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淮海工学院女生选修形体课的情况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形体训练符合女生心理、生理需要,能塑造形体和陶冶情操,并有效地提高身体机能水平,但该校形体课教学开展的情况与大学生的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在高校女生中开设形体选修课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从生理与心理两个角度阐述了形体训练对人体的积极作用。调查分析了目前高校男生开展形体训练课的现状,指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必须充分重视形体训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高校女生开展形体训练课程的重要性着手,形体训练对学生生理及心理两方面的影响做简要分析,结合目前高校开展形体训练课的现状对女生形体训练课程的必要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采用分析法、教学实践总结法及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形体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献数据和河北省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形态、机能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阐明了在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开设形体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并对具体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实验研究.最终结果表明对河北省普通高校不良形体学生开设"形体健康课"能够改善学生形态机能水平,对河北省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校的体育课教学已经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形体的塑造和礼仪的教育越来越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形体训练与礼仪教育相结合,融合到高校体育课教学中,成为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尝试。将形体课程的内容与礼仪教育的内容有机整合,构建出系统完善、目标明确、内容详细的形体礼仪课程,将形体训练的操作性与礼仪教育的理论性相结合,使得形体课程摆脱单纯的练习形式,赋予其人文教育气息。为在大学生中开展形体塑造和礼仪教育提供一个有效的学习途径,拓展体育课的课程价值。通过文献资料、访谈、教学实验和问卷等研究方法,构建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大学形体礼仪课程体系,并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设计并实施的形体礼仪课程是可行的,并能在高校教学实践中进行广泛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对燕山大学学生形体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周期性教学试验法,对研制的大学生肩带背部形体疾病矫治运动处方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肩带背部形体疾病占37.17%;处方教学总有效率达89%(P<0.01).说明:形体改善运动处方对学生肩带背部形体疾病的矫治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7.
体育教学中增设形体训练内容的实验研究──成都师专一年级男生体育教学中增设形体训练的实验报告杨德俊(成都师范专科学校彭州市611930)1问题的提出形体,指人体的体态及形状,尤其是人体解剖结构形成的外观特征,它能反映人体健康发育水平程度。师专一年级新生...  相似文献   

8.
为了推动专项技术教学的发展,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三操的形体训练进行区别分析。得出三操的形体训练在培养其专项意识上有所不同:竞技体操形体训练重在体育意识(即脚尖、膝盖)和简单舞蹈能力的培养;健美操的形体训练重在动作表现力、力度、弹性方面的培养;艺术体操形体训练重在自然韵律性、音乐感受力及柔韧性方面的培养。建议专业体育院校,对三操的形体训练加以区别,再用于专项教学,以此推动专项教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护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及护理岗位职业特点,阐述瑜伽运动在促进护理专业学生身心健康、改善形体礼仪、预防职业疾病、提高职业技能、培养合作意识等方面的作用,从而表明在护理专业进行瑜伽教学具有很高的开展价值。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河南省郑州市5所高校选修形体课的200名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教学现状及学生参加形体练习的心理趋向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形体练习很受女大学生的喜爱,具有很好的教学基础。在形体教学中,应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教会学生健身的技术、健身的原理以及自我评价监督健康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掌握并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1.
选取山东省10所初中学校的1 734名初三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和问卷调查,结合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数据,分析山东省初中学生体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山东省初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比较,各项指标有所下降,与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调研资料相比,各项指标略有提高;认为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单一、项目设置不合理、体育教师知识更新较差、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家长与社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重视是导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重要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初中生有氧运动能力进行测试,其目的是研究适合测试初中生有氧运动能力的方法。为今后中学生体质测试方法的完善提供数据支撑。其研究结果:初中男、女生台阶试验与最大摄氧量(VO2max)相对值的相关性分别为r=0.12,r=0.08,p值均大于0.05;800米跑与VO2max相对值的相关性分别为r=-0.19,r=-0.20,p值均大于0.05。两种方法均与VO2max呈微弱关系。结果表明:台阶试验、800米跑用于评定初中生有氧耐力存在一定的问题,此两种方法不能有效的反映中学生的心血管机能水平。中考中利用此方法来评定有氧耐力水平欠妥当。  相似文献   

13.
2014年河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题,注重践行绿色评价,坚持正面教育功能和积极的价值取向。在试题中全面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践行立德树人作为学科追求,将多彩生活作为目标达成的载体,将思维品质作为问题创设的基点。试题全面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教学评价的新要求,体现了对今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强有力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连续20多年呈下降趋势,学校体育采用的形式是影响初中学生身体素质的问题之一.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沿海、北方、南方、西部、中部11所学校的中学生进行了10个月的分组教学,一组采用大课间和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体育活动模式,一组按多年延续下来的传统模式教学.结果发现分组后两个群体的身体素质有明显差异:每天一小时与大课间体育活动下的初中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明显好于传统形式下的体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2005年武汉市妇女定向群体(工人群体、下岗群体、退休群体和家庭妇女群体)群体群众体育的调查数据,对中专以上、高中、初中、小学4类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的健身意识与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受教育程度对健身意识与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与受教育程度相关的职业、经济收入、生活需求、情感及健身条件等其它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通过问卷调查,以陕西省内三地初中男女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新课标实施后初中学生在体育价值观的精神层面与体育行为层面产生适应性变化的取向特征。研究发现初中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层面呈现以下分布:1)从其体育价值观的社会学层面看,娱乐身心、健身健美、社会交往、反向评判、调节精神5大价值观较为突出,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初中男女学生体育的主体需要与主导价值取向;2)从初中学生的行为取向层面看,内容方面初中学生在体育内容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共性,均对情景类、游戏类体育项目展示出明显的行为倾向;在时间付出方面,初中男生每周自主体育活动时间长、频率高,女生则逊于男生;从其活动场所情况看,不同性别初中生体育行为的空间选择存在差异,男生对活动场所的方面要求低于女生,但大多数男女生均对在规范的运动场地活动表现出明显的行为取向。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采用生活定向测验和画圆测验对584名初中生进行施测,系统探讨初中生乐观水平和时间自我认知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初中生乐观水平间差异显著,女生的乐观水平显著高于男生;是否独生子女初中生乐观水平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初中生乐观水平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时间支配类型初中生乐观水平间差异显著,未来支配和时间均衡初中生的乐观水平显著高于过去支配和现在支配初中生;不同时间取向初中生乐观水平间差异显著,未来取向初中生的乐观水平最高,过去取向初中生的乐观水平最低;不同时间关联性初中生乐观水平间无显著差异。从结果可以看出,乐观初中生的时间自我认知主要聚焦于未来自我而非过去自我和现在自我。  相似文献   

18.
通过体育新课程标准在连云港市四县农村初级中学实施状况的调查,对影响新课程标准在农村初级中学实施的因素进行剖析,调查发现,农村初级中学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明显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对新课标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课改意识淡薄;2)教师对新课标适应难;3)家长、校长、其他任课教师对体育新课标不理解、不支持使新课标缺失外界的监管。导致新课标施行不畅的主要原因为:1)新课标在农村中学可操作性不强;2)体育教师对新课标存有抵触情绪;3)新课标的过程评价过细的负面影响;4)新课标提高了教师专业素质要求;5)教师培训不到位;6)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体系发展滞后。为此,提出如下对策:1)转变领导的观念;2)转变教师的观念;3)改进学校教学管理评价制度、建立评价课改、学校体育工作的新机制;4)增加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体育活动条件;5)积极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初中、高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6)学校体育专家深入农村学校,加强对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指导;7)建立实施体育新课程标准讨论平台。  相似文献   

19.
以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方法为基础,建立了基于关联度的聚类分析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对1995年全国汉族7~22岁男性学生的体质进行了聚类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大学阶段的各年龄组学生群体体质处于最优这一层次;高中阶段的各年龄组学生群体体质处于最差层次;初中阶段的各年龄组学生群体体质处于中等层次;小学阶段各年龄组学生群体体质分属于优、中、劣之间.同时显示出,该方法计算简捷,结果直观清晰,从而为群体体质的综合评价提供一种新的量化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学生亚健康的诊断标准并了解南宁市城区中学生亚健康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和向健康转化的途径与对策。方法:采用自拟的中学生亚健康诊断标准对受测中学生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南宁市城区中学生亚健康现患率为29.83%,重点校的中学生亚健康现患率高于普通校;亚健康的高发年龄为15岁和18岁;高中组的轻度亚健康现患率高于初中组。结论:中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形成,与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心理状态等多种因索有关,向健康转化的干预对策,应从心理、生活行为、体育锻炼、科学用药及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