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性别(gender)差异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社会文化规定和塑造的结果,女性从性别体认开始主体性意识的觉醒。父权制文化正是以男女不同的生物机制作为压迫女性的自然根据,进而构造了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女性则以身体的实在感确立了其在世界中的独立存在和主体位置。以身体的平等意识表达现代人的生命伦理观,以主体"在场"的方式建构起女性"解放"与"平等"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2.
崔涛 《宜宾学院学报》2004,4(6):101-103
凌叔华选取别一角度探索着历史转型时期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存价值,把女性的经验从一种小问题、一种呐喊变为一种艺术,填补了五四革命文学笔墨罕至的"空白".她使女性文学一开始就在"人"的本真、"女人"的自身世界寻求生成和真正表现,这正是凌叔华对女性文学独特而不可替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以独特的写作形式和它所代表的文学高度长期受到国内外评论家的关注。本文从笔记中的"金色"代表女性精神世界的追求这个角度出发,揭示在当代社会女性追求独立的同时需要目标和方向。《金色笔记》带给女性的启示是耀眼和鼓舞人心的,但是也警示女性,不要在追求中迷失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伍迪·艾伦以敏感的视角、神经质的洞察以及悲凉的情怀让女性角色的塑造从尴尬的"花瓶"回归至"非本真"的现实世界,使其镜头中的女性透出若隐若现的忧郁气息,这其中凝聚着对女性的哲学思考,也投射着他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5.
正苏童是当代小说界的瞩目人物,他的小说以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先锋化的写作姿态,赢得文坛的一片喝彩。但最为令人惊叹的是他对于女性异乎寻常的关注和想象,苏童从女性的视角,用女人的心理去写女人,通过对女性世界、女性形象和女性心理的描摹,在小说里汇聚了许多文学作品中未曾有过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女性形象,因此被小说界戏称为"红粉杀手"。身处男性中心文化中的女性,被  相似文献   

6.
许多唐诗佳作能借助情境、动作、语言等元素,生动鲜活地反映出女性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本文从"寂寞"、"渴慕"、"相思"、"哀怨"、"羞涩"、以及更多女性复杂的心理入手,归纳有代表性的诗作,并对其艺术手段和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以善于关注男性世界、塑造"硬汉"形象而著称的作家海明威,在他的作品中也刻画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人物。选择从文本入手,试图通过分析他几部重点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在男主人公形象塑造中存在的作用与影响,来表明这些女性的地位并非是一味地从属与附庸,女性也是构成人类世界的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对男性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原型,"鞋"在中西方文学中都是"性"的象征.张爱玲小说中的"鞋"意象承载着"性"与"焦虑"、"死亡"的多重意涵,既是对传统文学中"鞋"意象内涵的继承,更是对其意旨的拓展,成为解读女性人物丰富复杂内心世界的密码,是女性荒凉一生的见证.她借助对"鞋"意象内涵的拓展,从女性潜意识层面表达女性的身体、情欲和性别诉求,道出父权文化钳制下被淹没的女性之声,填补了五四女作家在书写女性深层自我上的空缺."鞋"这一能指的广泛应用丰富了作品的心理内涵,营造了一个意义丰富的女性世界,进一步阐释匮乏和内囿情境中的女性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玫瑰门》写于19世纪80年代中后期,《作女》写于新世纪初期,这两部作品都是典型的女性写作的文本,它们分别代表了两个时期女性发展的重要阶段,也即肖瓦尔特所说的"女权"和"女性"阶段。虽然艺术风格迥异,但是从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自我发展的历程两方面梳理,《作女》与《玫瑰门》是一脉相承的,《玫瑰门》的女人们在努力挣脱"玫瑰之门",试图挤进外面的世界,《作女》的女人们则是在超越了"玫瑰之门"后走到了更远,遇到了另一扇"现代之门",并且试图完成再一次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吴丽丽 《培训与研究》2007,24(12):16-18
《简.爱》的同名主人公简.爱与《蝴蝶梦》中的主人公吕蓓卡这两个形象,反映了崛起的女权主义从"女权"到"女性"的发展。简.爱在爱情婚姻和事业上都为争取平等权力而付出努力;而近百年后的吕蓓卡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意识非常强的女性,她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女性的特质,将男性排斥在女性世界之外,将男性作为女性的对立面来嘲弄。简爱与吕蓓卡的出现打击了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观念,反映了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素素散文论     
素素是中国当代文坛比较活跃的散文家之一.素素散文最重要的艺术特点在于,她紧紧抓住了"真",在其散文中凸显出主体意识.尽管是女作家,不过素素散文的视野广阔,不仅包括婚姻家庭类女作家通常涉猎的内容,而且还有对中西方历史文化进行深入反思的文化散文.其散文是当代散文领域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12.
素素散文论     
素素是中国当代文坛比较活跃的散文家之一。素素散文最重要的艺术特点在于,她紧紧抓住了“真”,在其散文中凸显出主体意识。尽管是女作家,不过素素散文的视野广阔,不仅包括婚姻家庭类女作家通常涉猎的内容,而且还有对中西方历史文化进行深入反思的文化散文。其散文是当代散文领域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13.
丁玲从一开始登上文坛就在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的情绪,特别是早期的小说,具有非常强烈的现代意识。然而,她的创作道路并不是笔直的。实际上,丁玲的整个创作存在着一个莎菲系列形象的诞生、演变、中断到最后消亡的过程,这也是丁玲小说现代性的演变过程。丁玲以莎菲系列形象这一中国的、现代的女性形象群为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独特的东西。同时我们也从莎菲系列形象的诞生、演变和消亡的过程,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探索与失误,看到了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的曲折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其人其文相映成趣,构成了现代女性文学史上一道艳丽的风景,无论世人褒贬如何,她都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学现象。首先,她的小说艺术性超越了以往所有女性作家,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以怪诞艳异苍凉为审美基调,开辟了女性写作的新天地;其次,她以女性自身特有的敏锐与感悟,脱离了种种主流意识形态加于女性书写的限制,顽强独立地用女性视角剖析女性精神世界,挖掘出女性心灵阴暗造成的女性悲剧,从而拓展了女性批判新视野。张爱玲的出现,一方面是对五四以来现代女性书写的一次全面突破与完美终结,同时又开启了女性写作新世纪的大门,成为后世女性书写的又一典范.  相似文献   

15.
丁玲之于中国文坛举足轻重。可以说,其近60年写作生涯的大半都显性存在于中国文学史,作家丁玲一直是时代的代言人;作为共产党领导下文艺体制内部的工作者和领导阶层,她亲历了新文学体制在政治体制规约之下从建立到形成的全过程。到了晚年,丁玲仍作为中国文坛的“旗帜”参与到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去,成为中国主流文学的代言人之一。纵观丁玲的一生,对合理社会制度的热切追求贯穿始终,其对自我、社会、人生的不懈求索与积极探寻都体现出同时代女性知识分子、作家中鲜有的激情、勇气和主体实践精神。然而,现实境遇中的丁玲却时时陷身于有形、无形、肉体、精神的“牢狱”。从丁玲个案探讨体制内外女作家主体性精神建构的困境,正是本文题旨所在。  相似文献   

16.
方方小说用凡俗化的比喻、鲜明的对比、细腻的心理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凡俗世界。同时她又寓庄于谐地表现了人们面对苦难生活时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背后的坚韧。文章以《风景》与《万箭穿心》为例,从修辞学、心理学角度解读方方小说里的"凡俗世界"。  相似文献   

17.
陈衡哲是我国世界史研究领域的第一位女教授。1920年她从美国专修西洋史归国后,先后在国内多所知名高校教授西洋史,还撰写了一系列世界史方面的著作,为中国的世界史教学和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她对于现实十分关注,也非常注重历史的实用性,认为历史研究可以避免战争,有助于国际和平。在研究西洋历史时,她常联系中国的情况,努力探求救国之道。作为女性,她还站在女性独特的视角上研究历史,尤其关注女性的地位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对杰出女性给予很高的评价,并借她们之口道出了她本人的女性观点。此外,她的一些治史方法和手段对当今的历史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古典戏剧舞台上一枝独秀的美艳"牡丹",《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以鬼之"虚情"对己,以人之"实礼"待世,实现了其人生价值追求的最大化。同时,对人性中潜在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淋漓尽致地演绎使其不仅在同类文学形象中独树一帜,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审视现实的空间和角度。  相似文献   

19.
20.
张毅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2):86-88
艾米莉.勃朗特是一个女基督徒,她孤僻的性格造就了一部狂喜、热烈的十分矛盾、极为复杂的奇书。她的涉世经验不算丰富,但她却以丰富且极其深刻的想象力完成了一部超验的关于现实文明的作品。面对文明远离"荒蛮",文明人丧失灵魂自由、丧失主体超越机会的困境,她试图显现和克服世界这样充满凶恶与荒诞的性质,促使人们进行辨证的知性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