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兰 《江西教育》2004,(10):28-28
长期以来,人们只要提及教育话题,“传道授业解惑”便毫无疑问地被确认为教师惟一神圣的职责,且祖孙一脉相传。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的教育观念也相继成为教师心中的“名言锦句”。然而,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伴随着“知识爆炸”,知识陈旧率急剧加快.对承担传播  相似文献   

2.
王引莲 《青海教育》2008,(11):37-38
人们常把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比作给学生“金子”,而把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比作给学生以“点金术”,这是很有道理的。智力是掌握知识的武器,不开发学生的智力,掌握知识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智力。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入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充分说明了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4.
如何衡量教学水平的高低呢?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评价标准:“平庸的教师给学生奉送真理,高明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   “给学生奉送真理”,核心是教师对学生要“给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学生则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给予,学生接受。教师给予学生的手段是“硬灌”,教师把教科书中的定理、定律、公式、法则等,直接和盘托给学生,要求学生学会并记住这些知识。谁死记硬背的知识多,谁就能在着重考背功的考试中考得高分,因而教学质量也就高。显然,这是一种陈旧落后的教学观、质量…  相似文献   

5.
“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缸水。”这句流传多年的“至理名言”.形象地反映出衡量师生知识的比例“参数”,也映衬出传统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长期以来,这句话成了鼓励教师多读书学习。成为博学者的进言:也必然使教师成为居高临下的强势代名词。  相似文献   

6.
教学随想     
“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先有一桶水.”一般说来,这是对的.但还要看:这是一桶什么水,这水是否为学生所需.倘若“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或‘货不对路”,纵使老师有10桶水、100桶水也无济于事.一潭死水、污水,怎能饮用?为什么大学教授不一定能教好小学生,道理在此。金给学生一杯水,固然不错,但高明的教师,是引导学生去找到水井或发掘水源.那水井、水源是源头活水,它的可贵,就在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知识的海洋里,能吐住~条条具体的航线,固然很好,但学会了使用罗盘和海图,就永远不会迷航了,岂不更好!*有的教…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只有时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让学生乐学、会学,因此,我们除了研究“教法”之外,还必须十分重视学生的“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
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处在知识急剧增长、知识陈旧率不断提高的“知识爆炸”时代,这决定了现代人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知识功底,更需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学校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作为教师,不仅在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学工作中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一桶水”析王辉,邢福有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是人们对教师在知识素养方面的一种比喻,它说明了教师要以足够的教学知识去教好学生,必须具有足够的所学知识。教学知识和所学知识不是一个相等的量,教学知识的构成源于大于自身的所学知识。因此,倡...  相似文献   

10.
陈瑛 《湖南教育》2002,(10):48-48
更新理念。教师要从传统的、单一的传授知识型向现代的培养能力型发展,优化课堂结构,优选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摆脱以“填鸭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如在教“金属钠”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分发药品与仪器给学生,学生自己从煤油中夹取一小块钠,切割并观察颜色,然后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这样,学生自然了解了钠的颜色、硬度以及与氧气的反应。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知识也掌握了,这比教师直接讲述的效果要好得多。自我完善。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要吸收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  相似文献   

11.
教师作为领导者,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教师总是趋于限制学生的自由,尤其是传授知识的任务要受到知识数量的限制,教师必须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任务。问题是能力的因素既可以在学生所要求的“自由”中得以发展,也可以在教师限制学生“自由”的传递知识过程中得以发展。但不同的活动形式更有利于发展不同的能力.因此。泊柬高效密、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教师安排实验,学生依葫芦画瓢的模式进行;教师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发展、创造的空间,压抑了学生的创新和发展意识.由于方法单一,所以学生课堂效率不高,从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新一轮的课堂改革中,将转变常规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提出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化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改革的突破口.所谓“科学探究”就是要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即首先要弓I导学生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现在的学生难教,教师难当”这是教师们真实的惑受,也是教师们深深的焦虑。的确,科学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的素质要提高,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要怎样做才能牢牢地把孩子们吸引.完成“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的任务呢?其实.孔圣人早巳给了我们秘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展学生主体性不可或缺的外部驱动力.这个“导”.是引导、指导、疏导。教师的“导”是建立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基础之上的,即“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绝对权威”地、全包全揽地传授知识.因此.教师要在“善导”上下功夫。要导在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和提高上,通过兴趣培养,让学生乐于接受新的知识、信息.进而主动探索未知事物.使兴趣变成学生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要导在学生发现问题、寻摧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通过情境、故事、“破绽”……激发学生产生更多问题.引导他们探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要导在关键点和难点上,导在学生不易懂或似懂非懂的问题上.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涪使内容变得通俗易懂;要导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上.减少无意义的“精力耗散”。教师的“导”不仅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还要“预设”在学生学习语动之前。教师要考虑如何整合课程资源.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要考虑如何营造对话情境.安排教学事件等.这是推动掌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同时.教师也不能忽略自身的讲授言语,如开课时导语的精心调计.课堂教学中讲授的策略等。需要指出的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是闪烁师生双方智慧火花的课堂.是和谐、民主、平等、进取的瀑堂。我们强调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绝非是回到过去的老路.绝非是教师“主宰课堂”.搞“课堂霸权”。  相似文献   

15.
教师、教材和学生是教学系统中的三大要素.教师在学习中处于主导地位,这就是教师的教授、引导、启发;而学生方面要通过理解、巩固等形式来完成他们的活动,这就是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深刻准确地把握教材,熟知知识的系统结构,通过认真备课,重新组织教材,使学生在学习中便于掌握知识的结构.其次,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练习为主线,精讲导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精神呢?我认为应“讲中求精、练里务实”.做到这一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向蓉美 《教书育人》2002,(22):35-35
一“一桶水”与“一碗水”经常听人说,你要作一名教师,你就必须做到“欲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千真万确。这里的水是指知识,从一般意义上讲,教师在他所教领域的知识比学生多一些、深一些,这有量的差异,也有质的差异。量的差异来自教师比学生更多更早地把知识之水装进自己的桶里,在备课和教学中,参考很多教材和文章,思考如何深入浅出、完整系统地,又生动具体地把这些水灌注给学生。教师知识的一桶水,与学生欲装满知识的一碗水,又有质的差异,质的差异来自教师不断地学习有关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掌握所教领域知识和相…  相似文献   

17.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这样一句话在教育界盛行: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的初衷,我想大概要鼓励教师多读书,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这是不错的。但深入一想,这句话也有它不周全的地方。1.教育理念上,“桶论”强调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使人立刻想到“灌输”的形象。似乎教师的作用就是要“给”学生灌输知识,而这种“灌”采取的是从上往下“倒”的姿势。我们有没有卖油翁的本领?不掌握教育科学,即使有了“一桶水”,也不一定能倒满学生的那“一杯”。教师的桶和学生的杯里装的都是“水”,老师桶中…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这就是说教师不但要把课堂教学的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还应该把一切与教学活动有关的中心都由教师转向学生。“要当一流的教师,就要先当一名一流的学生”,特级教师张思明的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我认为这句话的含义是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学生,更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换位思考,以学生的眼光来看待教学活动。这样。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能处处为学生着想。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那么.教师进行换位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教育界,有这样一句大家所熟悉的话:若给学生一碗水,老师需要有一桶水。这意味着,要教好学生,培育人才,老师要有渊博的学识,力求精通所任课程的专业知识并具备娴熟的技能。老师的文化和专业知识越丰厚,就越能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教活,就能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这是上好课的基础。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如果教师知识浅薄,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可以说,学识丰富的教师,远远不止“一桶水”,而是“一池水”“一湖水”。没有数量就谈不上质量,有了数量必须确保质量。教师给学…  相似文献   

20.
谈到教师素养与教学效果的关系时,教育界曾流行一句很形象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现在,许多教师认为这一说法只反映了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上的数量关系,没有反映质量关系,如果教师的这“一桶水”没有及时更换,也就是说教师的知识没有及时更新,就会出现知识的老化,会误人子弟。于是,又有了一种新的说法:“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笔者认为,这一说法仍有值得商榷之处:第一,如果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上保持“一股泉水”与“一杯水”的关系,就可肯定地说是合格教师吗?未必!因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