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评价是学校管理的杠杆,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导向,它是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思想的具体化。在构建评价体系时,首先要改变教师评价的目的这个观念,变以奖惩为目的的观念为以发展为目的的观念,以创新的思维,更新教育工作的绩效观、质量观、考评观。注重“六个结合”,做到诊断准确,导向正确,激励有效,调控有力。一、鼓励先进与鼓励进步相结合学校在考评教师工作时,鼓励先进的多,关注进步的少,然而教育工作具有潜在性,这是与其他社会劳动不同的。因此在评价教师的工作质量时,不能不考虑原有基础,即考查上升度,以教学的绝对成绩和相对成绩来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2.
评价是学校管理杠杆,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导向,它是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思想的具体化,是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指南。在构建评价体系时以创新的思维,更新教育工作绩效观、质量观、考评观,注重“六个结合“,可以做到诊断准确、导向正确、激励有效、调控有力。……  相似文献   

3.
教学质量评价是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活动的重要一环,其目的是通过评价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确保持续满足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它不同于诸如高考之类的选拔性的评价。根据教育服务观,评价对象主要是施教者,评价内容主要是施教者的“教”,评价主体主要是受教者,评价策略主要是过程性评价。据此,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无论是在评价理念上,还是在评价实践上必须实现四大根本性的转变。这是学校教育本质和教师职业的性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一、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更新观念 正确定位,以特色求生存;树立“就业工作是学校生命保障线”的学校发展观;确立新的教育教学质量观。  相似文献   

5.
建立发展性的学校评价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发展性的学校评价模式,应以校为本,重视自我评价,强调诊断性评价功能;要实现以鉴定为主的评价观向以发展为主的评价观转变,促使学校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和价值,承担发展目标的责任,真正做到评价为中小学校发展服务,为创新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观念转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树立新的观念,集中体现在:树立高职教育"类型"观;确立务实的教育教学观,更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矛盾"的观念;坚定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观念;转变高职评价观,构建高职教育自身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周汉锋 《职教通讯》2012,(30):72-74
课堂教学是贯彻社会培养目标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实施过程,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应该是课程评价的主渠道和突破口。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以多维多元评价为标准、以评促发展的评价观。  相似文献   

8.
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教育领域中涉及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因素最复杂的教育评价活动。这种评价活动以分数作为研判依据,因此在该导向下的备考工作偏向分数、指向排位,不利于对学校和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我们需要转换观念,关注学校和学生的过程性活动,采用注重过程的发展性评价方式——增值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备考信心和学校备考效率。  相似文献   

9.
教学评价就是评价者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是在一定的人才观、学生观、价值观等教育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活动。从大课程和教学系统来看,教学评价(即为什么而评,评什么,如何评等)受课程目的、内容、方法、结构、过程、效果等因素制约,又反作用于课程和教学的这些环节,具有反馈、导向、选拔等重要功能。无疑,教学评价不仅时刻存在,而且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学校是一个传播文化,培养优秀学生,创造富有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的社会组织。教师评价是学校运行的重要环节,为实现学校目标产生重要影响。从理论上讲,教师评价有助于挖掘教师潜力、促进教师成长,进而实现学校目标;但在实践中,它事实上几乎没有起过任何作用。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从理性出发,追求社会效益和管理有效性,按照权力等级和严格的纪律理性化地建立起来,形成以权力为中心,以规章制度为手段,以理性、科学、效率为原则的学校运行机制,进行学校管理。这一管理模式,即科层制所拥有的权威观、效益观和理性观,在教师评价中导致主客体分离,“受雇人”假设和非理性因素的缺失,使学校可持续发展受到抑制,教师评价达不到应有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教育评价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起着诊断、导向和塑型的功能。其目的在于以评价改革为支点撬动观念转变,全面认识学生评价的多重价值;以评价改革为框架推动学校转型,反映办学标准评价的实践张力与发展;以评价改革为基准引导能力升级,多方推动现代学校的品质提升。当前学校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关键时期,应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为指导,对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有益探索,通过评价改革逆向推进办学理念和措施的改进,形成对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正向推动。  相似文献   

12.
学校评价改革是当前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学校评价一直以来都是教育行政部门为了更好地对学校实施统一管理而开展的以督导为特征的评价活动。这样的学校评价常常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校,因而它常常不能可靠地有效地对学校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所能发  相似文献   

13.
教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评价是教师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对教师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当前的学校管理实践中,教师评价仅仅实现了为人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目的,而忽视了促进教师成长的目的。近年来发展性教师评价引起人们的关注,与传统的以奖惩为目的的教师评价相比,它能更好地实现教师评价促进教师成长的目的,因而它将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我国教师的自我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称为教师评价。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是确立衡量一个教师的标准,充分发展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功能,它所遵循的依据是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师的根本任务及国家教委颁布的有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公正合理的教师评价有助于教师改进工作,并为学校领导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及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教师评价常见的主体形式有领导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与教师自我评价。在教师评价中,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社会评价都属于评价中的“他评”,  相似文献   

15.
教育评价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建设性措施;是加强学校科学管理,实现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教育改革,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是教育决策科学性的前提和基础。教育评价观念的转变与评价模式的改革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前提条件。为此要从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三个方面坚持正确的教育评价观,同时改革教育评价模式,在评价的实践方法上突出三项改革。  相似文献   

16.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系于高质量的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的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存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下形成的一些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念。笔者认为目标教育学理论体系中的学生观、差生观、教育观.评价观等教育观念对实施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周汉锋 《职教通讯》2012,(21):17-19
宏观社会、中观学校、微观课堂是对课程评价的三个层面,从中观学校、微观课堂层面对职教课程评价的研究,相对于宏观社会视野下的研究较多。以"就业导向课程,课程服务就业"为宗旨,介绍了宏观社会视野下护理专业课程评价的特点、指标和要求,为学校、课堂层面的课程评价指明了航标。  相似文献   

18.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德育新模式,需要做好下列工作:创新高职德育观念,树立高职德育的特色观、人本观、实践观、开放观;选择德育内容,把基础文明教育作为基础工程,把择业观念教育作为特色内容,把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重要补充;拓展德育途径,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实践教学网络为阵地,以企业的要求营造育人环境;丰富德育评价,要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形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19.
评价具有导向、诊断和甄别的作用。现代教育评价观认为,评价是为了改进提高,为了促进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评判优劣、区分等级。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工作绩效。进行发展性教师评价,就是充分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激励奋发、促进提高的作用。新的教师评价观,把教师工作与教师专业成长及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教学评一体化将教学、学习、评价三者紧密结合,评价活动嵌入教学活动和学习过程,使得教师所教、学生所学和教学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学校以教学评一体化为导向开展学业评价,进行了指向制度规范的命题管理研究、基于数据分析的评价指标研究和促进教学改进的评价反馈探索,转变了学校的学业评价观念,优化了教师的学业评价行为,加强了学生的学业发展指导。学校在未来还将聚焦大数据的全过程分析,开展智能化学业质量评价,探索个性化学习资源建设,从而促进学业质量评价,改进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学校教学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