择。后人探讨贾谊时,往…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指南录〉后序》一文 ,有一个句子“死生 ,昼夜事也” ,课本是这样注释的 :“死生是早晚间的事情 ,意思是随时都有死的可能。”对这条注释 ,我觉得有必要辨明一下。在这里 ,对“死生”一词的翻译只选取了“死”的意义 ,而舍去了“生”的意义 ,如此 ,则造成了前后内容的不一致 ,这样的注释是令人费解的。我认为应把它当作偏义复词来理解 ,意义偏向“死”一词。其一 ,偏义复词是古文中一种特殊的词语构成现象 ,出现频率高 ,运用非常普遍。其特点是一个词由两个词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 ,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 ,…  相似文献   

5.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中,第十九课课文《〈指南录〉后序》中“呜呼!死生,昼夜事也”一句注解为“死生是早晚的事情,意思是随时都有死的可能”。笔者认为这是一则误注。文天祥把自己在1276年出使北营逃归福建过程中所写的诗编辑成集,取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为《指南录》,诗集有前后两序。在《后序》中,作者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  相似文献   

6.
生与死,历来被人们视为大事。孟轲说:“惟送死可以当大事。”(《离娄下》)《庄子·德充符》中引孔丘的话说:“生死亦大矣。”……原因在于人生中所出现的“死生、存亡、穷达、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德充符》)中,死生是其变化的最大者。虽然如此,但在思想界极其活跃、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对此问题全面而系统地加以论述的并不多。作为春秋时期的“显学”——孔、墨两家、也是基本上持迴避态度的。“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以及所谓的“子不语”等,实际和孔丘的“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论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动词的活用主要有两类情况,一类是动词活用为名词,一类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其中以动词的使动用法为复杂一些。现分述如下: 一、动词活用为名词这类情况的语言标志是:这个动词在句中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或“之”字。示例: (1)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3)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5)死生,昼夜事也。以上五句中加点的词,都属动词活用为名词,有的作  相似文献   

8.
吕卫芳  童燕 《学语文》2009,(4):33-33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引用庄子的“死生亦大矣”,继而抒发了”岂不痛哉”的感慨。人教版中学语文教师参考资料如此解释:“‘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而树立了自己的自命意识——‘死生亦大矣’。“对此我们以为有牵强附会之嫌,”死生亦大矣”原本出自《庄子·德充符》,是阐述庄子生死观的,那么怎能否定庄子齐生死的观点呢?  相似文献   

9.
<正>“生就意味着死”,生命乃人生旅途的起点,死亡为生命右程的归宿,情欲则是生命的火焰,贯穿社会肌体的血脉,联结生死两端的诺亚方舟。“死生亦大矣”,不独哲学家寤寐求之,也令文学家躁动不安,开拓了古典文学新的审美领域  相似文献   

10.
庄子喜欢谈死亡.这一点与孔子不同。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问题就这样回避了。而庄子的逻辑.懂得死,生就不成问题。读他的《大宗师》了解他的生死观:把困扰一切生命的痛苦——生死.定义如昼夜更替.不必好昼恶夜.生则重生.死则安死。其实庄子和儒家一样同属自然主义的态度,但从根本上说.儒家文化关怀人的现世生活——“乐天知死”。  相似文献   

11.
贾谊的《论积贮疏》(高中三册)里有这样一段话: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这一段话,各种选注本包括中学语文课本都在“犹可哀痛”后用的是句号,而不是逗号.这样就将本来一句完整的话断成了两句.这种断法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在“犹可哀痛”的后面只能用逗号而  相似文献   

12.
庄子立于"道"的高度,从现实的"命"入手,参透死生,消解人对死亡的恐惧和悦生恶死情结,实现逍遥("得道")的最高境界。以"真人"为理想人格,"真人"超越于世俗诸事,超脱死生之牵绊。其逍遥之路,不是靠理性的认识化死之悲痛感情为淡漠,而是靠心灵的直观、直觉,"心斋"、"坐忘"与"由技妙契大道"的修养之法。  相似文献   

13.
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中有这样一句:“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教科书对“亦以明死生之大”作这样的解释:“也就是为了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死生,指有价值的和无价值的不同的生和死”。如果按照这种解释,上句就成了“也就是为了说明有价值的和无价值的不同的生和死的重大意义”。有价值的生和死,可以说是有重大意义的;无价值的生和死,怎么能说成有重大意义呢?这样,上面的解释就和译文产生了抵牾。  相似文献   

14.
一、《始计》:“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十一家注》李筌曰:“兵者凶器,死生存亡系于此矣。”李以两句为一意。而贾林曰:“地犹所也,亦谓陈师振旅,  相似文献   

15.
<正> 一、《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 1、成王千里使岭南,以缚口大蛇置门限下。州县参谒者,被蛇绕数匝。王良久解之,以为戏笑。又取龟鳖,令人脱衣,纵其啮人体。其人酸痛号叫,王与妾共看,以为玩乐,然后放人。人被试者皆失魂至死,不平复矣。(33页) 按:“解之”、“放人”明言被试而未死,故未句当将逗号移至“魂”下,“至死”以下六字作一句读。  相似文献   

16.
“生就意味着死”,生命乃人生旅途的起点,死亡为生命历程的归宿,情欲则是生命的火焰,贯穿社会肌体的血脉、联结生死两端的诺亚方舟。“死生亦大矣”,不独哲学家寤寐求之,也令文学家躁动不安。开拓了古典文学新的审美领域的长篇巨著《金瓶梅》与后来居上的《红楼梦》双峰并峙,通过生命、  相似文献   

17.
孔子哭颜渊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透过孔子的哭之痛与爱之深,体察了这位生命在场的良知哲人的生死观。孔子是一位秉具真性情的圣哲,他通过体验颜源之死这一“临界处境”,穿透了“死生”、“富贵”这一重价值,由此透示出了这位以“仁”立教的圣哲不以“死生”、“富贵”为念的那层生命的洒脱和高尚的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18.
孔子哭颜渊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透过孔子的哭之痛与爱之深,体察了这位生命在场的良知哲人的生死观。孔子是一位秉具真性情的圣首,他通过体验颜源之死这一“临界处境”,穿透了“死生”、“富贵”这一重价值,由此透示出了这位以“仁”立教的圣哲不以“死生”、“富贵”为念的那层生命的洒脱和高尚的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19.
偶检中华书局标点本《宋史·岳飞传》,于其各别字句之标点路有异解,特为捻出,商榷疑义,以供再版参酌②。1.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今八石。学射手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家。父义之,日:“汝为时用,其彻国死义乎。”按:传首明言岳飞少负气节,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则非止徒恃勇力之一介武夫可知,固亦喻于义矣。朔望设条于乃师其军,证其义也。尊师敬长,推而可知其人必明大义可死于国事也。其父判明“…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庖丁解牛》一文中,庖丁有一段话自述了解牛所逐步达到的三种“境界”:第一,“所见无非牛者”;第二,“未尝见全牛”;第三,“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对第一种境界“所见无非牛者”,课本上的注释是:“没有不是全牛的”。这值得商榷。我认为,原意很明确,应是“所见到的(东西)没有不是牛的”。即把不是牛的东西看成了牛,根本不关全牛与否的事。王充在《订鬼》中有一段话很能说明这种情况;“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